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三三》:夢的幻滅,心的追尋

《三三》是沈從文193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彼時,沈從文正在執著地追求張兆和,進行著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三三》正是誕生於這一段愛情悸動的時期。張兆和在家排行老三,一貫浪漫文藝的沈從文便以“三三”喚她。正處愛情中的沈從文,把真實生活中對三三的傾慕,不自覺地投射到小說中的少女三三身上。

沈從文《三三》:夢的幻滅,心的追尋

沈從文與張兆和

《三三》講述的是生長於湘西山村楊家碾坊的少女三三,幼年喪父,她與母親相依為命,在父親留下的碾坊裡生活,鍾靈毓秀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人際關係將三三養育得天真爛漫。由於碾坊帶來的收入沒有變化,母女二人的生活也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直到城裡人“白臉青年”出現在母女二人的視線中,這座碾坊開始變得不一樣,母女二人對城裡人和城市的想象開始悄悄滋長。但是,城裡人“白臉青年”自始至終並沒有表現出想要與三三結婚的意願,母女二人一系列不切實際的幻想隨著他的死亡宣告結束。

沈從文《三三》:夢的幻滅,心的追尋

沈從文

正如小說中三三的幻影破滅,現實生活中,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婚姻並不美滿,從浪漫的情書跌落到柴米油鹽裡,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感讓二人在精神世界裡漸行漸遠。這是愛情的缺憾,也是人生的缺憾。身處缺憾現實中的我們,能從三三身上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呢?本文將要談的是三三帶給我們的現實思考。

01、幻想帶來的希冀抵不過現實的當頭一棒

三三吃米飯青菜小魚雞蛋,在糠灰里長大,與潭中魚為友,一切傍著媽媽,這是她的生活現實。當城裡人“白臉青年”出現在她視線中時,這個與周圍人不太一樣的青年令她為之心動,加上聽到總爺家管事先生與“白臉青年”的談話內容,誤以為“白臉青年”有意娶她為妻。她感覺她的生活即將發生改變,她將從糠灰裡走向城市。

母女二人幾次為住在總爺家養病的“白臉青年”送雞蛋,並熱情招待來碾坊做客的“白臉青年”和看護周小姐,她們以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城市和城裡人靠近。她們心照不宣,各自在心中展開了一個幻景,但又不用對彼此說破這個幻景。

三三對城裡人和城市的朦朧幻想,母親對女兒心思的猜想以及對其婚姻的浮想,她們心裡的希冀是一致的。

沈從文《三三》:夢的幻滅,心的追尋

畫中的湘西

這想象中的都市,像一個故事一樣動人,保留在母女兩人心上,卻永遠不使兩人痛苦。他們在自己習慣生活中得到幸福,卻又從幻想中得到快樂,所以若說過去的生活是很好的,那到後來可說是更好了。

多年來母女二人生活在糠灰的籠罩下,城裡人的出現像是為她們擦拭了落在生活裡的那層糠灰,讓她們瞬間看到了更明亮的生活底色。但是,“白臉青年”遲遲不按她們幻想的那般表露心聲,直至突然離世,這一切表明他或許真的只是來鄉下療養身體的。然而,鄉下的山清水秀沒能醫好他的病,他把治癒的希望寄託在山水間的夢破滅了。他的出現和離去就如曇花一現,給了三三母女一場空歡喜。

沈從文《三三》:夢的幻滅,心的追尋

湘西風光

你不去城裡,我也不去城裡。城裡天生是為城裡人預備的,我們有我們的碾坊,自然不會離開。

幻影破滅,母女二人又回到生活的原點。

未曾碰觸過真實的美好只是虛無,當生活朝我們當頭一棒,那些寄託在他人身上的希望便無處可依。幻想能給人短暫的希望,若想讓希望持續得久一點,就必須認清現實,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將幻想變為理想。

02、遠去與歸來,哪裡才是精神的歸宿

三三,不要遠走,快回來。


三三不回來了。

小說中幾次出現“三三不回來了”,與之對應的都是母親呼喚三三回來。三三是渴望走出去的,她心中幻想的城市也比母親的要更大更遠一些。除了情竇初開帶來的青春悸動,對外面的世界抱有期許,是她在見到城裡人“白臉青年”後陷入幻想的重要原因。

然而,渴望遠走再也不回來的三三,希望碾坊、魚、鴨子、花貓,都能隨她一起遠行。同時,她很想母親永遠和她在一處,她才能夠安安靜靜地睡覺。

盼望到達幻想中的遠方,卻又不捨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這是三三的心裡矛盾之處。遠方對她來說只是一個符號,一種嚮往,她真正的心靈歸宿依然在那湘西山村楊家碾坊。

沈從文《三三》:夢的幻滅,心的追尋

湘西風光

20世紀30年代的湘西,古樸的民風正在逐漸消失。小說中城裡人“白臉青年”的死亡,阻斷了三三對城市的憧憬。這樣的情節設定,是沈從文以對都市文明的拒絕和否定,而固執地守護著自己心中的那個古老、純樸的田園夢。

可是,這個田園夢還能存在多久呢?這不僅是沈從文的擔憂,也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內心的拷問。

如今,很多人感慨,在生活的苟且裡嚮往著遠方的詩和田野,但在遠方的田野裡發現自己並未過得如詩一般,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苟且。事實上,精神的歸宿沒有遠近之分,不改變自己,遠去或者歸來,都只是腳步的丈量,而非靈魂的昇華。

03、夢破滅後,按既定步伐繼續前行是對生活最起碼的尊重

三三站立溪邊,望到一泓碧流,心裡好像掉了什麼東西,極力去記憶這失去的東西的名稱,卻數不出。

在得知城裡人“白臉青年”的死訊後,母女倆回到碾坊,母親碾米,三三把本來要送給“白臉青年”的雞蛋放回壇裡。

生活好像不曾遭遇幻想的衝擊,保持著最初的模樣,至於那些失去的東西,本來也未曾真正得到,也就無所謂失去。

小說在這裡結束,三三之後的命運會如何呢?是從母親手中接過碾坊,在糠灰中日復一日,還是去往她心心念唸的城市?我們不得而知。

沈從文《三三》:夢的幻滅,心的追尋

晚年的沈從文夫婦在湘西的留影

《父母愛情》裡,安欣隨丈夫歐陽懿一起流放到黑山島,從資本家大小姐到壓麵條的女工,這巨大的落差感堪比夢的破滅。在孤島上生活的那些黑暗時光裡,安欣依然把一間小破屋組成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條,默默地陪伴丈夫,給予他生活裡的呵護和精神上的慰藉。

在被命運垂青的時候,安欣是淡然的,在被命運拋棄的時候,她也是坦然的。無論何時何地,她都只是在自己的生活裡安靜綻放,陽光照耀時她以笑臉迎接,身處黑暗時她讓自己變成一束光。

沈從文《三三》:夢的幻滅,心的追尋

《父母愛情》安欣劇照

夢,每個人都會做,人與人的差距在於,夢醒之後,我們是選擇繼續做夢,還是將夢中所想付諸行動。花開有時,花落無期。

一邊享受做夢的權利,一邊承受夢破滅的打擊,一邊向著希望前行,一邊被失望推著行進,這是每個成年人必須具備的能力。

結語

有人說,沈從文傾盡一生愛著他情書中的那個三三,無奈身邊人只是張兆和。正如沈從文的悵惘,小說中的三三,被一個純淨朦朧的夢喚醒,又在愛的期待與憧憬中承受著夢的幻滅和惆悵。

三三留給我們的是淒涼的餘韻,是萍水相逢、終究無緣的感傷,沈從文讓我們從三三身上認識到無奈的人生和命運。然而,若我們能從三三的悲劇中看到關乎自身的積極內容,這便是我們讀這部小說的另一種價值所在。


作者簡介:我是 ,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與生活感悟分享在這間小小雜話鋪裡,歡迎大家來到我的小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