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都說蒙語嗎?並非如此,說這3種方言的人最多


內蒙古都說蒙語嗎?並非如此,說這3種方言的人最多


內蒙古的方言是什麼?如果有人用一句話就能囊括,毫無疑問,他是在忽悠你。準確來說內蒙古沒有統一的方言,雖然有人認為晉語在內蒙古是主流方言,但這個觀點其實也多有偏頗。

要了解內蒙古的方言,首先需要明確一下,本文所說的方言特指漢語方言,蒙古語除外。那麼,內蒙古的蒙古語說起來都是一個味兒麼?當然不是,內蒙古的蒙語主要分為三大方言片區,分別是內蒙古中部的中部蒙古語,內蒙古西部的衛拉特方言以及內蒙古東北部的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

除此之外,蒙古語有沒有“普通話”呢?還真有,1980年,內蒙古將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察哈爾土語確定為全中國蒙古語的標準語音。內蒙古的蒙語還有很多方言細節分支,但不是今天的主題,所以就此打住。

內蒙古東西相距僅以直線計算就達2400公里,橫跨了三個時區,涵蓋了東北、華北、西北三個大型地理文化板塊。而且,由於內蒙古的漢族大部分都是移民,口音受原籍地的影響較深,根本沒有所謂“典型的內蒙古方言”一說。


內蒙古都說蒙語嗎?並非如此,說這3種方言的人最多


對於這一點,可以對比福建,雖然閩語有無數分支,相互之間也有語言隔閡,但還是能找到相近的發音規律,可以籠統劃歸為閩語,這一點對於內蒙古就不適用了。因此,內蒙古當地的漢語方言可謂十分複雜,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一、中部方言區(以晉語為主)

晉語大包片(西路晉語):大包片,顧名思義,是指大同至包頭這一片,包括包頭、巴彥淖爾、鄂爾多斯等地。這是內蒙古當地應用地域最廣的晉語語種。音調變化比較複雜,動態助詞特別豐富,常常藉助“個”、“蘭”是其最大的特點。由於前幾年鄂爾多斯經濟迅猛發展,很多人一度以操這種口音為榮。

晉語張呼片(東路晉語):張呼片,就是張家口至呼和浩特一帶。包括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錫林郭勒南部等地區。由於此地靠近北京官話的影響範圍,所以有很明顯的過渡特徵,音調變化沒有“大包片”多,也沒有那麼多的“個”、“蘭”作為動態助詞。

不論是“大包片”,還是“張呼片”,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這兩種方言都是按照西北——東南的走向分佈的。早年間我曾去大同出差,當時還不知道有“晉語大包片”這種說法,本以為大同距呼和浩特較近,口音應該一致,可當地人一張嘴說話,我頓時懵了,還以為上錯了高速公路,來到了鄂爾多斯呢。


內蒙古都說蒙語嗎?並非如此,說這3種方言的人最多


而有一次去北京,順道在張家口買了一個烤紅薯,我用普通話和對方交流,對方回敬了我一句當地方言,我又懵了,這不是離北京近在咫尺的張家口麼?怎麼給我一種到了集寧郊區的感覺。也正因為發生了這兩件事情,使我對內蒙古方言的分佈產生了興趣。後來發現,當年走西口的路徑恰恰就是東南—西北方向,所以不同晉語的分佈範圍和走西口的路徑是高度一致的。

除了“大包片”、“張呼片”,內蒙古其實還有一種晉語分支,那就是“晉語五臺片”,只在烏海周邊和鄂爾多斯南部少量分佈。發音和“大包片”有區別,但不是非常大。

二、東部方言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為主)

在學術上,呼倫貝爾被劃入東北官話黑松片,興安盟和通遼被劃入東北官話哈阜片,赤峰和錫林郭勒東部被劃入北京官話朝峰片,錫林郭勒西部被劃入了北京官話京承片。大家是不是被繞暈了?

那我就給大家翻譯成大白話:內蒙古東部地區主要講東北話,赤峰和錫林郭勒靠近河北的那幾個旗縣主要講北京遠郊話,就是這樣。


內蒙古都說蒙語嗎?並非如此,說這3種方言的人最多


三、西部方言區(以蘭銀官話為主)

其中,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講蘭銀官話河西片,鄂爾多斯市西部和阿拉善左旗講蘭銀官話銀吳片。說白了,就是內蒙古的最西邊講甘肅話。

內蒙古的方言既然如此多種多樣,為何沒有雜交出一種新方言?這主要是因為內蒙古地域廣闊,人員交流並不頻繁所致。但小規模的語種雜交是存在的,比如在鄂爾多斯就有這樣一種說法:北部地區講“灘套話”,中部地區講“梁外話”,西南地區講“西旗話”,這些都是和周邊地區其他方言雜交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