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騰訊到了收割季

“股王”騰訊在昨日(3月18日)收盤後交出了2019年的成績單,其中第四季度營收首次突破了千億元。整體來說,這份“全年營收3772.89億,同比增長21%,淨利潤943.51億,同比增長22%”的年報,在目前堆滿了大量壞消息的市場中,還是一個令投資者比較安心的消息。


在過去的一年裡,騰訊在優勢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比如遊戲和社交,而在新業務上則實現了高速增長,比如企業服務。


“基礎設施”騰訊到了收割季


按照目前的勢頭,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有可能會在下一個季度超越遊戲業務,成為騰訊錢包裡的第一大收入來源。


事實上,騰訊收入構成的變化並非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從財報上看,騰訊正在從遊戲單核驅動的消費互聯網平臺,轉變為消費+產業互聯網雙輪驅動的超級互聯網平臺公司。


那麼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能接過騰訊增長的接力棒的原因是什麼?


實際上,很大程度上還是騰訊屢試不爽的法寶——流量以及流量背後龐大的用戶基數。


“基礎設施”騰訊到了收割季

騰訊在遊戲上的成功起點不再贅述:沒有當年騰訊QQ超億的用戶,就不會有如今騰訊遊戲的大好光景。


而如今,截至2019年底,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增至約11.65億,小程序的日活躍賬戶數已超過3億。


在財報中,騰訊描述稱,“在通信及社交業務的戰略重點是,通過數字內容、線上及線下服務加強用戶連接,並通過小程序、微信支付及企業微信等工具,深化與企業的聯繫。”


翻譯成直白的語言就是說,騰訊的業務邏輯是——用微信、QQ把人“圈”起來,用工具把企業“圈”起來。


效果也很明顯,以增速最快的騰訊雲來看,去年騰訊雲的合作伙伴數量增長40%,全年營收增速82%,遠遠超過阿里雲、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的增速。


在這次疫情期間,騰訊雲和多個地區的政府部門合作,打通微信小程序、騰訊海納、企業微信等多個平臺,截至2020年3月16日,騰訊防疫健康碼覆蓋9億人口,累計訪問量達80億,是服務用戶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健康碼。


反映在財報上一個個增長的數據背後,也意味著微信目前在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裡的基礎設施地位,進一步得到加強了。


而要把產品做成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是馬化騰近年來最為重要的一個戰略思路。這個思考最早比較成熟的披露,是在2014年烏鎮召開的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


馬化騰在那次會上反思說,“我們過去其實走了一些彎路,或者說因為有了利潤,我們發現太多機會了,我們很多領域都進去了”。而在否定了過去的戰略之後,馬化騰提出了“做連接器”,“提供底層服務”

的概念——這正是基礎設施的功能。


2017年,馬化騰在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前推了一封公開信,更詳細地描述了騰訊為什麼要做基礎設施的邏輯。


他判斷認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平臺,正在從“多用戶”平臺,變成“全平臺”平臺,它像水電設施一樣,成為今天人類社會所有個人和組織的基本需求。“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平臺,正越來越凸顯出基礎設施的特性。”馬化騰寫道。


“基礎設施”騰訊到了收割季

在這之後,馬化騰更是多次強調騰訊要做“基礎設施”,稱“騰訊為合作伙伴提供基礎設施服務”。


很明顯,騰訊這場始於六年前的思考正在開花結果——正因為擁有了中文互聯網世界裡的“基礎設施”的地位和產品,騰訊的各個業務有了勢如破竹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