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榮譽加冕 疫情逆流而上盤點建築設計界的“她”力量(上)

都說建築行業不是適合女性從事的職業,但在男性建築師為主導的建築行業,有一些女性用自己的力量贏得了讚賞,“三八女神節”之際,就有數位女建築師在業界脫穎而出,她們用實際成果證明,即使有時候會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仍然可以有登峰造極的成就。

國際榮譽加冕 疫情逆流而上盤點建築設計界的“她”力量(上)

國際知名榮譽獲得者

3月3日,普利茲克獎官方公佈了2020年得主,在眾多熱門人選之外,兩位來自都柏林格拉夫頓建築事務所近70歲的愛爾蘭女建築師伊凡娜·法瑞爾和雪莉·麥克納馬拉上榜,是該獎41年來繼扎哈·哈迪德(2004年得主)、妹島和世(2010年得主)、卡莫·皮格姆(2017年得主)之外的第四、五位女建築師。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0月,她們的事務所曾獲得英國2020 RIBA皇家建築金獎,該獎項由英女王陛下親自頒發,是英國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有關她們的內容介紹詳見本期第8版)。

每年一次的倫敦肯辛頓花園內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展亭設計是國際建築界的一件盛事。蛇形畫廊是倫敦最受歡迎的現當代藝術畫廊之一,自2000年起,蛇形畫廊理事會每年夏季會邀請一位(組)著名建築師來建造一座夏日臨時展亭,扎哈是第一位受邀者。在過去的十幾年內,還有伊東豐雄、卒姆託、庫哈斯、尼邁耶以及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等著名建築師,都曾帶來個性迥異的展廳,它們成為了建築界的標誌。今年是夏日展亭設計的第20年,業界都在猜測,2020年蛇形展館設計師會花落誰家?就在大家議論紛紛之際,不久前主辦方公佈:2020年蛇形畫廊的設計者為總部設在約翰內斯堡的Counterspace(太空事務所)的三位“90後”女創始人:Amina Kaskar(阿米娜·卡斯卡),Sumayya Vally(蘇瑪亞·瓦利)和Sarah de Villiers(莎拉·德·維利耶)。她們也成為20年來蛇形畫廊最年輕的設計師。

太空事務所是一家非常年輕的設計工作室,成立於2014年,致力於各種設計項目,包括建築、展覽設計、競賽作品、城市設計與研究以及公共活動。工作室只有5人。但就是這樣一家事務所贏得了2020蛇形畫廊的設計,這足以說明她們卓越的設計能力以及對社會的思考能力。

2月25日,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公佈了其2020年度榮譽院士稱號授予人,共計5位國際建築師入選,其中有兩位是女性。一位是DnA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合夥人徐甜甜。

她16歲被保送清華建築系,讀完本科後順風順水地進入美國哈佛的建築學院研究城市設計,畢業後進入波士頓一家設計公司工作。2004年回到北京主持DnA建築設計事務所。2009年DnA工作室被選入由美國《建築實錄》雜誌評選的“設計先鋒”,同時也被選入由美國城市設計委員會評選的2008年度建築事務所。同年,徐甜甜被英國ICON雜誌評選為世界20位最具影響力的年輕建築師。

與徐甜甜一同獲得AIA2020年度榮譽院士稱號的另一位女建築師,是來自柏林的Regine Leibinger。她曾任教於建築聯盟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柏林工業大學等知名建築學府。她的設計對不斷髮展的建造技術做出回應,是新材料與數字預製技術的領先探索人。2016年她的蛇形畫廊展亭設計讓人驚豔,展現了在材料和建造方法上的探索與創新,無論是工廠、辦公樓還是小型的裝置設計,他們的設計輕盈時尚,又充滿趣味。

(下轉第6版)

(上接第5版)

疫情下的她力量

一邊是國際上女性建築師越來越取得與男性同等的榮耀,另一方面在疫情之際,女性設計師以她們的堅韌、力量、勇氣承擔起了不亞於男性的責任。

3月,新冠疫情還在繼續,自疫情開始,就有很多堅韌而溫柔的女性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為戰勝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她們的努力值得被所有人看見。

楊劍華

1月24日除夕夜,中南建築設計院接到緊急任務,要將武漢軍運會運動員餐廳改造為武漢第二所專門收治新型肺炎患者的醫院——雷神山醫院。當晚,一支項目骨幹團隊迅速成立,中南建築設計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劍華掛帥,率領的40餘名精兵強將涵蓋建築、結構、給排水、電氣、暖通、造價等各個專業。

一聲動員令下,大家從各自家中出發,克服交通阻斷等諸多困難,前往工地勘查現場。勘察一結束,楊劍華立刻帶隊連夜研究方案。從1月24日晚上到1月27日早上,楊劍華率隊不眠不休,連續奮戰48小時,於1月27日上午9時交付全套設計圖紙。不管白天黑夜,她始終守在現場實地辦公,幾乎每晚都要忙到凌晨兩點。“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們義不容辭,更何況我們身在武漢,理當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不辱使命。”楊劍華說。

2月8日,武漢雷神山醫院1600張病床交付使用。楊劍華自豪地說:“針對新冠病毒的強傳播性,這個項目在設計上是對‘小湯山模式’的一次全方位的革新升級。”

戴雅萍

啟迪設計集團董事長戴雅萍發揮集團所在行業及技術優勢,積極投入一線抗疫工作。1月29日,迅速組織集團公司旗下深圳嘉力達科技有限公司前往雷神山醫院主動對接抗擊疫情工作,第一時間幫助政府起草相關疫情期間應急醫院防毒技術方案、防控文件,多方籌措防護物資,為醫院提供製氧、消毒和醫用垃圾解決方案,挑起疫情期間醫療廢棄物的處理處置重任,以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參與到雷神山醫院的建設中。

1月30日,蘇州急需對第五人民醫院負壓病房改造及其他防疫重點項目。戴雅萍帶領公司臨危受命,第一時間組織骨幹設計人員,加班加點制定應急行動方案。設計師們無條件地捨棄春節假期,分秒必爭,48小時完成蘇州第五人民醫院負壓病房改造項目及蘇州“火神山”醫院500床位應急醫院的設計,支援一線抗疫工作。2月14日,順利完成首批100間裝配式應急病房建設並及時驗收交付使用,有力地支持了當地防疫抗疫行動。

1月30日,作為蘇州市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的戴雅萍,帶領蘇州市勘察設計協會發起了抗疫愛心募捐,倡議和號召協會的全體會員單位及全市勘察設計人員踴躍捐贈、奉獻愛心,短短4天,從各個協會會員單位高管到餐廳廚師近2千人參與捐款。2月3號戴雅萍代表蘇州市勘察設計協會將全部捐款定向捐贈給蘇州市負責一線防疫工作的4家醫院。2月14日,在企業復工後的第一週,戴雅萍又帶領公司向蘇州專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捐贈五十萬元,用於支持和慰問竭盡全力奮戰在醫院防疫一線的醫護人員。

劉 斌

她是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機電三院 給水排水專業總工程師,主持了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江漢區方艙醫院、黃陂體育館方艙醫院、首義廣場方艙醫院以及湖北省中醫院武東院區應急改造項目給排水系統設計;併為武漢警察實戰訓練基地方艙醫院排水管網改造、汙水消毒處理提供技術諮詢;參與火神山項目給排水系統方案評審並提供技術服務。

方艙醫院基本都在現場辦公,她從接到任務那一刻開始,開始與建設方、施工方、自來水公司、水務局、環保部門等相關單位協調並落實各自負責的工作範圍,第一時間與建設方、施工方一起共同查勘現場,結合現場及設備採購情況,施工難易度提出設計方案,並討論確定;設計師採取二班倒的形式,確保每個項目在工期內全天24小時都有設計師與建設方、施工方對接,及時瞭解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調整設計方案,做到邊設計,邊施工,邊調整,全方位的同步進行,最大化的節省時間,避免無效設計;同時發動具備工作條件的外地工程師參與一部分計算工作和製圖工作,確保施工圖的出圖質量;最後,隨時跟進方艙使用情況的反饋,總結經驗教訓指導後續方艙設計。

莫慧

天津市建築設計院作為配合全市防疫部署的主要設計機構之一,天津市建築設計院醫療分院總工程師莫慧和她的團隊從大年初二就開始投入到緊張的醫療建築配套設計工作中。至今,她的團隊仍然夜以繼日地工作,每個人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截至目前,以醫療設計院為主力的天津建院已經完成天津市兒童醫院、市第四醫院、市中心婦產醫院等發熱門診及留觀病房改建、新建類項目11項,集中醫學觀察點改造項目諮詢6項(近20000平方米),疫情科研類項目設計1項(4 000平方米),疫情防護物資生產類項目設計2項(4 000平米),並及時結合設計經驗編寫各類疫情防控類技術文章6篇,疫情防控類國家標準圖集1部,從設計諮詢層面為打贏防疫阻擊戰提供全面的技術保障。

楊超

過年前,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楊超回咸寧老家本計劃與家人過個團圓年,沒想到這座離武漢最近的城市之一,疫情迅速升級。由於母親在醫院工作,她瞭解到咸寧一線醫院醫療物資短缺嚴重,幾乎全部市直醫院、縣級定點收治醫院都公開了醫療物資需求表,向社會各界求助。

除夕之夜,她與幾個高中校友一拍即合,火速成立志願小組,為醫院籌集各類急需醫療物資。大年初一,志願小組正式運轉。從初創的五六人,迅速擴展為1個核心工作組和若干分工協作小組,管理2個信息資源大群,團結人員700餘人。憑藉自身專業素養、工作經驗及資源人脈,各自領銜醫院對接、物資對接,物流保障、宣傳及社群管理、外聯等小組。在此後的數日裡,她帶領十多個組員彙總醫院需求,並協助醫院接受其他小組對接到的來自各種渠道的各類醫療物資。他們蒐集彙總了咸寧市9家定點收治醫院,3家市直髮熱門診醫院的物資需求,與這些醫院以及超過50家設有發熱門診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持聯繫,第一時間分發蒐集信息,向醫院提供可信捐贈和採購渠道。還協助醫院將信息和需求分發填報至財新新聞平臺、長江日報公益平臺、武大校友“湖北醫療物資供應對接平臺”、阿里巴巴、迪卡儂、長江商學院“燃燈計劃”、慈緣基金會等媒體、愛心企業和慈善組織,爭取社會援助。對接捐贈組織或捐贈人,也募捐採購,籌集了醫用口罩、防護服、護目鏡、醫用檢查手套、消毒液、免洗手消毒液、醫用隔離面罩、酒精、安心褲等抗疫物資,並在物流不暢的情況下組織人員車輛積極協助物資提供方和接收方打通物流瓶頸,也協助咸寧的醫院向湖北省紅十字會、慈善總會協調物資。

咸寧市超60家市、縣、鄉鎮社區級醫療機構,以及若干學校、報社、社區、義工團體等單位接收了他們採購捐贈或牽線對接的抗疫物資,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為抗疫出一份力,發一線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