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3月17日下午18點10分,一輛大巴滿載著“逆行天使”抵達了鎮江某酒店,首批迴家的援湖北醫療隊員們平安到達!其中3名來自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新區分院的醫護人員湯倩、蔡建和張峰自2月9日奔赴武漢後,歷經37天,終於回到了家中。回憶起這一個多月的種種,屬於醫護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經此一“疫”在三人的內心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而方艙醫院內與患者、同事之間的相互陪伴和鼓勁,也成為了他們心中最珍貴的“寶藏”。

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3月8日上午,隨著最後一位患者治癒轉出,由國家(江蘇)緊急醫學救援隊與第五批江蘇省援湖北醫療隊省隊共同建管的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2號艙患者清零,宣佈休艙。在體育中心門口,來自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新區分院的醫護人員蔡建、張峰、湯倩留下合影,這是他們仨進入方艙後第二次同時聚到一起,之前一次是在2月29日上午6點30分,為了紀念到武漢20天,他們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國旗下匆匆一晤,當時他們包裹著防護服,在照片上只能從胸前的姓名牌分辨三人。透過護目鏡,三人的目光堅定,他們同時豎起大拇指,瞬間吶喊聲也似乎衝破凝固的畫面——“武漢加油!”

湯倩:在陌生的城市,也有家的感覺

“暖陽下,武漢方向,是勇敢的姑娘……”8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舟醫院休艙時,湯倩演唱的《方艙姑娘》在武漢唱響,在鎮江久久盪漾。新區分院呼吸內科護士湯倩1997年出生,是鎮江支援湖北醫療隊員中年紀最小的,2月9日隨隊到達武漢後,經過培訓與考核,她成績優秀被選入第一梯隊。

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早班7點鐘上班,平時4點多出門,為了紀念20天合影,湯倩特地提前了一小時出門。湯倩的工作節奏是倒四班,在艙裡工作6個小時,但進艙出艙的準備工作程序很多。“洗個手就要花20分鐘左右時間,脫防護服尤其講究,現在雖然動作熟練了,但是走完整個流程時間也不短,前幾天下班時間是凌晨1點,到4點才在駐地踏實休息下來。”

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湯倩(左一)與小夥伴

湯倩平時的工作是“照顧病人的一日三餐和晚上的加餐,每天兩次的生命體徵測量,隨時關注病人的病理變化和心理變化”,“套上防護服扣衣物裡裡外外五六層,手上外科手套三層”後,簡單的工作變得複雜,湯倩給近百名病人錄入生命體徵就用了2個多小時,“因為護目鏡的霧氣,視線模糊,錄完後眼睛都花了。”

“我在武漢很好!你們不必擔心,我已適應在這的生活,在這裡‘戰友’、患者,就是我的家人、朋友,方艙醫院就是我的新家,在這兒的每一天,我都感到很充實很快樂!”2月26日,湯倩給後方“家人”寫了封“家書”報平安。

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由於年齡小,出征後,湯倩一直被後方和周圍的“親人”牽掛,2月14日是她的23歲生日,這一天按計劃也是她結束培訓後正式進入方艙上崗的第一天。2月13日,結束培訓後已是深夜,湯倩的房間門鈴響了,打開門一看,湯倩驚訝地發現市第一人民醫院同批援助武漢的同事都在,當蔡建和張峰捧著蛋糕走出,小小的房間裡充滿祝福的生日歌聲、掌聲。

這個生日由湯倩嘴裡的“劉媽媽”,湯倩所在病區的護士長劉玉潔策劃,當天她還給小湯發來了一段視頻,“雖然相隔700公里,但我們的心依然和你在一起”,“我們在鎮江”、“我在武漢”、“我們在黃石”,“我們和你並肩作戰”。看完視頻,湯倩淚流滿面,“感謝院領導和同事對我們無盡的關懷,感謝你們,讓我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也能找到家的感覺。”

蔡建 :我們是新型醫療模式的參與者

小湯在新區分院內科護士長蔡建眼中也還是個“孩子”。前段時間,下了大夜班,小湯在朋友圈“得瑟”手上的兩杯咖啡,蔡建隨即留言:“洗手漱口了麼?”在電話裡,蔡建認真地對記者說,“這可真不是開玩笑,這是很嚴肅的事,不經過一系列消殺是不能吃東西的,我們三人都為此互相提醒。”

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保護好自身的安全是戰鬥的前提。” 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蔡建擔任護士總責任組長,負責協調各個區的護理,“包括所有病號統計人數的上報,辦理出入院手續,安排CT採樣,糾察護士的防護是否到位,管理保潔人員……”蔡建謙虛地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打雜的”。

這個“打雜的”在艙內其他醫護人員口中是“蔡建老師”,從早上7點到下午1點的班,面對最多時候六個區500多個病號,上班前“基本不吃,就啃些饅頭”,在防護服裡8到9個小時,蔡建在方艙裡奔走,給病人帶來安慰。一位艙內患者“猴塞雷”在抖音記錄了蔡建行走的身影,這段十秒多的視頻收穫了“8.7萬+”點贊。

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出發前,蔡建和家人的合影

蔡建的孩子一個8歲一個4歲,出征前十幾天蔡建就在新區分院發熱門診工作,在家她就已經有意識地和他們“隔離”,“被國家需要感覺很光榮,援助武漢會將成為我一生的記憶,我以後和孩子回憶往事時,希望他們明白責任與擔當。”

2月29日,蔡建的微信朋友圈以“我們是新型醫療模式的參與者”轉發了條新聞——中央赴湖北指導組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28日說,武漢的新冠肺炎患者每4人就有1人是在方艙醫院治療的,方艙醫院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

張峰:最多時要照顧200多名患者

“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作為呼吸科醫生,張峰深知其中不易。因為方艙的特殊環境,穿脫防護服的封閉空間不能同時容納很多人,為了提高穿脫效率,醫生和護士一樣也是倒四班,只是上班時間有錯峰。艙內醫生的工作職責有兩類,一類直接照顧病人,一類負責和場外溝通,寫病歷辦出院手續,新區分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張峰的工作職責屬於前一類。


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患者記錄下張峰的工作時刻

“方艙裡的基本都是輕症病人,需要醫療支持的強度不大,主要是保證基本的醫療,重點是對病患的篩查識別,及時準確發現早期呼吸衰竭症狀,並將患者轉入定點醫院”。張峰說得很輕鬆,“和平時工作相比,基本也是做一樣的事”,其實他最多時一天要照顧200多個床位上的病人,每個床位走一遍就需要不少時間。

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病人大多數都是孤身在艙內,對病情不瞭解,親人的信息也不明,臨時設立的方艙不比醫院的住院條件,在半隱私狀態中,不少剛剛來的病人都比較焦躁。“和治療相比,病人可能更需要心理疏導和支持。”每次查房時張峰都會給病人打氣。有個患者把20多天前的CT給他看,張峰立刻明白了,安慰他,給他初步醫學判斷,告訴他未來的診療方案,“我當時想的就是給他更多的信心支撐”。

隨著出院病人越來越多,艙內的病人狀態也越來越好,心態也越來越放鬆,開始發抖音上直播,表達對“江蘇隊”的感激和認可。

陽光打在臉上  溫暖留在心底——鎮江新區馳援武漢逆行者方艙醫院實錄

“我們都是社會一員,國家出現困難時,不管是哪行哪業,都要儘自己的一份力,我也希望自己對孩子起到一種正面作用”。張峰的女兒上五年級,爸爸出征後,她也開始關注時事新聞。記者近日在張峰家採訪時,看到門口的隔斷上貼著幅畫,畫的標題是“願戰疫英雄爸爸,早日平安歸來!”

(文稿:李明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