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匏器時間把玩出來的藝術品



葫蘆器,也叫匏器,人們養蟈蟈用的葫蘆罐就是匏器的一種。如今藏市,匏器收藏方興未艾,已經成為一種熱門收藏。

葫蘆諧音“福祿”。因它是草本植物,其枝莖稱為“蔓”。“蔓”與“萬”諧音,“蔓帶”與“萬代”諧音。“福祿”“萬代”即是“福祿壽”齊全,故它是吉祥的象徵。葫蘆與它的莖葉一起被稱為“子孫萬代”表意家族人丁興旺、世世榮昌。匏器具有工藝優良、紋飾清晰、器形優美多姿的特點。由於葫蘆色黃如金,時間愈久,其色愈重,因而傳統匏器看上去古色古香,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那些經過收藏者長期把玩摩挲的傳世匏器,更給人古樸、凝重的美感。

清代匏器時間把玩出來的藝術品


匏器作為藝術品,最早出現在明末,據載,為明末太監徐九公所開創。匏器藝術品問世後,廣受坊間喜愛,至清康熙時傳入宮廷,為皇家御用。清代制匏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康熙皇帝曾在瀛臺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並派專人管理,生產出許多清朗典雅的匏器藝術品。

清代匏器時間把玩出來的藝術品


清康、雍、乾三代皇帝特別特別喜歡這個匏制的器物。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工藝品種齊全,式樣新奇,紋飾豐富。至乾隆年間,這種“樸雅”之器更深得乾隆皇帝的鐘愛,認為它可勝金玉,乾隆皇帝就寫過很多首以葫蘆器為題材的詩。這些宮廷製作的葫蘆器,除了供御前賞玩之外,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族以及饋贈外國的嘉賓使臣。清代中期後,宮廷範模匏器漸趨衰落,嘉慶、道光朝的宮廷範匏製作已遠不及康乾時代之盛。同治、光緒款者零零星星,更難得見。而勒扎、火畫、壓花、刀刻等制匏工藝在道光中葉之後相繼出現,這些造型奇特、紋飾優美的器皿隨著時間的洗拭和人為的摸撫摩擦,器色日漸深沉,猶如蒸慄,瑩澈潤細,愈具欣賞魅力。近百年來,不論是宮廷匏器還是民間匏器,作為一種工藝品沒有再興盛起來,而是衰亡了。

現存的傳統匏器,從各種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乃至賞玩之物,應有盡有。具體說來,現存的傳統匏器,以清中期以前的匏器最多,包括杯、盤、碗、壺、盒、瓶、筆筒、鼻菸壺、蟈蟈籠及樂器等款式,其中康熙年間的六瓣碗、纏蓮壽字紋盒、八方形筆筒、蒜頭瓶和四絃琴等物為最精。

清代匏器時間把玩出來的藝術品


清代的模印葫蘆器,有的鑲嵌有象牙、玳瑁製成的“口”或“耳”,如清乾隆模印葫蘆纏枝蓮紋蒜頭瓶,就鑲了一個象牙口;有的則還保存著葫蘆的原本外形,以自然的蒂柄作為蓋子;還有的則是以另外一副模印的葫蘆作為蓋子,還有一件模印纏枝蓮紋匏蓋罐,罐蓋模印蓮瓣紋,蓋面光滑細膩而罐表粗糙,原是用兩副葫蘆製成,因其製作十分困難,上下配合更難搭配,因此受到了收藏家的追捧。

鑑別匏器主要:1.看色澤。老葫蘆的顏色比較深,偏暗紅色,也有黃色或淡黃色的,但無論顏色深淺,必有一種厚重感,具有古董傢俱所稱“老包漿”的那種自內而外的油潤感。2.聽聲音。老葫蘆以指輕彈聲音清脆,而新葫蘆則因胎裡疏鬆而聲音沉悶。3.查胎裡。老葫蘆的外壁和胎裡子渾然一體,無法分辨,做舊的葫蘆裡子則都是用普洱茶浸泡而成的,外表雖呈黑色或深褐色,但裡層仍為白色或淡米色。

清代匏器時間把玩出來的藝術品


現在市面上清中期以前的匏器多為官方製作,且為上層人員使用和把玩,大多存於博物館中,北京故宮就有匏器藏品590件,匏器流入民間的較少,即使臺北故宮也無此藏品。所以藏家不易在收藏中搜尋到清中期以前的匏器。而流入民間的那一部分,還多湧向少數專業收藏人員手中,他們對匏器的熱愛可以說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只為喜愛,而不是為了投資。由於流入市場的匏器較少,所以參與的人就少,不能掀起一個大的收藏熱潮,但是一旦清中期以前的匏器,現身市場,立即會成為藏家角逐的對象。

清代匏器時間把玩出來的藝術品


不過正是由於市場狹窄,匏器的收藏並沒有受到資本的惡意炒作,市場價值一直在穩步上升。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一些賣舊貨的攤位上,一隻品相好的傳統匏器幾十元就能買到,然而如今,購價最少也得上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