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凡爾賽花園遇見圓明園

文 |李崇寒

威廉·錢伯斯是中國建築的狂熱愛好者,中國園林在英國乃至歐洲流行的關鍵人物。之所以有此洞察,與其在中國經歷有關。1740—1749年間,他以瑞典東印度公司僱員的身份3次前往廣州,一邊向文人畫家討教造園藝術,一邊蒐集相關資料,描摹廣州建築和園林。回國後,錢伯斯辭掉工作,赴巴黎、意大利學習,1755年在倫敦成立建築事務所。彼時中式風格的建築和裝飾要素在英國常見,不少花園都建有中國涼亭,有人突發奇想在遊船甲板上建涼亭,以為只要重簷翹角,掛上幾個燈籠就可冠以“中國”二字,其實他們也說不清楚什麼才是中國式的宮殿或亭榭,似乎只要別出心裁,類似中國工藝品或畫上的“建築”形象就行,儘管看上去有點古怪。

為了“制止那些借中國之名進行的鋪張濫建”,1757年,錢伯斯將他在廣州實地考察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編成《中國建築、傢俱、服裝和器物的設計》一書出版發行,雖然只有44頁(一半為“附圖”),卻不斷被轉載、再版,流傳極廣。他在書中用了1/4篇幅系統介紹中國園林,說“因為中國人不喜歡走路,所以我們很少能見到像我們歐洲園林中的林蔭道或寬闊的人行道,整個園地呈現出變幻的景緻,經過突然插入一片叢林的蜿蜒小徑,你被引領來到不同的景點,每一處都有別墅、房舍或一些別的景緻為記。”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凡爾賽花園遇見圓明園

《中國建築、傢俱、服裝和器物的設計》插圖之嶺南民居院落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凡爾賽花園遇見圓明園

《中國建築、傢俱、服裝和器物的設計》插圖之海幢寺某建築立面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凡爾賽花園遇見圓明園

《中國建築、傢俱、服裝和器物的設計》插圖之中國亭

錢伯斯在廣州見到的園林都很小,可是,通過這些園林的佈局以及與一位中國畫家的談話,認識到中國人對於這門藝術的見解:“大自然是他們的標準,他們的目的就是模仿大自然的全部不規則美。建園之前,中國人首先要察看地形,看看地塊有多大,是否有坡度,有無小丘、湖蕩或小河,然後就勢造園,隱去其缺陷,凸現其自然之美,使之最符合自然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錢伯斯在廣州逗留期間,圓明園大體修建完成,錢伯斯無緣瞻仰“萬園之園”。被清廷安排在如意館作畫,參與西洋樓建設的法國傳教士王致誠倒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園林景緻,將“人間天堂”的每個細節寫信告知法國友人:

它們系由一片遼闊的地盤形成,人們於其中以手工築起了人造假山,從而形成了大量的小山谷。幾條清澈見底的運河流經這些山谷的深處,並於多處匯合而形成池塘和“海”。人們乘坐漂亮而又莊嚴的遊艇暢遊這些運河、海和塘。在每條山谷中和流水之畔,都有巧妙佈局的多處主體建築、院落、敞篷或封閉式的走廊、花園、花壇、瀑布等的建築群,它們形成了一個組合體,看起來令人賞心悅目,讚不絕口。人們不是通過如同在歐洲那樣美觀而筆直的甬道,而是通過彎彎曲曲的盤旋路,才能走出山谷。路上甚至裝飾有小小的亭臺樓榭和小山洞。在出口處,又會發現第二個山谷,它或以其地面形狀,或以建築結構而與第一個小山谷大相徑庭。

所有的山嶺都覆蓋著樹木,尤其是花卉,它們很普遍。人工運河如同我們那裡一樣,兩岸由方石砌成筆直的堤岸,但它們都是非常簡樸的粗石,並夾雜著岩石塊,有的向前凸起,有的向後凹縮。它們是以非常藝術的方式排列起來的,人們可以說這是大自然那鬼斧神工的傑作。河渠有時很寬敞,有時又狹窄;它於此蜿蜒逶迤,有時又掉頭拐大彎,它們就如同是真正被丘陵和山岩推動一般。除了河渠之外,到處都有甬道,或者更應該說是羊腸小道,它們都用小石子鋪成,從一個山谷通向另一個山谷。這些羊腸小道也是蜿蜒著向前延伸,有時沿著河畔前進,有時又遠離河岸而通向他方。

雖然錢伯斯隻字未提,但從他對中國園林的湖泊、運河、粗石等描述來看,很難不讓人想起王致誠筆下的圓明園,有人推斷,錢伯斯有關中國園林的論述,很可能來自他對王致誠書信中(1749年被譯成英文)相關內容的概括,為其之後改造邱園提供了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