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戰“疫”,運用場景越來越多


區塊鏈戰“疫”,運用場景越來越多

【中亞國際博覽】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臨汾小區門口,剛剛返回上海的小王正在進行回滬登記。在掃碼填寫完健康信息後,他的手機上立刻收到一份居家隔離承諾書,閱讀確認後,整個登記流程就完成了,全程“無接觸”。

這套流程的背後,是一套融入了區塊鏈技術的服務系統。疫情期間,區塊鏈技術正被運用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

區塊鏈戰“疫”,運用場景越來越多


防疫難題迎刃而解

“承諾書不用居民動筆簽字,只要他讀完按下確認按鈕,承諾書和登記信息就能實現電子簽名並在區塊鏈上存證。”臨汾路街道工作人員介紹,這套名為“智慧臨小二”的服務系統加入了區塊鏈技術,使得回滬登記、小區訪客登記等事項都不再需要觸摸紙筆,減少了感染風險。同時,區塊鏈的特點讓這些信息不可篡改、隨時追溯,極大方便了街道的防疫管理工作。

“不僅是小區,現在街道的一些商戶也開始使用這套系統。如果系統能覆蓋整個街道的商戶、醫院、學校,那麼藉助區塊鏈的特點,這些在各處登記的信息就可以實現跨領域的流動共享,解決目前各單位之間的信息孤島問題,助力疫情防控。”參與系統研發的有倕科技項目經理鍾正表示。

與此同時,在上海的一些售樓處,很快就要落地國內首個用於售樓案場安全防控管理的區塊鏈應用——案場智控鏈。

售樓處通常是人員密集性、流動性雙高的場所。疫情期間如何保證安全,是售樓處面臨的難題。“區塊鏈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易居中國智控鏈產品線產品總監俞之盛介紹說,在採用案場智控鏈的售樓處,員工和到訪客戶都需掃碼出入。健康記錄、保潔消毒信息都能實時更新上鍊,不可篡改,但可追溯。政府監管部門經過房企或售樓處授權,就能看到詳細的信息情況,實時監測,保證售樓處的疫情防控狀態真實透明。

區塊鏈戰“疫”,運用場景越來越多


讓每一分善款有跡可循

除了人員信息管理,疫情期間廣受關注的慈善平臺,也有望借區塊鏈技術解決信任問題。

日前,一筆500萬元的資金,已通過萬向慈善信託賬戶管理平臺向新冠肺炎武漢定點醫院定向捐贈,用於為一線醫務人員免費配送餐食。

這一平臺由萬向區塊鏈聯合萬向信託打造,利用區塊鏈技術,做到對慈善信託各個環節的數據進行存證,平臺將捐贈指令、資金流向、捐贈反饋等記入區塊鏈,方便捐贈人查詢追溯,讓每一分善款都有跡可循。

“慈善活動往往涉及多方共同協作,但參與方之間可能沒有形成完全信任的關係。”萬向區塊鏈相關負責人表示,區塊鏈技術非常適用於這種不同主體間的多方協作,可以大大增加慈善活動的公信力。

區塊鏈戰“疫”,運用場景越來越多


尋找未來落地可能

疫情的出現,也啟發著區塊鏈行業不斷尋找未來的可能。在近日多家區塊鏈企業聯合舉辦的一場線上區塊鏈大賽上,一些開發者的新鮮點子得以激烈碰撞。

“疫情期間,我發現互聯網上充斥著很多關於疫情的虛假信息,非常影響我的決策。”來自區塊鏈開發團隊“MYKEY Lab”的Ricky(瑞奇)萌發了一個想法,用區塊鏈來幫助識別虛假信息。

在他的設計中,人們可以使用數字身份來保護信息的傳播。比如某家媒體在發佈新聞時,用私鑰進行數字簽名,讀者可以通過該媒體事先對外公佈的公鑰進行驗證簽名,如果驗證通過,就證明這條消息的確是這家媒體所發佈,從而斷絕了虛假信息假託名義的發佈。

來自方塊鏈項目團隊的梁平,則在疫情中發現了醫療數據共享的意義。他設計的處方共享區塊鏈,設想應用於互聯網、分級轉診、處方流轉等諸多醫療場景。

在疫情發生時,這種醫療數據共享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拿分級轉診舉例,患者的健康數據可以通過區塊鏈從大醫院轉到小醫院,如果在小醫院發生重大病情,又可以把小醫院的健康數據轉到大醫院,在大醫院進行診療。在政府的監管下,患者、醫院、藥店通過電子處方共享體系,可以在平臺上進行掛號、看病、在線購藥以及實現醫保的電子支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