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

這裡是廣東境內19個漢縣之一,這裡曾出現過州、郡、縣三級政府機構疊壓共存的機構設置奇觀,這裡是粵北文化歷史上第一州,這裡曾在明清兩朝先後設巡檢司、巡檢署。這裡就是

文化古邑———


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

古南門


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

駁墓闃蓴峁


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

採嶗塔


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

出土的波斯古幣

艙蛭揮謨⒌率形韃俊⒘江下游,距市區僅35公里,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古老、經濟繁榮的千年古邑,自古以來一直是英德西部的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從漢高祖劉邦年間(公元前206年——195年)正式設立含縣治,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建制史,其中大於縣級建制達一百二十年!

先有魚咀,後有

公元2009年12月26日,英德市艙蠐憔狀逡慌苫短冢充滿民俗韻味的舞獅、舞草龍、武術等節目輪番上演,鼓樂聲、鞭炮聲、歡呼聲,一派過節般喜氣洋洋的景象。原來該村正在舉辦村文化站的落成。魚咀村位於艙蚨南面,有4000多人,因村臨近連江水,地形依山傍水如鯉魚躍江張口獵物而得名。正如該村一位外出人員所說:魚咀村歷史文化悠久,這個文化站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們要承繼良好的歷史文化底蘊,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區區一個數千人口的魚咀村,遠的不說,僅是英德市內就有近二百個這樣的村落,為何它卻成為人們眼中的一個歷史文化如此厚重的村落呢? 翻開史料,才發覺魚咀村歷史悠久,其漢縣建制達800多年!現仍保存有古碼頭、古城牆⒐攀街、古房屋、古井等古蹟。六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還在這裡發現了西漢早中期的遺址。看似不起眼的一個村級文化站,卻包含了村民傳承歷史文化的良苦用心,魚咀文化站於2005年9月奠基,總投資近29萬元,均由村民自願籌措。 史載,西漢高祖(劉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始設置含縣,歸桂陽郡(今湖南省郴州市境內)屬,縣治址就設在燦憔綜準唇裉斕撓憔狀濉K邐牡劭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陽山郡,含縣隸屬西衡州轄,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西衡州改名為州。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廢州,含縣改為廣州屬。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復置州,轄、湞陽、翁源三縣,同時撤消魚咀為含縣治,將含縣治址遷至現艙蛩在地,從而結束了魚咀作為含縣治址800多年的歷史,並將“含”字加三點水旁成為“”字。從此,含縣改為縣,仍隸屬州轄。從南朝梁武帝天監六年起至唐朝高祖武德九年的一百多年間為最鼎盛時期。一個今天在外人看來不怎麼起眼的村子,古代卻是一個縣府所在地! 也正因如此,至今在裁竇洌仍流傳有“先有魚咀,後有”一說。

辭書為“”專立條目

玻是地名專用詞,1994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439頁唯一的解釋是:地名,在廣東。 艙虺こ亂囁凳塹鋇厝耍對當地文化興趣濃厚,曾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對駁牡妹由來作過細緻的研究。他認為,駁拿稱因時代而異,經歷了含、、抗狻駁慕蟹ā“含”之名頗具神話色彩,據[劉宋]王韶之《始興記》“含縣有堯山。堯巡狩至於此,立行臺也”,有文史專家考證了“陶唐氏堯,南巡衡嶽,過九嶷,巡守南交。逾嶺浮槎,入百仞之溪”,認為堯帝不但南巡狩獵至古含地界,且築室而居行使王令,登山t望“南交”風光。當地的居民為紀念堯帝南巡至此,就把堯帝登臨的山叫“堯山”,把源於堯山的水叫“陶水”(堯帝,號陶唐),把堯帝浮槎而下的河叫“水”(在古代“”與“匡”可借代,“”為水——即河流;“匡”——一匡天下,可指堯帝南巡狩獵)。 《新唐書·地理志》:“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以、真陽二縣置州”;《元和郡縣誌》:“縣,《地理志》含字無水”;《隋書·地理志》:“含梁置衡州、陽山郡。平陳,州改曰州,廢郡。二十年(公元600年)州廢。有堯山。”這說明到唐朝時才把“含”變為“”,且至遲是發生在武德五年。而為何此時“含”字加水部,陳亦康認為原因可能是在武德四年平蕭銑戰亂毀了含縣衙,而且在縣西北四里有故州府衙(隋開皇二十年廢州)。同時府衙所在地更加開闊,更有利於發展,於是在唐武德五年將含縣衙搬遷。有史為證:《水經注》“水又東南,左合陶水……陶水西徑縣北,右注水。水又徑含縣西”,即《水經注》成書時候(公元527年)含縣城在今艙蠐憔狀,而《元和郡縣誌》“含故城,本漢含縣也,在今縣東四里。”即可推斷唐縣城在今艙頡6且從漢到隋的文獻資料“含”縣名的寫法一直未變。故可推斷:漢含縣城(現魚咀村)使用至唐初,才往北搬遷至新址縣城(今步)。因五行文化中,北為水。同時,要涉水(跨越陶水)而搬,在“含”字加上水部,是符合邏輯的,而且字變而音不變,形變而神不變,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從此“含”衍變為“”,名稱“”使用了350年(公元622年——公元967年)。據此認為現今的“古含南門”有誤,應當為“古南門”。 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登基,開寶四年平定南漢後,開寶五年以縣名犯太祖“匡”字諱,遂把“”改為“光”,“”變為“抗”,“水”變為“光水”,從此“抗庀”、“光水”載入了史冊,這有當朝《太平環宇記》為證。《英德縣續志》(宣統版)“延佑元年(1314年)真陽、抗舛縣省入英德州”,自此“抗”的縣級以上行政建置結束,名稱“抗”使用了347年(公元967年———公元1314年)。 依陳亦康的論述,最早見到“”一詞是在明朝四大高僧之一釋德清《憨山大師自序年譜》“予年六十四……別駕項公楚東,抱關於,邀予往”。作為一代高僧,嚴守戒律“不誑語”是自不待言的,況且憨山笫υ餐A粼家荒,與邑人鄒衍中居士唱和,並留存有“詠舶司笆”當不會有錯———“”就是“”。但《明史》是清順治二年(1645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歷時94年編修定稿,卻明確載:“水在縣西,一名菜,至縣西南合流,謂之部,有部諮布燜……又東有象岡,北有清溪,西有含踩巡檢司”“”字又沒有了水部。“”又怎樣變成了《明史》的“含”,接著又衍變為今“”真的不甚了了。大膽臆測,不妨兩個理由:一是“含”與“”相通了,二是筆誤所致。但“光”怎樣變成“”,什麼時候變成“”,陳亦康認為還有待繼續深入探究。 正因為倉名稱的獨特,所以有專家認為,在睬年演變史上,最大的特點是始終堅持自己的個性,不與其他地名相融相混,致使中國辭書為它專立條目。這是中國地名文化中的趣聞。所以艙飧雒字,“不光是艙飪櫚乩硎堤宓拇號,而且是一筆很有研發價值的精神財富”。

材掀肽鉤鐾斂ㄋ貢

怖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地上地下文物資源豐富,古墓、古塔、遺址、古橋以及年代久遠的八寺八廟等遍佈鎮內。 彩怯⒌率洩拍乖崾量最多,分佈最廣的一個鎮。在鎮四周大小的崗墩上散佈極多的古墓葬群,其中以石墩嶺、園仔嶺、火燒嶺、魚咀嶺背、雞鬥窩、爛在山、黃竹壢、禾倉鋪渡頭、鄒屋、包屋、新荷等處山坡為最多。完整的古墓群引起考古界的極大關注,六十年代初省文管會文物隊與華南師範學院歷史系學生聯合對上述部分地區進行調查,發現了大批南朝隋唐墓葬,清理和發掘數十座古墓,獲得了一批很有歷史和考古價值的文物。1982年縣文物普查隊對該地區進行復查時又發現了新的墓葬,並對部分墓穴進行搶救性清理。從兩次發掘的情況看,墓葬的時代從漢代至中唐,時間跨越近千年,墓的地點多葬於崗墩的緩坡,方向基本上與崗坡的走向一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石墩嶺南齊墓出土的波斯幣,在全國是罕見的,在廣東是唯一的,有關專家推測埠茉緹陀卸醞餉騁諄蚪渙鰲8媚鼓棺┎啻葉脈紋和“建武四年大國”紀年(公元497年)。出土有波斯銀幣3枚,2枚已殘,1枚較完好。幣面圓渭舯擼直徑2.7釐米,厚0.1釐米,重2.3克。較完好的一枚,正面鑄一半身王像,王戴冠,冠的兩側帶雉堞形飾物,其上展一翅膀。冠頂鑄一新月抱著一個圓球。王作深目高鼻,下頜掛有一串聯珠,兩肩各飄有一綹綢形飾帶。右帶前端鑄有缽羅婆文的銘文;背面中央為祭壇。這枚波斯幣與西安張家坡401號墓中所出B·03式和青海西寧所出A式1號相似。根據夏鼐先生的考證,上述銀幣屬波斯薩珊王朝卑路斯(Prou,457-483年)時所鑄。波斯銀幣裝在塗p的木盒內,木盒已腐朽,僅存殘片與紅珠,還有一小陶碗放在四耳罐裡。 而位於該鎮第一中學的舍利塔,則又是駁囊淮罄史文化見證。因該塔建在蓬萊寺前,故又稱蓬萊寺塔,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始建於唐代鹹通年間,為斗拱重簷平座磚塔,殘高15.4米,六角五層。第二、三層東、南、北壁龕上方的疊澀磚側面,間有制模印反體“舍利弗”三字,計有1100多年。據《廣東通志》記載:“弗”字十有八、九是“佛”字的借用。《英德縣誌》亦有“舍利塔,建於唐鹹通年間”和古舶司爸一“平原古塔”的記載。清代高僧釋德清為此塔曾賦詩云:“浮屠何代擁諸天,傳是隋大業年。蒼鮮剝封殘碣盡,平原荒草布金田”。邑人鄒衍中詩云:“半藏舍利半莓苔,劫火曾經未化灰。芳草年年春自綠,六朝往事一寒堆”的詩句,對古塔以高度讚許。 此塔結構嚴謹,造形美觀,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雖然經歷1100多年,除塔身微有向西北傾斜和各層平座磚縫間有生長雜草外,雄姿不減當年。近期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該塔已經維修完畢。

補懦怯紙邪茁鉤

古城位於艙蛭髟500米處。西側有一個叫“城仔”(古時監獄)的村莊,東、西、北三面有寬約10米的護河場面,南面是萬歲橋街(原叫獄前街),由一座石拱橋過“東護城河”通往街市。據《廣東通志》記載:“補食潛競漢縣也”。《輿地紀勝》載“白鹿城距縣城十七里”。 古城又叫白鹿城,其中有個神奇的傳說。據《黃通志》載:晉朝張魴,字淑魚,始興人,涉獵經傳,善事父母,遇旱癘各食荒,貴分賚貧窮鄉間。戴之明帝(公元324年-326年)太守初舉孝廉。成帝(公元327年-342年)中為縣令U偶前令貪暴,故已以節儉自持,視民如子,蔚有惠政,三年化行,民歌頌之,關口夜行無警,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下民尊崇。感化上天神靈,使白鹿群遊,刺史行部至褒,美其政治以勵,屬邑詔徵為尚書郎,並由帝下旨,敕城為“白鹿城”也。 城址坐北向南,呈長方形,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60米,其中東、西、北面有一道6-8米寬的護城河,現已墾為重修的南門。門呈拱形,高3米,寬2.2米,原牆厚1.75米(現存1.41米)。拱門上方鑲嵌一橫匾,長1.5長、高0.5米,匾上陰刻楷體“古含南門”五個大字,字跡仍清晰可見。 根據“城仔”老人的反映,城內是官老爺住的地方,故叫“城府”,城外老百姓是小字號,所住的地方就叫“城仔”,稱謂沿襲至今。

廣府文化的見證:補闃蓴峁

“寄身天地誰非客,得意江湖便是家”。這是刻於補闃蓴峁萸街上的一副對聯,寄寓了外地商人到此獲“得意”,如“歸家”。 補闃蓴峁菸揮艙蚴卸村河邊街6號,會館佔地面積1240平方米,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它面臨小北江(連江)岸約12米,有石砌堤岸近40米,並有麻石柱樑護欄。西邊圍牆各有麻石製作的園門作通道,象徵魚眼之形,寓意“鯉魚躍江”。門前通道寬3.4米,全是麻石板條鋪築。 燦牘愀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據史料載,唐朝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縣分別隸屬廣州、南海郡管轄。 廣州會館建築面積790平方米,以石柱、石板及磚木構造。設三廳兩廂,東西廊門的門壁門楣用石板材構造,東西門楣各陰刻“平蕩”、“正直”字樣。正中建築佔地寬13.2米、長9.3米,建築面積128.6平方米。 廣州會館的建築既穩重又氣魄。大門正廳石柱,上承大堂木構架,各架樑楠木均0.3米以上。石樁陰刻楷體楹聯:高義重如山維萬古綱常弧峰鎮地 精忠比石堅定三分基業一柱擎天。前為天池,全為9×3.5米麻石板鋪砌,天池兩側為磚木結構的客房,各建築面積28.9平方米,更前為會館正殿。磚牆木柱,舊設神像、神臺、神龕皆雕花薄金。兩木柱上懸掛拱型木質陰刻楹聯一副:明笠宥鏈呵鍰煜錄淶諞荒兇 安劉蜀扶漢鼎宇宙內無二丈夫。 作為廣州珠三角地區來簿商的商家們的聚會場所,廣州會館可視作這座古鎮開放包容形象的象徵,印證了燦牘愀文化的密切聯繫。

姓氏之最冠南粵

水流有源,樹生有根。說起祖上的遷徙,泊筇鏈宓腦伯仍然津津樂道。據曾氏族譜載,2573年前,祖上居住在山東武城,後移居山東嘉祥縣、江西吉安、福建省長樂,其後又遷廣東興寧龍歸洞、英德石灰鋪油蘭洞,最後到念三公六十三世才遷到英德財禾粒曾潤公六十五世才由坪塘遷徙到涼傘埠(今大塘村)定居。 這只是殘帳鍁ㄡ愕囊桓鏊跤埃而姓氏,又是滄罹嘰表性的一種文化。蠶鍾7萬餘人,但材殼骯燦行帳266種!其姓氏之多,與該鎮人口比例之高,著實令人咋舌!據致力於粵北姓氏文化研究多年的專家羅耀輝先生之論,駁男帳現和分別多過連山、佛岡、陽山、連州各縣(市)的姓氏數量!據他的調研,駁蔽粵北(含韶關)第一姓氏大鎮。而《廣州日報》曾把龍川佗城179姓氏作為爆炸性的新聞來報道,據此可推知,駁男帳鮮量,在全省農村鎮鄉中,當可穩居前列。這個姓氏數量充分展現駁那綴土μ刂屎透揮鋅放包容胸襟的風采。 羅耀輝先生經過了解,落籍駁男帳現校有經商而來的,有打工而來的,有避難而來的,有逃荒而來的,有賣藝而來的,還有民國政府安置的歸僑……原因眾多。他們都在艙飪槲拿鞴爬系耐戀厴險業攪肆⒆闃點,發現了生財之道,因而定居生息於此。據譜載口傳,駁男帳俠醋運拿姘朔劍根系省內外。其中有一批清末民國期間,因各種原因從商品經濟較發達的廣州珠三角地區遷來的,以及上世紀30年代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安置返國的一批南洋歸僑。他們至今還跟沿海地區乃至旅居港澳和海外的族人有信息溝通。還有一些姓氏出自名人之後。例如:張姓中就有唐代名相張九齡的後裔;朱姓中多為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後裔。還有一些姓氏的先祖雖然官不大,但後裔枝派繁多,遍佈廣東和東南亞各地,在海外華人中很有勢力,如李火德、黃峭山等。今艙蚶鈈杖碩轡火德公的後裔,黃姓人則多為峭山公的後裔。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266個姓氏中,有些姓氏在流行的《百家姓》裡無載,如:決、堅、天、但、草、青、資、桃、時、佛、灣、寶、惋等。當屬稀僻姓氏。餘姓氏為我國姓氏多樣性、豐富性的內涵,提供了生動的例證。 羅耀輝先生建議,時下,海內外華人的尋根問祖熱,方興未艾。慘囁衫用這股尋根查流熱潮,開展廣泛的多層次的懇親聯誼活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讓世界瞭解玻讓滄呦蚴瀾紜 艙蚋饜帳先縵攏ü266種):決、塗、寶、巢、司、農、敬、尹、佐、左、但、李、曄、神、堅、灣、葵、佔、倫、麻、天、睛、毅、晁、惋、昊、儒、鮮、零、曉、圖、青、琉、選、P、敖、司徒、華、闕、梁、麥、鄺、劉、詹、蔡、翟、傅、朱、鄧、江、陳、黃、呂、林、謝、郭、方、吳、胡、潘、康、藍、黎、溫、彭、張、文、聞、包、楊、廖、葛、鄒、周、馬、王、鍾、許、羅、邱、石、翁、曾、丘、秦、徐、盧、葉、陶、賴、高、餘、蕭、植、馮、阮、成、村、巫、袁、戴、曹、連、嚴、甘、童、譚、熊、趙、陸、冼、姚、湯、關、範、董、龍、歐、韋、施、白、肖、顏、伍、魏、孔、庸、申、莫、寇、魯、毛、蘇、全、屈、耿、杜、卜、何、夏、錢、雷、崔、宋、萬、蔣、易、顧、古、丁、蒲、沈、地、霍、繆、覃、史、龔、畢、仇、茹、辛、邵、洪、聶、鄭、程、倪、月、房、廟、危、區、歐陽、柴、齊、封、管、容、凌、饒、從、可、韓、牛、祝、招、喬、焦、金、尤、駱、簡、習、項、刁、單、右、郝、孟、武、伊、衛、田、遲、強、汪、尚、賈、常、帥、俞、路、薄、回、令、鹿、湛、蘭、符、解、九、岑、堯、艾、洛、嶽、車、奚、苗、姜、賀、喻、鄔、禹、段、戈、舒、紀、慄、遊、殷、谷、樓、靖、龐、景、豐、佘、任、粵、利、孫、盤、柯、戚、諸、毆、柏、郎、狄、祁、穆、計、邢、幸。 玻一個獨特而又沉甸甸的名字,她從古城的煙塵中款步而來;歷史文化的風流蘊籍,始終讓她散發出醉人的魅力。從一個千年走到另一個千年,從一個起點又到一個新的起點,她的腳步如鼓點,如音符,鏗鏘而有力,優美而動聽……


文化古邑一英德市浛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