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後效率低:建立儀式感,聚焦行動“錨點”,樹起“價值思維”

第一次被通知延長假期,拍手鼓掌,很興奮;

第二次被通知,繼續延長假期後,內心很淡定;

第三次被通知,還不能上班時,心裡開始有點不安,甚至是恐慌;

一個多月後,終於被通知復工,卻有點無所適從,好多天進入了不了工作狀態。

這是2020假期復工後,很多職場員工都存在的一種現象:工作不在狀態!

“工作不在狀態”的表象背後,是人內心的焦慮、不安、無聊、盲目等心理。有人說這是“疫情綜合徵”,其實,本質上是職場節奏被打亂後,“職業空檔期”帶來的“情境不適感”所造成的假象。

疫情之前,難道就沒有焦躁、無聊和不滿嗎?肯定也有,只不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人的內心造成了一點波盪和些許恐慌,這種情緒被有意識地放大化,使得員工心理還處於“自我修復”的階段

復工後效率低:建立儀式感,聚焦行動“錨點”,樹起“價值思維”

無法掌握現狀

西方有句格言:人被束縛時,往往會感到不滿和焦躁;當處於自在後,又會感覺不安和恐慌。

這種矛盾心理,無論處於哪一個端點,都有情境在映射著內心的感覺。

誠如職場中員工的心理狀態:疫情以前,重複無聊的工作,讓員工覺得無聊、沉悶。

疫情之後,工作節奏、部署方式、執行渠道的變化,造成了兩種結果:一是原有、既定的“章法”沒了,以往熟悉的流程被翻覆、打亂,員工覺得有點不適應;二是職場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在增加,裁員、降薪、調崗等現象,讓員工內心惶恐。

所以,員工復工後效率低,“不在狀態”只是表象,背後則是職場中熟悉的“章法”變了、“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了,才導致員工有些不適應和惶恐。

再推進一層,為什麼“章法”變了、“不確定性”增加了,員工就會不適應、會變得惶恐?本質就是:員工“無法掌控現狀”,現實超出了自己的認知範圍、預判半徑和能力觸達界限。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換句話說,如何更好地重啟工作狀態?一條路徑:切換頻道!在情緒頻道,將不安切換到心安,將焦慮切換到穩定,將不確定性切換到確定性。

如何做到“切換頻道”?教你三招:

  • 一是建立職場“儀式感”,賦予自我“使命感”,以加壓和約束的心理暗示,讓自己處於沉穩的狀態當中。
  • 二是聚焦行動“錨點”,從懸空的思考和糾結中落地,瞄準工作中的一個目標“錨點”,用行動去點滴改變和適應。
  • 三是樹起“價值思維”,讓“自我增值”理念,貫穿在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復工後效率低:建立儀式感,聚焦行動“錨點”,樹起“價值思維”

建立職場“儀式感”

上班後,將辦公室的犄角旮旯徹底清掃一遍,把辦公桌上的文件整理一番,將保溫杯泡上菊花茶,當熱氣騰騰的水蒸氣嫋嫋般在電腦前飄過時,儀式感就會頓生。

可以看出,儀式感本質上就是一種心理暗示,是一種精神禮儀,一旦這種心理暗示的按鈕被觸發後,就會在內心給予提示,要求自我進行改變。

到底在哪幾方面能夠實現改變?一是改變在職場的“應變能力”,二是改變對工作的“思考能力”,三是改變對任務的“專注能力”,目的就是讓自己能夠進入一種工作“投入狀態”。

職場儀式感的落腳點,歸根結底還是在“時間管理”上,管理學上叫“絕對時間”!

什麼是“絕對時間”?美國學者提姆·菲利斯在《每週工作4小時》中提到一個核心觀點:大多數職場人的工作效率低下,就是因為沒有將自己放置在“絕對時間”,因為只有在“絕對時間”內被強力約束,才能激發出更大的潛能,無論是執行力、控制力,還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舉措,都能達到一個職場“高峰值”!

那麼,職場人應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儀式感”?三個方法,拿來即用:一是目標思維,動機先行;二是自信思維,約束限制;三是界限思維,自我隔離。

(1)目標思維,是建立儀式感的前提

在建立儀式感之前,首先要明確一點:自己今天準備要做什麼,可以是具體的一項工作目標,也可以是對工作的思考。

只有明確目標點,內心才會催生出強有力的動力,促使自己投入到工作當中。一旦投入進去,肯定會有時間效率的意識,也就是時間管理。

如何進行時間管理?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在便籤紙上,將時間按照進度值,進行簡單分割,明確階段性的工作小目標。劃分時間的價值就在於,將時間進行合理配置,從而確定執行力度,即投入精力和時間的合理性,這是專注工作的前提,也是源動力所在。

(2)自信思維,是建立儀式感的保障

自信思維,本質上是“自我隔離”,將影響和分散自己注意力的事情,統統予以隔離,確保精力的集中。

有一個簡單方法:將影響自己工作、分散自己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忍不住聊天、看手機、走神、上網等,按照序列,寫在紙上,再劃上一個方框,寫一句自我約束的話語,等於自己給自己“立規矩”。

“立規矩”的背後,不在於如何將分心的事情進行自我約束和隔離,而是那種“結果”,那種“狀態”,這才是儀式感的目的。

儀式感的內在邏輯就是:建立——隔離——履行——目標。背後的支撐就是自我履行的“雙重角色”,是一種“踐諾”的過程,更是一種“自信”的建立。

(3)界限思維,是建立儀式感的手段

職場中,自信思維還不足以讓自己完全進入“專注工作”的狀態當中,尤其是那些比較容易分心、工作效率較低的員工。

自我約束力較弱的情境下,就需要員工具備“界限思維”,本質上就是“自我隔離”,進入一個相對專注的工作環境當中。

這裡有一個理念,叫“讓渡法”,就是對意志力較弱的員工,採取一種將控制權交出去的方法,不要讓自己試圖約束自己。

儀式感,對員工個人來講,永遠是一件“私事”。所以,自己既是“裁判”,又是“遠動員”;既是“合約者”,又是“履行者”,雙重角色的特性,讓儀式感更具有魅力。

復工後效率低:建立儀式感,聚焦行動“錨點”,樹起“價值思維”

日本職場中,有一個被《華爾街日報》評為“全球最值得矚目的50位女性”之一的“職場女神”勝間和代,她曾創造了日本職場的一項記錄,19歲便通過了被譽為“超高難度”的註冊會計師複試。後來有一次記者採訪,問她是如何在這麼小的年齡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她回答說:早年準備註冊會計師考試時,她都會在桌子上放一面鏡子,因為自己一旦不專心,就會在鏡子裡看得一清二楚。

一面鏡子,就是一種自我暗示,看起來微不足道,卻能促使人進入一種專注忘我的工作狀態,這就是儀式感的作用。它像一根能夠撬動時間精力的槓桿,激發出強有力的行動力。

聚焦行動的“錨點”

面對“不在狀態”的現狀,面對難以掌控的“不確定性”:行動,才有結果、才有答案;空想,問題還是問題,情緒還是情緒,低效還是低效。

何為“錨點”?錨點就是行動的“發力點”,能夠陳潛下去,將自己強行拉回到過往“熟悉”的情境當中,讓自己處於一種“可預測”的狀態中。

本質上講,行動就是在用行為來衝抵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將自己從“低效”的狀態中走出來。

只有把握住職場發展的這個行動“錨點”,向上的工作狀態,才會一直保持下去。之所以會出現“低效”,就是因為以下兩種原因:

  • 外部干擾。復工上班的路上,有時心理會過於緊張;工作當中,因為合作方還處於“半開放”的工作狀態,溝通效率不高;新崗位還沒招到人,調崗時不時會發生等。
  • 內在情緒。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內心不安,進入不到狀態,面對很多企業裁員、降薪、縮招等消息,多少會有些惶恐。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教你三個方法:

(1)減少“干擾思維”,儘快進入狀態

減少“干擾思維”,自我暗示的作用,不可小覷。自我暗示,具有雙重作用:

一是能夠在心理上進行調節,起到一種強調、減緩、加重作用;二是在行動上能夠積蓄起力量,執行力會有效提升。

自我暗示的方法很多,對職場人來講,簡單輕便的辦法有兩個:

一是可以在工作便籤上寫幾句提增自信的話語,貼在電腦桌面的頂端,只要一抬起頭,就能看見,進而提醒自己進入工作狀態;

二是給自己羅列出幾句具有“正向能量”的經典語句,每天在內心暗暗默背一遍,讓自己能夠進入“三分鐘”熱度的開始狀態。

(2)量化“目標數字”,把握工作節奏

“覆盤”,是職場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彙。覆盤的效果,如何體現?抽象的目標和具體的成果,哪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答案肯定是那個有數字的覆盤業績了!

但凡成功的職場人,基本都有著“高黏度”的工作狀態和“高效率”的工作方式,每天都會做兩件事:一是有著固定頻率的工作節奏,明確地規劃到,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什麼時間段,要做什麼;二是將早中晚的時間劃分地特別清晰,上下浮動的時間嚴格控制。

比如,上午的注意力、思考力都比較強,所以就可以將工作難度係數較高的工作放在上午去做;中午的效率相對較低,就可以安排一些節奏緩慢的工作來進行;晚上的環境比較靜謐,就可以對一天的工作進行復盤總結,反思和提煉經驗。

(3)形成“合夥意識”,強化溝通交流

職場中,當無所適從、焦躁不安,遲遲進不了工作狀態時,可以嘗試著採用溝通交流的辦法,來緩解這種情緒。

但是,員工往往有兩個誤區:一是覺得跟領導溝通,應該由領導主動來叫,否則自己貿然去敲開領導辦公室的門,總覺得不合理,會讓人覺得自己想拍領導的馬屁;二是主動與同事交流,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有可能找到撫平情緒的辦法。

如何做到這一點?近代管理學,對領導和員工的關係,重新進行了界定,那就是“合夥制關係”!領導和員工,不再是一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而是技術、專利、能力的合夥關係。

一旦具備合夥關係的思維,員工就能明白,主動跟領導進行溝通交流,不僅能夠取得領導的信任和欣賞,而且還能讓自己的工作處於領導關注的前端位置,能夠了解領導的關注點在哪裡,並且還能隨時獲得領導的建議和指導。

復工後效率低:建立儀式感,聚焦行動“錨點”,樹起“價值思維”

樹起“價值思維”

職場有句名言:不要去努力賺錢,而要讓自己努力值錢!

“賺錢”和“值錢”,雖僅差一字,意義卻天壤之別。

價值思維,投射在員工層面,就是要學會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要注意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要具備突破“職場瓶頸”的能力,要形成和創造自己的“職業穩定性”。

那到底什麼是價值思維?價值思維,就是在一項具體工作當中,能夠在“細節”上進行縱向挖掘,在“極致”上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用“思考力”去探究本質,靠“執行力”去提煉經驗,努力讓經驗成為有價值的內容。

如何才能發揮出自己的職場價值,實現職場上的躍遷?三點要素:一是目標對象的期待,二是自我的內在需求,三是能力的核心優勢。

(1)目標對象的期待,隱藏在背後

員工要明白一個道理:無論是領導,還是同事,但凡對你有期待時,說出口的永遠是表象,背後的真實期待,幾乎不會說出口。

比如,領導告訴你,在對接客戶時,一定要做好產品的介紹,服務好客戶。這是領導說出口的期待,那麼,沒有說出口的真實期待,其實就是想要你對接客戶時,要能夠高效地完成任務,為公司創造利潤

再比如,客戶向你抱怨,產品的APP不怎麼會用,看有沒有什麼更簡單、更便捷一些的操作軟件。這是客戶說出口的期待,那麼,沒有說出口的真實期待,則是客戶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操作這個,如何讓客戶節約時間

說出口的“期待”和沒說出口的“真實期待”,給人的方向性指引就完全不同,目標高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期待背後的價值信息。

(2)明確自我內心需求,保持源動力

職場中很多老員工,尤其是一些中層管理人員,幹著幹著,內心的需求和動力就會慢慢降低,不再進行積極思考和持續追問,一項工作、任務、項目背後的底層動力是什麼!

“底層動力”,換言之就是“為什麼”,不回答清楚,或是不思考明白這件事,工作的方向就會出現偏差,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如何確保自己的“底層動力”?兩方面很關鍵:

  • 工作要有“結構化思維”,要有體系、有預判、有目標、有矯正、有重組,要在價值思維和能力高度上,取得“高峰值”;
  • 工作要有“細節處理能力”,細節處理要有標準、有對比、有效果,要抓住關鍵節點和重要領域,打磨好影響全局和階段性目標的細節問題。

(3)學會提煉總結分享,發揮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

對職場人而言,“核心競爭優勢”是不可替代的,具有持久性。

到底什麼才是“核心競爭優勢”?很簡單,就是你的“一技之長”,但是,這種“一技之長”,一定要是你能提供,而別人不能提供的東西。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開始流行“斜槓青年”,以賺取副業收入為目的,或者說是興趣愛好的職場延伸,總之,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似乎與打造個人“核心競爭優勢”都是有矛盾的。而“斜槓青年”的副業,幾乎都是以實現人生“價值”為主線的,都是一種興趣的專業化和業務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所以,“斜槓青年”表面上是與打造“核心競爭優勢”會衝突,其實,二者都是平行的“價值”軌道,並行不悖。

復工後效率低:建立儀式感,聚焦行動“錨點”,樹起“價值思維”

總之,員工復工後不在狀態,要精準把握“不能掌控現狀”的本質原因,章法變了,不確定因素增加了,所以就要做到在情緒和能力上進行“頻道切換”,採取建立職業“儀式感”、聚焦行動“錨點”、樹起“價值思維”三個舉措,構建起自己的目標思維、自信思維、界限思維,減少“干擾思維”、量化“目標數字”,形成“合夥意識”,在真實期待中,明確底層需求,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