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高考,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變化?

1977年10月12日,這是一個值得歷史銘記的日子,那一天國務院正式宣佈當年立即恢復高考。

恢復高考第一年就有五百多萬人報名參加高考,那一年,無數熱血青年都投入到了高考的大隊伍中去。

甚至因為報考人數過多,參加高考之前,有的地方還要進行篩選,先淘汰一批學生,剩下的學生才能正式邁入高考考場。

1977年的高考,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變化?

宋安瀾,1977年浙江省高考狀元。

1975年18歲的他從杭州市清河中學畢業,但是當時高考仍然沒有恢復。

1976年初,宋安瀾下放到當時的蕭山縣衙前公社交通大隊。在交通大隊,從未做過農活的宋安瀾學會了耘田、插秧和割稻穀。每逢雙搶農忙時,他早上四五點鐘就得起床,一直到晚上10點左右才能回到大隊給他們蓋的知青宿舍。

而回到宿舍之後,他一個人常常挑燈夜讀到深夜,天天如此,從不懈怠。

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在恢復高考的第一年,牢牢抓住機會,一舉改變人生。

他還記得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路,他在考卷上寫道:“路,有各種各樣的路。有人喜歡在崎嶇的山路上攀登,有人喜歡在柏油馬路上踱步……我走上了高考的路。”

1977年的高考,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變化?

後來宋安瀾在清華大學讀完了本科、碩士、博士,1988年又去了美國讀博士後。

2000年1月他加入軟銀中國,在福布斯中國2019最佳創投人100強中,宋安瀾位列第48名,成為了如今的億萬富豪!

坦言說,他做夢都不會夢到自己成為億萬富翁。

如果不是高考,他的命運一輩子都不會去改變,娶妻生子,做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

1977年的高考,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變化?

劉學紅的夢想是考上大學。

當時父母知道她想上大學以後,只是皺了皺眉:“你一個女孩子,不早早嫁人,要那麼高的文憑幹什麼?”

劉學紅沒有說話,她正是因為厭惡著這種“女孩子讀書不如嫁人”的論調,才會想要拼了命的離開這裡,去往那個嶄新的時代。

但無奈的是,命運一直沒有眷顧她,高考遲遲沒有被恢復。

但她依然沒有放棄學習,大家都勸她,高考不會恢復了,與其學習,還不如早點找一個好人家嫁了。

她咬了咬牙,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她想走出去,她不想一輩子都留在這裡。

1977年,高考制度在全國再次恢復,她滿眼熱淚的參加了高考,她明白,她改變人生的機會就在這一刻!

一個星期後,她在報紙上看到了自己的高考作文《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當時這則作文被人民日報刊登出來,她才知道,自己考取了非常優異的成績。雖然當年她的成績沒有對外公佈,但是她的作文分數只扣了1分,也就是99分。成為了第一個北京“文科狀元”。

1977年的高考,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變化?

1978年3月4號,劉學紅正式進入北大學習。

畢業後,劉學紅在中國青年報工作,從事網絡方面的新聞報道工作。

曾歷任中國青年報學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導刊主編,電腦網絡部主任等職務,後來成為中青在線總經理。

在談到曾經的坎坷磨難時,她說:“我很感謝當年的自己,那個時候那樣苦過,我都沒有放棄。”

1977年的高考,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變化?

我們再回憶這段時光,更多的是苦,但當時人們卻一點感覺都沒有。

當時大家都還沒手錶,高考的時候,老師要在黑板上畫個鐘錶,過十分鐘就修改一下,供考生參考時間。

當時可以考上中專和大學的,都是人中龍鳳,人數可謂是鳳毛麟角。

參加過當初高考的人,早已都功成名就,成為了各行業的專家和教授。

如果沒有高考,他們大多還是會在農村,娶妻生子,以後的生活並不會更多的改變。

所以,我們要感激這場高考,如果沒有高考,太多的人才都會被埋沒,然後默默無聞的度過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