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錄:疫情推升全球通縮預期 人民幣資產成“避險地”

經濟戰“疫”錄:疫情推升全球通縮預期 人民幣資產成“避險地”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 王恩博)近期全球多個央行跟隨美聯儲“開閘”急劇釋放流動性,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按照正常邏輯,資金充沛理應推升通脹預期。但與之相反,市場對於全球通縮的擔憂卻愈演愈烈。

事實上,去年來包括中國央行原行長周小川、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內的多名財金界人士就曾警告全球通縮壓力依然存在,並對各國政策形成挑戰。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宏觀研究小組發佈的一份報告亦指出,早在疫情來襲之前,全球經濟就已再度面臨通縮威脅。

一方面,全球主要國家核心CPI臨近1%的事實性通縮判斷標準,如歐元區核心HICP(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速就長期在1%附近掙扎;另一方面,自2018年四季度起,美國、歐元區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PPI定基指數也重返下行階段,這距離2014至2015年的“潛在”通縮狀態剛剛過去2年左右。

這份報告認為,當前全球通縮壓力主要來自投資需求不足。過去全球經濟增長依賴房地產,如今傳統支柱行業隕落、與宏觀經濟的關聯度下降,但新增長動能還未起來,導致全球投資需求不足的情況很可能還將持續下去。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則讓各方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悲觀情緒以及通縮預期進一步升級。

恐慌情緒下,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廣泛嚴重動盪。儘管美聯儲緊急“大放水”後多國跟進,但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指出,市場似乎擔心,面對疫情負面衝擊和經濟衰退,中央銀行放鬆貨幣的政策空間很小,從而可能出現“債務—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使全球經濟長期陷於停滯。

此外,最近國際油價失速下跌也被認為一定程度上對沖了貨幣寬鬆效果,加重通縮預期。新加坡華僑銀行判斷,如果原油價格較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在每桶30美元,發達國家通脹水平將不可避免跌入負區間。

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上升,直接導致各類風險資產遭遇大幅拋售。中國金融市場雖也受到波及,但對比一片“腥風血雨”的國際市場仍相對穩定。

在此情況下,人民幣資產獲得國際投資者青睞。統計數據顯示,2月境外機構投資者淨買入中國債券1271億元人民幣,環比攀升134%。

德意志銀行集團大中華區宏觀策略主管劉立男表示,2月末,人民幣國債納入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生效,並將在接下來10個月分步完成。預計受該入指推動,每月境外資金流入規模達25億至30億美元。全球收益率下調,中國政策寬鬆也將推動人民幣債券市場看漲。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亦指出,隨著一些傳統優質資產面臨“變臉”風險,人民幣資產將成全球資產“避險地”,甚至是可以長期駐紮的“綠洲”。

他稱,當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趨於明朗,國內股市和政策已先於海外作出調整,加之復工復產有序推進,未來經濟趨勢向好,而人們對海外發展尚未明確預期。此外,中國金融市場開放腳步正在加快,可以因勢利導、加快改革,讓金融制度和成熟市場接軌,為迎接全球資產做好制度建設。

談及中國金融市場前景,中國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肖遠企近日表示,中國金融資產整體估值較低,股票市場市盈率處於低位,短期是很好的避險資產,長期是很好的價值資產。他強調,中國宏觀政策空間較大,工具箱比較豐富,對中國金融市場非常有信心。(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