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疫情告急,約翰遜為何還在猶豫不決?

東方智庫首席研究員 周遠

英國已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疫情的另一個快速蔓延國家,在北京時間今天凌晨以來的短短几個小時裡,英國確診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就出現了大幅增長,零時不到2000人,但早上已超過2700人。死亡人數在幾小時內增加了將近50人,從零點前的不到70人一下增加到100多人。據報道,患者年齡59—94歲,有潛在健康問題的居多。

英國各地在疫情中“不斷淪陷”

倫敦疫情告急,約翰遜為何還在猶豫不決?

圖片說明:約翰遜首相宣佈防疫新措施。(來源:英國衛報)

英國在疫情中急速“淪陷”,英格蘭地區特別是英國首都倫敦在告急,在確診病例中,倫敦就佔了三分之一,讓這個全球金融中心恐慌萬狀。英國社會各界尤其是倫敦各界,紛紛強烈呼籲當局採取緊急、果斷措施,對倫敦實行封城,以防疫情向英倫三島進一步蔓延。

當地時間18日晚,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通報疫情,對全國表示感謝,稱“我認為很多人正在為履行我們的防疫建議作出真正的英勇努力”。但對於要求倫敦儘快封城的強烈呼聲,約翰遜始終沒有正面回答,只是強調“正如我今晚所說的那樣,在過去幾天中,我們一直在不斷審視所有措施內容,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提出進一步建議,採取我們認為有必要採取的更快速的措施”。“我們一直說,我們將在正確的時間採取正確的措施。”

倫敦疫情告急,約翰遜為何還在猶豫不決?

視頻截圖:約翰遜在英國議會回答關於防疫的提問。(來源:歐洲新聞)

當被問及英國是否會立法以專門減少人們的外出和集聚行動時,約翰遜表示,“對於一個重視自由的政府來說,這不是自然而然的選擇,但是當大流行達到頂峰時,我沒有排除一切”。約翰遜首相始終含含糊糊的表態,讓英國國民和社會輿論深感失望,也讓歐洲鄰國感到失望。

英國《衛報》指出,倫敦在疾病傳播方面被證實比英國其他地方快速,人們普遍期望新的遏制措施將首先在首都推出。但倫敦市政廳的一位消息人士說,唐寧街10號迄今沒有采取任何立即的行動,而是採取了更多要求民眾與社會自救自防的措施。當被問及是否有可能封鎖倫敦時,首相的發言人依然保守地表示,保護人們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措施將以科學建議為指導。

約翰遜防疫政策的U型轉彎

過去的一週,約翰遜的疫情防控政策,經歷了從提倡“群體免疫”的放縱偏執到不斷緊急呼籲全國防疫自衛的迅速轉換,約翰遜本人也越來越多地站到前臺,幾乎每天親自參加防疫新聞發佈會,要求國民和各行各業加強疫情防控和自保自衛。

倫敦疫情告急,約翰遜為何還在猶豫不決?

圖片說明:英國一些超市的商品已被搶購一空。(來源於社交媒體)

但英國輿論指出了兩點:一是這樣做已經有些為時已晚,疫情加重並迅速蔓延的殘酷現實已經不可改變。如果英國繼續採取這種被動、偏執的防疫政策,後果將非常嚴重;二是認為約翰遜政府雖然在口頭上加重了防疫態度,並稱當前英國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但“實際上他對Covid-19病毒的回應仍不足以讓人放心”。

最新消息說,約翰遜政府已決定在英格蘭之外的地區先實行封城,並臨時關閉學校和一些機構、企業,但對英格蘭地區的封城還沒有作出決斷。約翰遜有自己的精明算計,他現在更多采取的策略是“像一個叫賣郎那樣,每天不斷公開吆喝,但實際上貨車裡沒有裝多少管用的東西”。約翰遜防疫政策在轉向,但不過是“U”型轉彎,轉來轉去又回到了他的“群體免疫”決策的原點。

雖然其他國家的疫情已經很嚴重,世衛組織也頻頻向英國發出警告,但英國政府的醫學和科學顧問卻“忽略了他們的警告”。據報道,向部長們提供建議的英國科學家們似乎認為,這種新病毒可以像流感一樣被治療。這些人對約翰遜政府施加了不該施加的影響。如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公共衛生專家、教授羅伯特·丁沃爾表示,英國“現在就對封城是否有效下結論還言之過早”。他認為病毒有生命週期的特點,在不消滅病毒下實施密集隔離、封城,或許能抑止病毒傳播,但是“除非製造出有效的疫苗,否則病毒仍存在人群中”。

難道約翰遜首相對當前全球疫情缺少了解,對疫情的嚴重性缺乏專業認識嗎?不是的,約翰遜的手下有一大批信息分析師,他們隨時都在給唐寧街10號提供疫情情報;約翰遜周圍有一大批英國皇家醫學和病毒專家,他們隨時都在給他提供專業諮詢,可以說約翰遜很清楚此次疫情的嚴重性和致命性。

難道約翰面對英國和世界的疫情會麻木不仁,甚至糊塗冷血到置國民生命健康於不顧嗎?顯然也不是的。約翰遜首相被認為是個絕頂聰明、敢作敢為的人,且非常懂得如何調動民意,疫情之下果斷出手,甚至偏激一點,民眾並不會責怪他。

那麼約翰遜到底在思考什麼,盤算什麼?人們一頭霧水之下,《英國的興衰》一書的作者大衛·埃哲頓3月17日發表的一篇評論,從英國政治和歷史傳統的角度對約翰遜政府的“冷靜防疫”態度進行了分析,也許不無道理。

倫敦疫情告急,約翰遜為何還在猶豫不決?

視頻截圖:英國議會就抗疫舉行辯論。(來源:歐洲新聞)

大衛認為,在新冠病毒爆發期間,英國“政府不願把公民的健康放在首位,這與(英國)上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情況類似”,“當涉及到國家緊急情況時,英國有著‘冷酷算計’的傳統”。大衛指出,從歷史上,英國政府一向善於做“精明的功利主義算計”。在20世紀的兩個關鍵時刻,英國政府都認為“不值得試圖以任何嚴肅的方式保護人口,因為激烈的政策干預所造成的損害將是巨大的”。當時的張伯倫和哈羅德·麥克米倫領導的英國政府,對當時英國可能發生的幾場大災難,幾乎沒有做任何準備,其主要目標都是儘量減少社會與民眾的恐懼。這兩位首相及他們的政府都間接地認為,英國公民未來的福祉將取決於政府的當下的精明算計與節儉決定,即不過度投資於防禦性基礎設施。這兩屆政府都希望通過阻止襲擊和保持經濟強勁來避免戰爭,認為英國把錢花在進攻德國和蘇聯的方法上,要比花在被動應對外來攻擊上好得多。

倫敦疫情告急,約翰遜為何還在猶豫不決?

視頻截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強調歐盟將堅決抗疫。(來源:歐洲新聞)

當初張伯倫政府其實已經預見到了來自德國致命的襲擊,並認為襲擊規模要比閃電戰更嚴重。儘管作出了一些防空努力,但張伯倫政府在用於建造英國防空洞方面投入的資源仍然微不足道。即便是當時英國的科學家積極分子,尤其是生物學家霍爾丹·哈丹等人大聲抱怨英國沒有建造合適的地下避難所,英國政府也只是表面上敷衍,實際仍然沒有建造大量防空避難所,而卻專注於建造英國的軍工廠,大力發展英國的軍事力量。張伯倫政府認為,這可能比單純建避難所更重要。

20世紀50年代,同樣的困境在英國再次出現,但這一次是關於氫彈的威脅,英國政府內部又發生了爭論:通過建造昂貴的避難所來保護極易受到攻擊的英國人值得嗎?當時的麥克米倫政府堅持認為,對敵人氫彈的唯一有效防禦是英國加緊研發自己的氫彈,這樣才能阻止核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樣,英國經歷了冷戰,卻沒有為民眾建造大規模的避難所。建造新的原子掩體只是為了進行有限的政府態度的公開展示,而不是真正地為了英國人的安全考慮。民眾並不知道這些。

英國是全世界第三個自主掌握核武器技術的國家,早在1952年10月3日英國就通過“颶風計劃”成功地試射了一枚原子彈,是在12米深的海水下面進行的,而且把核試驗放在了遠離英國的澳大利亞,當時的英國人根本不知道。在進行這些核試驗時,英國和澳大利亞當局根本不關心當地土著人的安全。後來的調查記錄表明,當時那裡的很多土著民出現了眼睛刺痛、皮膚起疹,以及腹瀉和嘔吐的症狀,這些人後來有很多得了癌症和自體免疫類的疾病。

到了1980年,英國政府又一次故伎重演。為了應對當時日益增長的政治和輿論壓力,英國政府出版了關於民防的小冊子《保護與生存》,告訴公民如何在核攻擊中保護自己。這本小冊子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給窗戶刷漆來反輻射;呆在家裡,在房子裡找一個最安全的地方避難。它遭到了一些國家的嘲笑和批評,認為這是對核戰爭威脅的可笑而不充分的反應。確實如此。然而這些批評並沒有抓住英國問題的關鍵,即這本小冊子並不是英國對核威脅的嚴肅回應,而是英國政府進行的一場公關活動。

大衛指出,實際上“英國有一個冷酷算計的傳統。前幾屆政府都表現出了控制災難性生命損失的意願,但不願在昂貴的防禦措施上過度投資,當政者認為那樣做得不償失”。

大衛評論說,面對全球新冠病毒肆虐,英國政府又在進行一場賭博。政府提出了抗疫計劃,最初就可能已經預料到會有不少人被感染,有數千人會死亡,“這似乎與民防規劃中明顯的冷酷無情相呼應”。“政府的另一種反應,包括它不停止旅行、關閉學校、餐館和其他公共場所的決定,表明它冷靜地不願讓(英國)經濟和破產的航空公司崩潰。”

英國輿論嚴肅地指出,冠狀病毒是當前的嚴酷現實,而不是過去的情景,它涉及到英國無數人的生命安全,也關乎到全球的防疫。除了抗病毒的疫苗和藥物研發成功,實際上不可能有更好的應對辦法。當屍體不斷堆積時,當局將無法逃脫現實與歷史的責任。英國不能再沉湎於傳統的“冷酷計算”,而必須採取務實的態度,好好學學他國成功的抗疫做法,這既是為了英國人的生命安全,也是為了約翰遜的政治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