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本週給大家推薦兩本書,美國人倫納德·蒙洛迪諾寫的《思維簡史》,以及英國人羅伯特·艾倫寫的《全球經濟史》。一本介紹人類科學思想的演變,一本講述人類五百年來的經濟發展。兩本書都很薄,兩三天就能翻完。

對普通讀者而言,經濟史和思想史,都屬於比較冷門的歷史領域。小時候讀歷史書,大家都喜歡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因為有故事有情節,這樣才引人入勝。長大後呢,開始熱衷於研究權謀、戰略、各種各樣的成功學,好顯得自己老於世故。

多數人都是這樣看待歷史的。在我們眼裡,歷史無非是一部舞臺劇,再高級一點就是沙盤推演,彷彿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當事人決定的。

不過,真正的歷史哪來那麼多戲劇成分?這也是兩位作者想要告訴你的,只是他們以各自的視角,向我們介紹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不同機制。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1/2 《思維簡史》

咱們先說說《思維簡史》,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史前時代一直寫到二十世紀,作者只想告訴我們:人類的思維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一般人很少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我們而言,世界是今天這個樣子,彷彿是天經地義的。

比方說,如今一箇中學生就懂得牛頓三大定律。儘管他還無法直觀地理解相對論或者量子力學,但已經接受宇宙時空和我們所體驗的時空並不一樣。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艾薩克·牛頓

他也知道,人類不是神靈的造物。即便你是個基督徒,你也不得不承認,我們是從猿猴進化而來,而猿猴的祖先是一種小型的哺乳動物,它們只有巴掌大小,早在恐龍時代就生活在地球上,是它們成功躲過了滅絕恐龍的大災難,才有了今天的人類。

然而,這一切對生活在十四世紀的歐洲人是無法想象的。那時的他們,還無法接受世界是由一系列冰冷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同樣,他們也難以理解,為何人類能從低級的生物演化而來。世界對所有民族仍是神秘的存在,為了解釋它,我們只能求助於神靈,或者某個終極的“第一推動因”。

正是對“第一推動因”的好奇,開啟了古希臘哲學。今天人們談到古希臘哲學,總覺得那幫哲學家很了不起,從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最聰明的頭腦。然而,真正決定思維層次高低的,不在於智商,而是我們使用的思維工具。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其實,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包括泰勒斯與赫拉克里特等人的學說,和其他文明的思想相比沒啥高明之處,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赫拉克里特認為是火。在今天看來,這都是很粗糙的想法,跟中國的陰陽五行沒什麼區別。

那差距是從何時拉開的呢?答案是:古希臘人掌握了一種高級的思考工具——數學。

歐幾里得與畢達哥拉斯,用各自的方法對幾何命題進行了演繹論證。從此以後,數學作為解釋世界最強有力的工具,被正式應用到哲學思辨中。柏拉圖就繼承了畢達哥拉斯的智慧,對哲學進行了高度抽象,並從數學中獲得靈感,推演出至高無上的“理念世界”。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數學對古希臘人的啟發在於:相比其他學科,數學是獨立於經驗的。換句話說,對數學而言,哪怕經驗世界無法證實,只要數學上合理,那肯定是成立的。就此而言,數學上的“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因為只有領悟了這一點,你的思想才能超越經驗的束縛,探索更多的可能。由於有了數學,古希臘哲學開出了一番新境界,使之超越了單純的思辨和想象,朝著抽象的縱深發展。

然而,這一切僅僅是開始。

從公元前三世紀直到文藝復興,歐洲人一直在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解釋世界。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典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連基督教都把他的思想作為神學的理論基礎。但用不了多久,一個叫做伽利略的人會把這一切全部推翻。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伽利略畫像

在伽利略之前,西方世界的科學發展並未停滯,中世紀的傳教士熱衷於醫學和鍊金術,阿拉伯人在醫學和數學領域曾做出過重大貢獻。然而,他們的光芒均被伽利略所掩蓋。

伽利略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比前輩們更聰明,而是他是第一個,將實驗物理學和理論結合起來的科學家。

在伽利略之前,歐洲的科學家也做實驗。但伽利略的實驗有兩個本質的不同。首先,伽利略接受實驗的任何結果,並願意用實驗結果修正自己的思路。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伽利略以量化的方式進行實驗,從而保證實驗絕對客觀。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過去的科學家做實驗,只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而伽利略做實驗,是為了驗證自己是否正確。這個區別看似很小,卻是科學前進的一大步。從此以後,伽利略的實驗方法,成了科學研究的標準方法。今天的高中物理實驗,依然在遵循伽利略的原則。

從伽利略開始,到牛頓、達爾文、麥克斯韋······藉助日益發達的數學與實驗工具,人類摧毀了由神學與形而上學構建的宇宙世界,正當人們為科學革命歡呼雀躍之時,量子力學橫空出世。

量子力學能發展到今天,固然和愛因斯坦、薛定諤、海森堡這些天才的腦回路相關。但很多人忽略了,如果沒有新興的實驗技術,比如精確測量甚至操縱一個原子,或者測量光波和粒子,我們的科學恐怕很難走到今天。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因為,量子世界根本不是經驗能觀察到的,正是那些如同變魔術般精巧的實驗,使人類的觸角得以伸向微觀領域。

說到底,正是像數學和實驗這樣的思考工具,讓人類思維擺脫了矇昧,不斷地向未知的世界進軍。如果沒有這些技術,我們今天的思維水平不會比古希臘人高出多少。

科學的發展,就是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脫離我們的情感與想象,以及自己熟悉的認知方式。科學不需要你接受它,但你遲早得面對他。因為科學,我們告別了思想的童年,成了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2/2 《全球經濟史》

經濟史的書都很枯燥。呈現給我們的,往往是大量的圖表、數據和古代文獻。除非你是歷史學或者經濟學的博士生,一般人不會感興趣。

經濟史之所以無聊,主要原因是它幾乎沒有任何故事情節。傳統的歷史書,通常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你可以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瞭解他們的所做作為,所思所想,就像讀小說一樣。可是在經濟史中,我們看到的只有群像,無論你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到了經濟史家的筆下,都成了人口統計中的一個數字,這樣的歷史,有多少人願意讀呢?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當然,我之所以推薦羅伯特·艾倫的這本《全球經濟史》,並不是因為他把枯燥的歷史寫得多麼有趣。推薦它的第一個原因,是這本書很薄,如果你集中精力,半天就能看完。推薦它的第二個原因,是作者用很短的篇幅,把世界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各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給講清楚了,為你勾勒了一幅理解世界經濟運行的大致框架,而且只用到很少的圖表和統計數字,即便有,你也可以忽略不計。

作者在本書的開篇裡寫道,經濟史是社會科學的核心。我覺得這麼說是有道理的。經濟史為我們提供了看待歷史的底層視角,儘管他不是唯一的視角,卻是理解歷史必不可少的。

比方說,我們該如何理解明朝的滅亡?傳統史學家會告訴你,那是因為崇禎皇帝剛愎自用,明朝官員貪腐無能。或是滿洲統治者善於招攬人心等等。但經濟史家會告訴你,這些都沒說到點子上。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遭遇了全球氣候小冰期,農業減產,而人口在不斷增加。結果就掉進了經濟學上著名的“馬爾薩斯陷阱”。農民沒有飯吃,就起來造反。朝廷為了鎮壓,只能徵更多的稅。老百姓的日子本來就不好過,如今再一徵稅,乾脆破罐子破摔。就這樣,起義軍的隊伍越來越大,明政權就這樣進入了惡性循環。

明朝滅亡的第二個經濟原因,和白銀的輸入有關。明朝中葉,中國從美洲和日本進口了大量白銀,促進了明朝工商業的繁榮。從16世紀中葉開始,中國一度是全世界最大的白銀進口國。隨著張居正“一條鞭法”的推出,白銀成了明朝最主要的徵稅貨幣。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但進入17世紀之後,西方和日本減少了對中國的白銀進口,結果就引發了嚴重的通貨緊縮。由於銀子的數量減少,很多地方就交不出稅,人們因此而破產,明朝也因此陷入了經濟危機,並開啟了滅亡的倒計時。

無獨有偶,在地球的另一端,西班牙帝國也因為白銀走向了衰落。只是原因與明朝相反。明朝是因為缺銀,西班牙人則苦於銀子太多,他們從美洲帶回了大量白銀,結果在國內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工資偏高,農業和製造業也失去了競爭力。從而給英國與荷蘭等國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除了西班牙的例子,作者在書中還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洞察。比如,一般人通常認為,英國的崛起源於工業革命,或者是成功的政治改革。但羅伯特·艾倫告訴你,現實不是這樣,英國的崛起其實是從農業開始的。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英國通過海外殖民地,擴大了國內製造業的市場,英國人生產的商品,得以大量出口海外。因為製造業大多集中在城市,製造業繁榮了,城市化就加快了。從而導致農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農業人口的比重已經下降到45%。

不過,農業人口雖然減少,城市人口對農產品的需求卻增加了。農村勞動力不夠,產量卻得提升,這就引發了農業革命,用更先進的技術取代人力。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另外,隨著城市發展,人們對能源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大家取暖燒飯,都是以木材為燃料。如今城市居民暴增,木材的價格開始上漲。這就迫使人們尋找替代能源,煤炭逐漸走上了歷史舞臺。

因為煤炭,英國才有了工業革命。到了18世紀,英國已經擁有大規模的煤炭工業,煤炭成了當時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為工業革命注入不竭動力。

通過以上分析,作者為我們解答了為何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的原因。首先是由於英國煤炭資源豐富,而且率先大規模開發。其次是英國有海外殖民地,擴大了國內市場。同時期中國的江南地區,儘管工商業很發達,但由於缺乏這兩個歷史條件,與工業革命擦肩而過。

好書推薦:歷史不是一部舞臺劇

20世紀末,美國有一個名叫“加州學派”的歷史學派,研究的就是這類問題。當然,關於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以上並非是標準答案。正如其他類似的問題,比如日本是如何趕超歐美的,歐洲在二十世紀是怎樣衰落的,答案五花八門,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吵來吵去,從未爭出個勝負。

所以,儘管經濟學家喜歡標榜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但它終究無法像物理化學那樣,完全經得起現實的檢驗。因此,對待歷史最好的態度,是博採眾長,不要迷信一家之言,才會有所長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