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學生“讀懂中國” ——一年來北京學校思政課開創鑄魂育人新模式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一年來,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持續推進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完善和提煉鑄魂育人的“北京模式”。

圍繞“怎麼講”,推“有料有效”的思政金課

  穿上戲服,舞起水袖,唱起京劇《穆桂英掛帥》……講臺上的教師邊表演邊解說唱段背後的故事,氛圍異常火熱。一堂融京劇與思政育人元素於一體的“課程思政”,令人耳目一新。這是在北京高校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現場推進會上,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晶的一堂公開課。

  如今,在北京市大中小學校的課堂裡,這樣內容新穎、形式活潑的思政課教學比比皆是。

  在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李蕉開設的黨史課在選課季往往“一課難求”。“有挑戰但更有收穫”,這是每一個上過黨史課的學生的共同感受。“翻轉課堂”的全新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從史料當中感悟歷史的全新學習模式,讓每一個聽課的學生有參與感、更有成就感。

  除了一線思政課教師,一年來,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等20多位市級領導幹部走進校園、走上講臺,實地調研思政課教育教學現狀,面向師生開設思政大課。

  近年來,北京經歷的大事很多。在每一個重大節點,北京市都深入挖掘其中蘊藏的教育契機,讓思政課成為最鮮活的時政寫照,不斷打造一批批“有料有效”的思政金課。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訓練場上,首都高校學生們全情投入,上了一堂生動的新中國歷史課、愛國主義教育課、新時代思政課,他們在親身參與、親身體會的過程中,自我教育、互相影響,實現了“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近日,在“學習強國”平臺上,9位來自首都各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主講的“在經歷中學習——疫情防控公開課”火了。公開課宣傳片上線一天,點贊數就超過2.1萬。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的公開課上線一天,觀看量超過500萬人次。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的公開課上線不到3小時,觀看量就達到了25萬人次。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期,北京市及時指導廣大思政課教師將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轉化為鮮活課堂,讓思政課教學第一時間服務於疫情防控大局。

聚焦“在哪講”,樹開門辦思政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全市中小學生開始了一段特殊的“停課不停學”時光。

  連日來,北京市東城區樹立成長不延期、生活即教育、處處是課堂的理念,讓疫情防控成為特殊的“教材”、別樣的“課堂”,一場場鮮活、生動的思政教育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家國情懷”的種子。

  在冰心先生母校北京一六六中學,一場名為《在新聞中讀懂中國》的雲上講堂吸引了來自北京、湖北、山東、浙江等10省市的4000多名聽眾。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孫蚌珠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易教授兩位高校思政課“大咖”全程聆聽講座並進行點評,認為這次活動是北京市基礎教育戰線在特殊時期、特定場域創新學校思政課形式內容、提升公眾媒介素養的一次有益探索。

  北京市特級校長王蕾認為,從高校思政課到學校思政課,“一字之變”使大、中小學得以經常坐到一起,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開展一系列研究與合作。

  去年9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的會場迎來了一群特別的“客人”。受到邀請的,是來自首都部分高校、通州區部分中學的16位思政課教師,他們的到來,開創了思政課教師觀摩市人大會議的先河。

  一年來,北京市在聚焦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圍繞“開門辦思政”開闢了一系列思政課新渠道。讓一線思政課教師走進人大、政協,感受“共商國是”“參政議政”的人民民主氛圍,豐富政治生活的體驗平臺、思政課程的教學平臺。

  去年底,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將思政課課堂放在了“紅牆意識”的發源地——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組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深入瞭解基層實踐,在開展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工作中與基層群眾開展面對面交流,從一個個基層的故事中感悟真實的黨建實踐。

關注“誰來講”,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面向新上崗教師,通過集中培訓、一對一幫扶等,讓教師站住講臺;面向中青年教師,實施“揚帆資助計劃”“擇優資助計劃”,讓教師站穩講臺;面向骨幹教師,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評選特級教授、特級教師,讓教師站好講臺。他們以“用心”換來“入心”,當好學生成長引路人。

  目前,北京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初步建立,在市級層面開設了“藝術名家領讀經典”思政課示範課,濮存昕、馮遠征、宋飛等藝術名家紛紛走上講臺,架起了藝術和思政課之間的橋樑。

  “結合經典藝術作品講授思政課,這一年,我們思政課和藝術專業課相比不再是‘配角’了。”中國戲曲學院思政部教授梁建明如是說。

  為及時將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北京市還建立了學校思政課教師“同備一堂課”機制,並實現了全市思政課教師備課全覆蓋。最近,“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精神集體備課活動”在線觀看量突破了10萬人次。

  去年8月,一場輕鬆愉快的座談會在清華大學舉行。現場除了清華大學教師,還有25名入選學校“思政課骨幹教師提升計劃教育博士項目”的新同學,他們都是全國各地中學思政課一線的骨幹教師。這是清華大學第一次專門面向中學思政課教師開辦的教育博士項目,旨在讓一線中學思政課教師走進大學校園,接受系統化的理論學習、專業訓練、學術滋養。

  為了加強思政課專職教師後備人才培養,北京市2016年設立了北京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新生獎學金、學術獎學金,並不斷完善評審機制,擴大評審覆蓋面,進一步強化思政課專職教師後備人才培養。

  作為項目的受益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單文鵬說:“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我們明顯感覺到現在‘學馬學共’空前受重視,這更加堅定了我畢業後成為一名光榮的思政課教師的決心!”

(本報記者 董城 張景華 本報通訊員 車宗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