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養土雞,放養後成活率低?老養殖戶告訴你4項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以前在我們農村裡面,很多人都會使用自家養的母雞來孵化小雞,而且基本上只要出殼率到達80%以後,母雞就會帶出去溜達,這時一些比較遲才出殼的小雞可能連絨毛都還沒幹透。一般情況下只要不是非常惡劣的天氣,人們基本上都能放心,因為有母雞護著。

但是雛雞的成活率往往不高,主要是因為剛出殼的雛雞各系統功能還不完善,加上野外的環境比較複雜,容易受環境、食物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在規模飼養的情況下,為了提高雛雞的成活率,放養前必須先讓雛雞適應放養的環境。但是這必須得有一個過程,那就是雛雞在放養前必須進行鍛鍊

散養土雞,放養後成活率低?老養殖戶告訴你4項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雛雞4~8周齡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放養,也就是說經過了育雛期,脫溫以後,至於具體的放養時間建議根據室外的氣溫和青草的生長情況來決定(最佳的放養時間是4~10月份)。雛雞從育雛室突然轉移到室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雛雞能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放養前的鍛鍊。為了讓雛雞儘快適應這種變化,鍛鍊的時候應該從飼料和腸胃、以及溫度、活動量和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散養土雞,放養後成活率低?老養殖戶告訴你4項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飼料和腸胃的鍛鍊

在放養的條件下,雛雞所採食的食物與育雛期所餵食的料差異很大,育雛期是以精飼料為主,而放養後一般以青草和昆蟲為主,所以在放養前要進行飼料和腸胃的鍛鍊。

鍛鍊方法:放養前1~2周,在雛雞的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青草或青菜、和動物性飼料,尤其是蟲體飼料,比如蠅蛆、黃粉蟲、蚯蚓等,使雛雞腸胃能得到應有的鍛鍊。在放養前,雛雞日糧中的青料添加量要達到50%或以上,但切忌一次性增加,應該由少到多逐漸增加,以免青綠飼料過多造成雛雞消化不良,從而發生腹瀉的情況。

散養土雞,放養後成活率低?老養殖戶告訴你4項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2、溫度的鍛鍊

育雛室的溫度相對畢竟穩定,而野外的溫度變化卻很大,尤其是晝夜的溫差。雛雞突然處於這種多變的環境中,非常容易感染疾病導致死亡。放養期適應的程度,基本上取決於放養前的溫度適應性鍛鍊。

鍛鍊方法:育雛後期雖然溫度也降得與室外差不多,但是這還遠遠不夠,畢竟野外的氣溫不在恆定的狀態下。所以,還要適當進行小範圍變溫的鍛鍊,使雛雞逐漸適應野外的氣候條件。

散養土雞,放養後成活率低?老養殖戶告訴你4項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3、活動量的鍛鍊

育雛期的雞群處於舍內有限的空間之中,其活動量小,而放養之後,活動範圍擴大很多,短期內肯定會有不適應,容易造成因活動量大引起的疲勞或誘發疾病。所以在育雛後期要逐漸擴大雛雞的活動範圍,增加其活動量,以增強雛雞體質,適應野外的放養環境。

鍛鍊方法:這個相對比較簡單,可以擴大育雛室附近的範圍。育雛室四周預留適當的空間,再用圍網圍起來,這樣雛雞就不至於處在舍內有限的範圍之內了。

散養土雞,放養後成活率低?老養殖戶告訴你4項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4、飼養管理的鍛鍊

為了讓雛雞儘快適應野外放養的生活環境,從管理上應該從精細逐漸過渡到粗放。所謂的粗放管理,就是把雛雞的飼餵次數、投料量以及飲水等控制到接近於放養管理的模式,鍛鍊其野外覓食的能力。

還有一個是管理形式上的鍛鍊,野外的環境複雜,容易受自然災害和野生動物的侵襲。所以要鍛鍊雞群聽從號令,也就是我們散養土雞過程中所說的調教。至於如何進行調教,筆者將更新於下一篇文章中,這裡只是提醒廣大養殖戶,雛雞在放養前還有這麼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

散養土雞,放養後成活率低?老養殖戶告訴你4項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還需注意的是,雛雞轉移到野外放養,受環境的影響容易產生一定的應激。所以,在放養前和放養後的最初幾天裡,飼料中應添加適量的維生素C,以避免放養後雛雞出現應激性疾病的情況。同時還要制定好屬於貴場的免疫程序,並按時接種,為放養期提供良好的健康保證。不懂如何制定免疫程序的朋友,如有需要可隨時諮詢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