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歐洲:拖延、不確定、缺乏權威和放任自流

西班牙《消息報》網站3月17日報道稱,“多元一體”始終是歐盟倡導的精神。然而,各國在應對危機局勢上的差異非常明顯。在新冠病毒危機蔓延的背景下,縱觀整個歐洲大陸就足以認識到各國的政策是多麼的多樣化,而且普遍效率低下。現將報道編譯如下:

循序漸進似乎是羅馬用來遏制病毒的策略,目前並未見太大成效。繼倫巴第大區之後,意大利所有地區目前均已完全限制人員的流動,只有那些能夠證明自己有健康問題或緊急情況,以及必須去工作的公民才能外出。

從意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宣佈封鎖全國的法令生效的第一刻起,軍隊就開始上街巡邏執勤。此外,至少在4月3日前,所有學校將暫時關閉。所有非必要的商業活動也暫時停止。與此同時,意大利政府展開了各類有關衛生和防疫的宣傳活動,不斷敦促居民留在家中不要出門。

與韓國一樣,德國的新冠病毒控制模式也基於早發現、早診斷。這種策略最大的優勢是醫院系統迄今為止接收的患者數量可控且較為平均。此外,這種模式還可以減少死亡和感染的數量,從而使患者得到適當的照顧,同時減輕醫護人員承受的壓力。

由於新冠疫情在德國的發展比其他鄰國(如比利時或丹麥)要慢得多,因此限制性措施可以逐步實施。

法國是首批將總統置於抗擊病毒最前沿的歐洲國家之一。馬克龍從一開始就將這場抗疫戰視為自己的戰鬥,他去醫院視察、發表電視講話,並讓陸軍和憲兵隊參與了這場戰鬥。

但是,法國的緊張局面並未緩解。近日,成千上萬巴黎人出門享受日光浴的場景增加了大流行病失控的風險。

法國的疫情是危險的,且隨時可能爆炸。法國衛生部長懇請民眾遵守相關的防護建議。然而,從政府批准示威者抗議遊行的那一刻起,所有建議似乎都失去了威信。

馬克龍日前做出了反應,效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模式出臺新規定,但再次因採用了“建議”而不是絕對命令的方式一錯再錯。

鮑里斯·約翰遜政府似乎決心支持其高盧鄰國此前選擇的放任自流的做法。其策略是任由病毒擴散,以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顯然是在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其免受經濟影響。

凱恩斯主義的長期死亡率原則似乎已經抵達泰晤士河畔。的確,其物理上的孤立特徵一方面可以阻止病毒從其邊界的進入,但另一方面,一旦進入,病毒就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甚至導致疑似病例或達幾十萬,從而在短期內導致醫療系統嚴重的可持續性問題。

就西班牙而言,很難說該國有自己的防疫特色。如果不照搬意大利的措施,西班牙的疫情防控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取得成效。但與意大利不同的是,西班牙在結構方面存在不確定性,17個下層實體的存在減慢了決策制定的速度。

意大利的拖延、德國的不確定性、法國缺乏權威和英國的放任自流已經顯現出了歐洲極低的抗疫效率。歐洲在很多方面看上去是“多元一體”的,但在逆境中也應該這樣。(編譯/韓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