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開普雲難輕鬆:業績增速大幅下滑 被憂體量小

與A股同類型上市公司相比,開普雲的營收規模墊底,體量偏小

3月17日,開普雲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普雲,688228.SH)開始申購,發行價為59.26元/股,本次發行股份數量為1678.34萬股。

根據招股書,開普雲是國內領先的互聯網內容服務平臺和大數據服務提供商,致力於研發數字內容管理和大數據相關的核心技術。該公司三年前,曾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去年3月中止掛牌。

國內A股提供互聯網內容服務的公司並不少,諸如拓爾思、泰得科技、科創信息、南威軟件、太極股份等公司提供的業務比較類似。那麼這種新上市的科創板企業究竟成色如何呢?

業績增速急劇下降

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開普雲可能很陌生,但是過去幾年,公司的互聯網內容服務平臺在政務智慧門戶領域、企業智慧門戶領域、政務服務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受益於政務軟件國產化替代,開普雲收入大幅增長,2017-2019年度營收分別有1.57億元、2.28億元和2.98億元,增長率分別為48.13%、45.54%和30.71%。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在近三年內也有增長,分別有3443萬元、5730萬元、7828.43萬。如果按照扣非淨利潤數據,過去三年增速更是大幅度下滑,其分別為123.15%、66.41%、29.59%。

顯然,開普雲的業績增速有了放緩。在招股書中也提示,公司存在業績下滑的風險。

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開普雲收入充滿不確定性。最新的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0年1-3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80.27萬至219.23萬,同比變動-188.32%至7.41%,計算機應用行業平均淨利潤增長率為20.90%。

除此之外,開普雲還自揭其短,除了業績增速下滑,公司還存在應收賬款規模增加、人力成本上升的風險。

此外,與同行A股公司相比,開普雲的競爭力也是比較缺乏。申萬宏源的一份報告顯示,與拓爾思、科創信息、太極股份相比,開普雲的營收規模比較低。

以2019年為例,拓爾思、科創信息、太極股份營收規模分別為9.67億、3.9億、70.68億元。一對比,可知開普雲整體規模偏小。申萬宏源還提醒投資者,該公司存在業務市場區域相對集中,且面臨行業競爭加劇、未來新技術新產品研發進度不及預期等風險。

“雲”業務佔比不高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公司的業務收入構成,會發現一個矛盾的現象。公司雖然以云為名,但大部分營收卻與其無關。大數據平臺業務雖然作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來源,但在過去三年內的營收佔比僅不到三成。

不僅不佔大頭,反而增長率在急劇下滑。大數據平臺業務增長率由2017年的75.74%降至2018年的28.80%。該業務單位項目服務收入也由2017年的4.85萬元降至4.42萬元,創下近3年來新低,下滑8.83%。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有一個好故事包裝的雲概念成為此次公司募集資金的投向。招股書上顯示,公司擬用募資金額的44.25%也就是2.04億元,投資大數據服務平臺升級建設項目。

除此之外,作為一家科創板上市的公司,2017年-2019年上半年,開普雲的研發佔比分別為17.59%、13.56%和10.35%,呈大幅下滑的態勢。而2019年科創板上市的企業,研發佔比平均為13%,開普雲的研發費用有下滑的趨勢。

被質疑兩次披露數據不同

由於此前開普雲曾在新三板掛牌,所以,公司在新三板披露的數據和招股書中數據的對比成為了媒體關注的重點。

《每日財報》注意到,開普雲於新三板期間披露數據和科創板招股書披露數據有三處不同。

新三板掛牌期間,公司披露的截至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底的員工人數分別為403人和416人,但在招股書中的數據分別為410人和399人。

還有,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期間披露的2016年和2017年的董監高薪酬金額分別為150.89萬元和307.77萬元,但招股書中顯示數據分別為184.32萬元和346.07萬元。

除此之外,公司前五大供應商數據也有不同,掛牌期間披露的2017年第五大供應商為北京頂尖時代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採購金額113.49萬元,但招股書中顯示當年第五大供應商為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採購金額為114.49萬元。

對於這些數據的不同,開普雲對上交所回覆函中解釋為統計口徑不同和統計失誤造成,這也側面說明了某些問題。

本文源自每日財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