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英語“Chinoiserie”,來自法語“ chinois”,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的物品,中國藝術風格。這個詞彙在18世紀中期被吸納到英語中,指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中國風”。

“中國風”,“中國風情”,也可稱中國風裝飾(Chinoiserie designs)。Chinoiserie,中文是一種受18世紀中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的藝術和設計啟發的風格。 從1750年到1765年在英國鼎盛時期,這種奇特的風格更多地取決於設計師和工匠的想象力,而不是準確地描繪出東方的圖案和裝飾品。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PAIR of Period Georgian Chinoiserie Prints Chinese Antique

中國風裝飾(Chinoiserie designs)指受東方裝飾尤其是中國設計影響的西方裝飾,在17到19世紀期間極其流行,主要應歸功於歐洲和中國之間貿易的擴展。中國風裝飾更多是基於模仿和想象的中國式圖案,如人物、花卉、亭臺樓閣、富有異國情調的鳥、獸以及風景等。除了陶瓷,中國風裝飾還被應用到歐洲的傢俱、銀器、玻璃製品、首飾和鐘錶上。

在18世紀,英國從中國和日本進口的瓷器,絲綢和漆器極為時尚。這導致許多英國設計師和工匠模仿亞洲的設計,並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東方版本。風格從1750年到1765年達到頂峰。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中國風情(Chinoiserie),是西方看中國文化的開端。中國文化輝煌燦爛,是中國人特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產物。文化不管什麼類型,產生自哪個民族或地域,因為有人性這個媒介,一經接觸,就會相互吸引,進而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乃至相互交融。西方傳播中國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6、7世紀的羅馬使團,但是沒有證據坐實。

十三世紀晚期,威尼斯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在元朝朝廷服務二十年,他描述古中國的著作,吸引了許多想一窺究竟的歐洲人到中國旅行。

利瑪竇於1582年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翻譯了大量中國文學著作。

萊布尼茨(G ottfried W 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是文藝復興時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學者,他是德國最重要的自然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狄德羅稱之為德國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的《中國近事》一書相當全面地闡述了他對中國的態度。他提出:“相隔遙遠的民族,相互之間應建立一種交流認識的新型關係”,“交流各自的才能,共同點燃我們智慧之光。”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他把中國視為人類社會最好的標本,說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袤、人口最多而且治理最好的國家。”(《哲學辭典》)他用中國的歷法駁斥《聖經》中的上帝創世說。因為《舊約》記載的創世年代是公元前3761年,而中國“整個民族的聚居與繁衍有50個世紀以上。”而且他認為人類文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無不從中國肇始,並且早就遙遙領先。於是他以鄙夷的口吻嘲弄那些以最高文明自詡的基督教徒:當中國已是泱泱大國,而且治理有方的時候,“我們還只是一小撮在阿爾登森林裡流浪的野人哩!”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George III Chinoiserie Silver Coffee Pot

魁奈(Francois Q u e sn ay ,1 6 9 4 -1 7 7 4 )。他於1 7 6 7年發表的《中國專制制度》一文,肯定了中國實行專制制度的合法性。此文使他獲得了“中國的孔子”的聲譽。他的《自然法則》一書強調“自然法則是人類立法的基礎和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而“所有的國家都忽視了這一點,只有中國是例外。”

威廉·錢伯斯爵士(Sir William Chambers)(1723-1796)

威廉·錢伯斯爵士最著名的是古典建築師,但在他的花園建築中,他以多種風格工作,包括中國風。錢伯斯年輕時曾在東方旅行,參觀了中國偉大的廣州州(廣州)。 1757年,他發表了《中國建築設計》,其中包含了他的觀察。他為基尤花園(Kew Gardens)設計了許多中國建築。寶塔,鳥舍和橋樑都不是基於任何真實的中國例子,但錢伯斯的確是為了準確模仿,以與他同時代的幻想作品形成鮮明對比。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China Illustrata Book

1667年,德 國傳教士基爾謝編著的《中國圖志》(China Illustrata)在阿 姆斯特丹出版,該書內容涉及中國的方方面面,附有大量 精緻的圖版,極具觀賞性,被譽為“17世紀關於中國的百 科全書”。

《中國圖志》是賈斯提 亞撒納修斯·基歇爾(Jesuit Athanasius Kircher)於1667年出版的一本書,彙集了17世紀歐洲關於中華帝國及其鄰國的知識。 最初的拉丁文標題是: Athanasii Kircheri e Soc。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吉恩·皮倫曼(Jean Pillement)(1728-1808)

吉恩·皮倫曼(Jean Pillement)是一位法國藝術家,於1750年定居倫敦。他是中國風裝飾的主要設計師,他出版了兩幅頗具影響力的版畫作品-《中國裝飾品新書》(1755年出版),《一百三十個人物,裝飾品和一些藝術品》。 1767年的中國風花卉。複製了Pillement精美的中國人物,亭臺,花卉和樹葉的圖像,並改編成各種物體,包括陶瓷,牆紙,傢俱和最特別的紡織品。

威廉(1703-1763)和約翰·林內爾(1729-1796)

父子威廉(William)和約翰·林內爾(John Linnell)是非常成功的18世紀傢俱製造商。在大約1754年,他們設計了英國最早的中國式室內設計之一,這是由博蒙特第四公爵和公爵夫人委託在格洛斯特郡的羽毛球館使用的中國臥室。 Linnells為房間製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傢俱是床。這是典型的中國式風格,其裝飾有像龍一樣的寶塔般的簷篷,裝飾性的格紋以及紅色,藍色和金色的仿漆面。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英國銀器 啤酒杯 約翰 理查森,出生於1640年 - 1697年去世

杜爾戈(T urgot,1727-1781),一度當上法國財政大臣,一心想仿效中國,致力於發展農業的改革。那時他認識了兩個中國留學生高類思和楊德望,兩人正要回國,杜爾戈便挽留他們再待一年,以便讓他們熟悉重農學派的思想和理論,並且交給他們52個調查提綱,對中國的經濟、文化與歷史等進行廣泛的瞭解。這兩人回國後根據提綱瞭解的情況定期向法國國務大臣貝爾坦彙報。同時在中國的法國傳教士也根據重農學派的要求,收集豐富的資料寄回法國。在整個18世紀,中國的花木嫁接技術也傳到了歐洲,推動了歐洲的園林建設。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AN AUBUSSON STYLE CHINOISERIE TAPESTRY

伏爾泰對《趙氏孤兒》讚美有加,1755年特地把它改編成《中國孤兒》在法國上演。這出元雜劇的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記載,它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是一則捨生取義、替友人救孤復仇除奸的故事。伏爾泰則從人文主義出發,把故事挪到成吉思汗的年代,用那些大善大德的事例感染成吉思汗,使他從熱衷於血腥征服的暴力迷狂中轉變為懂得體恤愛護民眾的君王。伏爾泰對於中國文學的西征作了前導。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PUNCH BOWL IN THE FORM OF A LATE 17TH CENTURY CHINOISERIE MONTEITH


中國風內部裝飾方案最早出現在路易·勒沃(Louis Le Vau)1670-71年的瓷器裝飾(後來被毀),是為凡爾賽路易十四建造的。

薩里邱園(Kew Gardens, Surrey )

倫敦郊區基尤(Kew)的植物園由道格·格魯吉亞公主(Augusta)於1759年建立。她聘請了建築師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來建造許多具有異國情調的中國和摩爾式建築。他著名的寶塔仍然是英國最著名的中國風範。錢伯斯(Chambers)在1762年發表了《邱伯的計劃和觀點》,開始了中國式花園的流行。

克萊頓樓中國房(Chinese Room, Claydon House)

Claydon House的Chinese Room是英國倖存的最精緻的中國風室內裝飾。它由盧克·萊特富特(Luke Lightfoot)於1769年設計。每扇門的上方是一個由中國人物支撐的寶塔圖案。煙囪周圍的花朵中還出現了東方面孔。房間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茶室,茶室採用格子設計繪製,並覆蓋了大量的中國風細節。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A GEORGE III SILVER CHINOISERIE COFFEE POT

喬治三世咖啡壺 約翰·斯威夫特,倫敦,1765年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喬治三世中國風情咖啡壺 細節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喬治三世中國風情咖啡壺

中國人物(Chinese figures)

中國人穿的衣服是中國風的特色。有時,這些人物是直接從中國物體中複製而來的,但是更多時候它們是源自設計師的想象力。

奇妙的風景(Fantastic landscapes)

在18世紀的英國,中國似乎是一個神秘而遙遠的地方。中國風借鑑了這種異國情調的形象。這些物件的奇妙景觀帶有奇特的涼亭和神話般的鳥,有時還受到中國實際物件上描繪的風景的啟發。

寶塔(Pagodas )

中國寶塔屋頂的掃線被納入各種中國特色的物件中。

中國藝術對西方藝術發生的影響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園林藝術。中國園林那種飛簷翹角的亭榭、高聳的層塔,富有妙趣的石橋、假山、鐘樓以及蜿蜒的小徑等都使他們讚賞不已。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Boucher-chinoiserie-Besançon

法國藝術家安託萬·華託(Antoine Watteau)和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的繪畫是西方繪畫藝術展示中國元素的起點。這兩位藝術家同時也是洛可可藝術的傑出代表。把中國風情藝術表現推到頂端。雖然藝術展現要比文學作品來到西方晚了點,但把東方人物通過圖案來表達,可能更加直觀一些。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A SILVER MONTEITH BOWL

中國風情 MONTEITH銀碗

自十六世紀開始,歐洲挾藉著優越的航海技術,跨洲越海而來。首先,葡萄牙人在1517年就已經派遣中國總督駐在廣東,但是遲至1557年才獲准在澳門進行與中國貿易事宜,而在1571年,西班牙人也在菲律賓群島設立貿易基地。緊接著荷蘭人在1600年到達廣東(Canton),雖然遭遇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阻撓,荷蘭人先後在現今的雅加達、澎湖和臺灣建立了貿易基地,並在其後的十七世紀,分別將中國瓷器與日本漆器等貨物一起輸入歐洲,1615年之際,荷蘭每年大約可以進口兩萬四千件中國瓷器進入歐洲。英國在東方的貿易要晚於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同樣地,也遭到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干擾,但是他們仍然在1600年合併東印度公司,而在1612年,在泰國設立基地, 1676年,他們在廈門建立了貿易站,與中國進行貿易。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boucher, franois a chinoiserie co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的繪畫

十六世紀之後,海運船從英國航行到中國廣州,依據天候而定,要耗費大約十六到二十九個月的時間,而且期間貨船沉沒以及海盜搶掠時有所聞,一方面也由於明代末期瓷業的衰弱,使得中國瓷器的品質日漸低落,歐洲人不再滿足於中國瓷器的製作,不僅開始自己設計紋樣交給中國瓷匠完成,也逐步開始跨出仿造中國瓷器的步伐。

從馬可波羅來東方,到西方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從哲學家對中國古代聖人的研究,到民間百姓對中國物品的好奇,瓷器,茶葉,絲綢,包括一切和中國有關的人和事對於文藝復興後的西方一切都是充滿好奇。

歐洲王宮都設有中國館或中國室。比如斯德哥爾摩的夏宮、法國楓丹白露宮、凡爾賽宮、奧地利古都茵斯布魯克的宮堡、維也納的美泉宮、柏林毀於二戰的首飾宮、夏洛特堡王宮、慕尼黑的紐芬堡王宮、馬德里的阿蘭霍埃斯離宮、那不勒斯郊外波爾幸齊王的別宮等等。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中國風情設計 茶葉罐 Chinoiserie designs Tea-CaddyTea-Caddy

洛可可風格(Related Style )1730年-1760年

中國風(Chinoiserie)與洛可可風(Rococo style)格密切相關。不對稱,滾動形式和幻想元素是這兩種風格的特徵。洛可可式和中國式風格通常在室內裝飾中一起使用,甚至組合在一起使用。

英國銀器中國風情裝飾(Chinoiserie designs)指受東方裝飾尤其是中國設計影響的西方裝飾,在17到19世紀期間極其流行,最早的發現在格魯吉亞時代銀器上,英國銀匠查爾斯·賴特(Charles Wright),懷普漢姆(Whipham)和懷特(Wright),威廉·克里普斯(William Cripps)和弗朗西斯·克魯普(Francis Crump),約翰·斯威夫特(John Swift)是在英國銀器上用中國風情裝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亞瑟·格里姆瓦德(Arthur Grimwade) 世界上最優秀的古董銀器專家,是這樣稱讚上述英國銀匠:“具有洛可可式和中國特色的迷人曲目”的製造商。倫敦金匠(London Goldsmiths)1697-1837(London 1990),第675頁。

自18世紀後期起,中國文化風由於歐洲人的殖民意圖而被推了回來,西方對東方的中國風情痴迷從一開始就是兩種不同性質文化的單相思。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喜愛北大葉廷芳 18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開端和結語的四字話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深藏既久,蓄勢待發。一朝被引,即成疾風。所向披靡,傾倒一方。

一種文化,魅力昭昭,走出深閨,風情萬種。坐等膜拜,時久魅收。留下血緣,再催新潮!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

中國風情背景 Backdrop Chinoiserie

參考論文

1.葉廷芳 18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

2.曾肅良 歐洲的「中國熱(Chinoiserie)」 歐洲收藏與仿製中國瓷器的歷史

3.Style Guide: Chinoiseri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watching.

非常感謝您的收看。

華登(wald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