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鎖江院士《先進材料》:混合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提高10倍!偶聯劑牽線搭橋,助力穩定運行6700小時

張鎖江院士《先進材料》:混合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提高10倍!偶聯劑牽線搭橋,助力穩定運行6700小時

鋰金屬電池(LMB)比傳統鋰離子電池(LIB)的能量密度高2至6倍,受到全世界研究者的關注。但是枝晶問題導致LMB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固態電解質,包括陶瓷電解質(CE)和固態聚合物電解質(SPE),被公認為是解決枝晶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典型的CE,如Li7La3Zr2O12(LLZO)和Li10GeP2S12(LGPS),其鋰離子轉移數接近1,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很小的電流密度下,枝晶也可以頑強的生長,堪稱“打不死的小強”。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而且,當CE和電極相容性差時,升高的界面電阻、降低的能量轉化效率,讓鋰離子電池性能差到懷疑人生。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基於聚環氧乙烷(PEO)的SPE可謂嬌生慣養,只能在60℃以上的高溫和工作電壓低於4.0V時才能正常“上班”。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既然CE和SPE表現都不佳,研究者就把它們組合起來形成混合固態電解質(HSE),HSE結合了它們的優點:SPE負責搞定電極/電解質界面的相容性,CE負責“動員”鋰離子的積極性,讓它跑的更快。

機械混合法是合成HSE最常見的方法,既方便又實用。但是,這種方法制備的電解質均勻性差,離子導電性不高。另一個大問題就是CE和SPE根本就不相容,硬把它們混在一起,強扭的瓜哪能甜。於是,研究者又絞盡腦汁改善它們的相容性,比如降低CE粒徑、讓CE有序排列,但問題是CE和SPE的界面相容性還是很差啊。既然物理的方法不管用,那就用化學的方法吧(好像就只有這兩種方法)。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受到氫鍵和鋰鍵相似性的啟發,中科院張鎖江院士課題組採用商品化的硅烷偶聯劑(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TMS)作為“橋樑”,將LGPS與聚乙二醇(PEG)通過化學鍵連接在一起,建立了一條鋰離子傳輸的“高速公路”,加入PEO和雙(三氟甲磺酰基)酰亞胺鋰(LiTFSI)後製備出一種性能優異的HSE電解質:在室溫下離子電導率達到9.83×10-4 S·cm-1,是傳統PEO的10倍,在50℃下更是高達1.72×10-3 S·cm-1,當電流密度為0.5 mA·cm-2時,PEO/PEG-3LGPS為電解質的對稱鋰電池可以穩定循環6700 h。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HSE的合成與表徵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圖1. HSE的合成與表徵。 (A)HSE的結構示意圖;PEO/PEG-3LGPS固態電解質的XPS譜圖,其中(B)為S 2p;(C)為Si 2p;(D)為O 1s;(E)為C 1s;(F)不同電解質的DSC曲線;(G)HSE圖片。

在偶聯劑的幫助下,LGPS和PEG通過化學鍵緊密結合在一起,有效的消除了界面相容性問題,形成了鋰離子傳輸的高速公路。本文采用的偶聯劑是CTMS,由於PEG和PEO中的羥基與LGPS中的S-Li鍵化學性能接近,所以CTMS可以與羥基和S-Li發生反應,從而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者採用XPS對反應結果進行了表徵,證實了上述設想:Si 2p譜圖中在102.1 eV結合能處表示的是Si-C鍵,103.2 eV處表示Si-S鍵,證實了CMTS與兩者發生了反應,將它們結合在一起。最終制備的HSE具有透明度高、柔韌性好的特點。

HSE的電化學性能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圖2. HSE的電化學表徵。(A)0到50℃時不同電解質的Arrhenius曲線;(B)每種電解質在室溫下的LSV曲線。

研究者研究了0~50℃下HSE的離子電導率。發現與純PEO聚合物相比,PEO/PEG混合聚合物表現出更高的電導率,這是由於混合聚合物的結晶度低,削弱了鋰離子與PEO鏈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離子電導率提高。加入LGPS後,HSE的離子電導率進一步提高,其中PEO/PEG-3LGPS的室溫電導率最高,達到9.83×10-4 S·cm-1,活化能Ea僅為0.26 eV,略高於LGPS(0.22-0.25 eV),LGPS的含量進一步增加到5%和10%後,HSE的離子電導率反而下降,這是由於LGPS濃度太高導致顆粒團聚造成的。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圖3. 對稱鋰電池的恆電流循環測試。(A)PEO(黑色)和PEO/PEG-3LGPS(藍色)為電解質的電池循環測試結果,溫度為50℃、電流密度為0.5mA·cm-2;(B,C)PEO/PEG-3LGPS為電解質的電池,在50℃下電流密度0.5mA·cm-2時,不同循環階段的電壓平臺結果;(D)PEO/PEG-3LGPS為電解質的電池循環測試結果,室溫下電流密度為2 mA·cm-2;(E,F)PEO/PEG-3LGPS為電解質的電池,在室溫下電流密度為2 mA·cm-2時,在不同循環階段的電壓平臺結果。

研究者將HSE組裝成鋰離子金屬電池,進行了循環性能測試,研究了HSE對鋰枝晶的抑制作用。發現在50℃、電流密度為0.5 mA·cm-2時,PEO/PEG-3LGPS為電解質的對稱鋰電池可以循環3200 h,而Li|PEO|Li電池只能循環400 h,循環80周後將電池拆開發現PEO/PEG-3LGPS電解質表面緻密且光滑,PEO表面發現了鋰枝晶。在室溫下以PEO/PEG-3LGPS為電解質的對稱鋰電池可以穩定循環6700 h,並且在2 mA·cm-2的電流密度(面積容量為4 mAh·cm-2)下也可以穩定運行。因此,通過偶聯反應,PEO/PEG-3LGPS電解質具有了超高的鋰離子轉移數,可以有效防止枝晶的生長。

在50℃和室溫下,初始和穩定循環階段,PEO/PEG-3LGPS沒有發生成核、生長和腐蝕現象,這在液態電解質中會經常看到。在室溫下PEO/PEG-3LGPS的離子電導率比PEO提高10倍,在50℃下的電導率高達2.10×10-3 S·cm-1,由於這種HSE具有優異的柔韌性,可以在電極/電解質界面之間形成數量眾多的離子通道。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圖4. LTO | PEO/PEG-3LGPS | Li和LFP | PEO | Li電池的電化學性能。(A)在0.5 C下LTO | PEO/PEG-3LGPS | Li和LTO | PEO | Li電池的容量和庫侖效率曲線;(B)在0.5℃下50℃時LTO | PEO / PEG-3LGPS | Li和LTO | PEO | Li電池的充電/放電曲線;(C)在0.05 C、0.1 C和0.5 C時LFP | PEO / PEG-3LGPS | Li電池的容量和庫侖效率曲線;(D)在0.05 C、0.1 C和0.5 C下、60℃時LFP | PEO / PEG-3LGPS | Li電池的充放電曲線。

研究者將HSE應用於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在50和60℃下測試了電池性能。以PEO/PEG-3LGPS為電解質的電池初始放電容量達到141.8 mAh·g-1,可以穩定運行120個循環,容量保持率為94%;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過65個循環後,LTO | PEO | Li電池的初始放電容量僅剩86.5 mAh·g-1,容量保持率只有為68%。在0.05 C、0.1 C和0.5 C倍率下,60℃時LFP | PEO / PEG-3LGPS | Li電池放電比容量分別為168、166和158 mAh·g-1,即使在0.5 C的高倍率下,電池極化電勢也很小,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小結

中科院張鎖江院士課題組利用CTMS偶聯劑,將LGPS與PEG通過化學鍵結合在一起,製備出柔性陶瓷/聚合物HSE電解質,其中PEO / PEG-3LGPS在室溫下離子電導率高達9.83×10-4 S·cm-1,與傳統的PEO電解質相比提高了10倍,在50℃下更是達到1.72×10-3 S·cm-1,離子遷移率達到0.68。由於鋰枝晶的生長被很好的抑制,在50℃、電流密度為0.5 mA·cm-2時,PEO/PEG-3LGPS為電解質的對稱鋰電池可以循環3200 h,而Li|PEO|Li電池只能循環400 h,在室溫下更是可以穩定循環6700 h,而且在2 mA·cm-2的電流密度下也可以穩定運行。在全固態LTO | Li和LFP | Li電池中PEO/PEG-3LGPS HSE也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0399

高分子科學前沿建立了“固態電解質”等交流群,添加小編為好友(微信號:polymer-xiang,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邀請入群。

---納米纖維素找北方世紀---

张锁江院士《先进材料》:混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偶联剂牵线搭桥,助力稳定运行6700小时

“高分子科學前沿”彙集了20萬高分子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研發人員。我們組建了80餘個綜合交流群(包括:教師群、企業高管群、碩士博士群、北美、歐洲等),專業交流群(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酰亞胺、抗菌、仿生、腫瘤治療)。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