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各地應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栽桑地點,制定栽桑方案,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栽植,使新建桑園能快速豐產。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一,桑園規劃

桑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栽桑前應做好調查研究,周密考慮,進行規劃。在制定桑園規劃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有發展蠶桑生產條件的地區栽桑。雖然桑樹對自然條件適應性較強,但是為了使所栽桑樹生長良好,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仍應在適宜桑樹生長的地區栽桑。栽桑養蠶需要一定的資金和勞力。因此,發展栽桑養蠶的地區應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另外,應在蠶桑產業有一定競爭力的地區發展栽桑養蠶。對那些自然氣候不適宜,缺乏勞動力基礎,其他經濟作物佔有比重大,蠶桑產業沒有競爭力的地區,不宜規劃栽桑。

(2)栽桑土地的選擇,要從農業生產的全局出發,進行全面安排,合理佈局。桑樹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除可利用土層深厚,土壤肥力較高的平原地栽桑外,還可利用河堤,灘地和“四邊”隙地栽桑。

(3)栽桑要儘量集中。從發展生產的角度來看,集中栽桑,能使蠶桑產業在一個地區,形成一項骨幹產業,成為該地區的經濟支柱,便於組織生產,領導生產,解決技術力量、設備條件、物質供應、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問題。根據統計資料分析,蠶桑集中的產區,一般產量、產值均高於分散產區,繭絲質量也優於分散產區,集中成片栽桑,有利於專業化管理和機械化操作。另外還可減輕或避免因農作物噴藥治蟲而對桑葉造成汙染,引起蠶兒中毒。

(4)栽桑要考慮到蠶作安全,避免在工礦附近栽植桑樹。化工廠、磚瓦廠、水泥廠及鋁、鋅冶煉廠等工礦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煤煙、廢氣與微塵,常含有各種有毒物質,會影響桑樹生長和引起蠶兒中毒。桑園周圍不宜種植菸草、除蟲菊一類作物,以免蠶兒中毒。

(5)桑樹的栽植形式,應根據栽桑的土地和當地的栽桑習慣來確定。目前我國的桑樹栽植形式,總的來看可分為成片桑園和非成片桑兩種。有條件的地區可發展成片桑園。為充分利用土地、也可在地邊、路旁、渠邊和零星隙地栽桑,以加速蠶桑產業的發展。

(6)栽桑行嚮應根據地形、地勢、風向、日照等條件確定。成片桑園栽桑,行向一般以南北向為好,因為在桑樹的生長季節,多東南風,有利於桑行間的空氣流通;山地栽桑,應按等高線栽植成行,以利於水土保持;渠堤、河岸栽桑,應沿堤岸栽植,一是管理方便,二是可以保護堤岸,減輕河水對堤岸的沖刷;灘地栽桑,行嚮應順水流方向排列,可以減輕洪水對桑樹的衝擊。在一般情況下,栽桑行嚮應與道路垂直,以便於桑園管理和桑葉採摘運輸。

(7)桑樹品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桑葉產量和質量。因此,在規劃栽桑時,要選栽適應當地生態條件的優良品種。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二,桑樹栽植

一、成片桑園的栽植

栽植成片桑園,不但要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能力,使單位面積的土地上,能獲得較多優質的桑葉,還應考慮管理、採葉的需要,以提高經濟效益。

1.桑園設置

(1)建園地點的選擇。栽植成片桑園,應選擇地勢比較平坦,土層較深,土壤肥力較高,排灌方便的土地。為採葉、管理方便起見,要求桑園離蠶室較近。但桑園過分靠近蠶室也不利於蠶病防治。一些地區村莊周圍,土質水源較好,而種植其他作物又易遭畜禽破壞,是栽桑的好地方。近年來建立圍村桑園,既充分發揮了土地生產能力,為家禽提供活動場所,又能利用輔助勞力養蠶,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果。

(2)桑園面積的確定。桑園面積主要應根據土地資源、勞力及養蠶規模等因素來確定。一般春期每飼養100g蟻量,種繭育需建立基本桑園16~20畝;絲繭育桑園,需建立基本桑園10畝左右。

(3)作業區的劃分。為了管理方便,面積較大的桑園要劃分作業區。作業區的大小依地形、地勢等條件而定。山區桑園為保持水土、又便於管理,作業區的劃分應考慮地形地勢。平原地區,為提高作業效率,作業區應為長方形,一般一區以16~20畝為宜。長邊應與栽桑的行向一致。

(4)道路的修築。為了桑園管理和運輸方便,要根據桑園面積的大小,修築相應的道路系統。一般大面積桑園可修築幹路、支路和小路。各大區間修築幹路,外與公路相通,內與全園支路及養蠶地點連接,路面一般寬3~5m,以便車輛通行。作業區間修築支路,與幹路垂直連接,路面一般寬3~4m,以能行駛拖拉機為準。小區間修築小路,與支路垂直連接,路面寬約1m左右,便於行人。小面積桑園,為減少非生產用地,只修築支路或小路。丘陵山地桑園,在修築道路時,要選擇坡度較緩的地方,順坡修路;坡陡的地方,要修築迂迴的盤道,且路面要向內傾斜2~3°,上下坡最好不要超過10°。

(5)土地的平整。為便於排灌、水土保持和桑樹個體之間生長一致,需對栽桑土地進行平整。丘陵山地應按坡度、坡面的大小確定修築梯田或等高線栽植。

(6)排灌系統的設置。桑樹對水分條件有一定的要求,而我國各地在桑樹生長季節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澇情況出現,因此,桑園應設置排灌系統。

目前,桑園灌溉,除少數採用噴灌和滴灌外,一般多為溝灌。灌水溝可分為乾渠、支渠、農渠、毛渠等級。丘陵山地的灌溉乾渠,應在上坡沿等高線設置,以便灌溉水的自流。農渠設置於桑園分區之間,每16~20畝設置一條。

桑園排水溝,可與灌水溝渠配合設置,也可單設。一般分為農、支、乾溝三級。丘陵山地梯田桑園的排水溝應設在梯田內側,每塊梯田出水處應修築略低於桑園地面的攔土壩,既能排水,又能保持水土。

(7)防護林帶的栽植。在風、沙嚴重地區建立桑園,應設置防護林帶,以減輕風沙對桑樹的危害。選擇防護林的樹種應就地取材,一般以樹冠高大,抗風力強,成活容易,生長快,與桑樹無相同病蟲害,並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樹種為宜。

2.栽植密度

成片桑園靠群體豐產。而桑園的群體構成,首先取決於桑園的栽植密度,其次是樹型養成。因此在建立成片桑園時,應特別重視桑樹的栽植密度。

(1)栽植密度與桑園產量。以往桑園的栽植密度較稀,一般每畝僅栽植300株左右,產葉量低,豐產速度慢。近十多年來全國廣大蠶區,運用密植豐產的經驗,因地制宜地增加了桑園栽植密度,同時降低了樹型,加強了肥培管理,使桑園的畝產葉量得到顯著增加。如黃河流域把桑園每畝栽植株數增加到800~1000株,使桑園的單位面積產量翻了一番還多,部分高產桑園還達到了每畝產桑葉3000kg以上的產量,長江流域每畝栽株數增加到600~1000株,出現了大面積每畝產桑葉2500kg以上的桑園;珠江流域每畝栽桑多達10000株,產葉量高達5000kg。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1964年栽植不同密度桑園試驗,1972年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桑園不同栽植密度與桑葉產量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從以上調查和全國各地的生產實踐說明,成片桑園隨著栽植密度的增加,單位面積產葉量也相應增多,從而獲得增產的效果。

(2)密植增產的原因。增加條數和條長。枝條是著生桑葉的基礎,在一定範圍內,單位面積內枝條越多,條長越長,桑葉產量也越高。由於合理密植能迅速增加單位面積的總條數和總條長,因而能增加桑葉產量。

表2 桑園栽植密度與條數、條長及產葉量的關係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注:品種為湖桑32號,5年生。(資料來源:山東省蠶業研究所)

表3湖桑栽植密度與桑園豐產速度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資料來源:全國桑樹高產栽培學術討論會,1980年)

能充分利用光能。桑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在一定的範圍內,隨著栽植密度的加大,單位面積的總條數和總條長相應增加,葉片數和葉面積也隨之增加,使光能得到更加充分利用,從而使桑葉增產。

能充分利用土地。桑樹的栽植密度,直接影響到根系的發育與分佈。雖然密植桑比稀植桑的單株根量少,根系深入土層較淺,但由於密植桑的株數比稀植桑多,單位面積上吸收根量卻比稀植桑多,特別是密植桑的根分佈較淺,80%的根系密集在10~30cm的土層內,因而能充分利用耕作層中的水分和養分,為桑園高產創造了條件。

(3)影響栽植密度的因素。桑樹的栽植密度,隨著桑園的立地條件、桑園類型、栽植品種、樹型和肥培管理等的不同而應有所變化。在確定栽植密度時,應考慮下列因素。

氣候和立地條件。桑樹的生長髮育,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很大。北方地區,桑樹生長期短,栽植密度宜大些;相反,溫暖地區宜稍稀。同一地區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地勢平坦、地下水位高、保肥保水性能好的土地上桑樹生長繁茂,宜稍稀;反之則宜稍密。當然,氣候和立地條件一般不是確定密度的決定性因素。

桑園類型。由於桑園類型不同,生產要求各異,所以栽植密度也各不相同。

普通桑園要求保持較長的豐產年限及便於肥培管理,栽植密度應該適中。目前,大部分絲繭育桑園和所有種繭育桑園,接穗桑園與小蠶專用桑園均屬此類型。種繭育桑園為提高蠶種質量,對葉質要求較高,應栽得稀些;小蠶專用桑園,要求葉質優於大蠶用桑,應比大蠶用桑桑園栽植密度稍稀;接穗桑園是以生產優質接穗為主,為使枝條充實,粗細適當,一般樹形較高大,栽植密度也應稀些。

速成桑園是採取增加栽植密度,降低樹型的辦法來增加條數和條長,快速構成豐產群體而達到快速豐產的目的,所以應比普通桑園的栽植密度適當密些。

間作桑園要同時考慮桑樹和間作物的生長髮育和產量,因此在株行距的配置上,更須考慮減小密度,放寬行距。

桑樹品種。桑樹品種的不同,其枝、葉的性狀有較大的差異,在栽植密度上應有差別。一般發條數多或枝條彎曲而長的品種應比發條數少或枝條直立而短的品種適當栽植稀些;葉形小、葉片斜伸的品種應比葉形大、葉片平展而下垂的品種栽植密些。

樹型和收穫。地桑、低幹桑樹形低矮,單株發數少,佔空間小,地下的根系分佈範圍也窄,可栽得密些。相反,中幹桑和高幹桑樹形高大,單株發條數多,根系分佈範圍較大,栽植密度應稀些。一年多次採伐的桑園密度可大些,採伐程度較輕的桑園密度可小些。

肥培條件。肥培管理水平不同時,桑樹枝條的長短、粗細和枝態以及葉片的大小、厚薄相差很大。例如當肥水條件較差時,湖桑32號,枝條較直,擴展度不大;但當肥水管理條件較好時,枝條增長,葉大而厚,枝條因負荷過重,而彎曲度加大甚至成臥伏狀。因此,水肥水平較高的地區栽桑應適當稀些;反之應適當密些。

此外,桑樹栽植密度的確定還應考慮操作管理的方便,機耕桑園的行距應適當寬些,以便於機具操作。

總之,在確定栽植密度時,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表4列舉了目前各地比較適宜的栽植密度,供參考。

表4 全國各蠶區各類桑園栽植密度參考表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3.栽植形式

栽植形式就是栽桑時株行距的配置方式。栽植形式的確定應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便於桑園管理為原則。桑樹的栽植形式一般有下列幾種。

(1)寬行密株。寬行密株是株間加密,行間放寬,既能保證一定的栽植株數,又能保證行間通風透光、間作農作物和耕作方便,是目前普遍採用的一種栽植形式。

(2)寬窄行栽植。寬窄行是一種寬行和窄行相間排列的栽植形式,寬行距較寬,可以進行耕作和間種農作物,窄行距不影響桑樹營養面積,這種方式可增加每畝栽植株數,一般密度較大的桑園,多采用這種形式。

(3)等高栽植。等高栽植適用於梯田及緩坡地栽桑,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就我國各地現階段推廣的桑樹品種性狀,肥水管理條件,桑樹栽培技術水平等狀況,現舉幾類桑園不同栽植密度的株行距配置方式,供參考。

表5桑園幾種栽植密度株行距配置方式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栽植的株行距決定後,可用下式算出每畝栽植株數。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二、桑樹的栽植技術

桑樹栽植技術的好壞,不僅影響桑樹成活率的高低,而且還影響新栽桑的生長髮育,影響桑園的豐產速度。因此,必須掌握正確的栽桑技術,嚴格操作,達到快速成林,快速豐產的目的。

1.栽桑準備

(1)土地準備。栽桑前,要對栽桑土地進行深翻、施基肥和挖栽桑溝、穴,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微生物生活條件,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為桑樹生長髮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在土地平整的基礎上,成片桑園要實行全面深翻,間作桑園和非成片栽桑要結合挖栽桑溝、穴實行溝翻或穴翻。速成密植桑園最好撒施一層土雜肥等有機肥料後再行深翻。耕翻深度視勞力、工具、土壤而定,一般不能少於30cm,特別是土壤板結、土質黏重、結構差的土壤要儘量深些。土地深翻最好用馬力較大的拖拉機進行,一則翻地質量好,二則深度易達到標準,並且省工、省力。

深翻時間越早越好。早翻有利於土壤風化,有利於保蓄更多的雨、雪水。湖北省栽桑可在秋冬季耕翻,生墾荒地栽桑更要適當早翻。

結合深翻挖栽桑溝或穴。成片桑園因株距較密,一般實行溝栽,非成片桑栽桑株距較稀,可實行穴栽。一般來說,凡株距在60cm以下的應溝栽,70cm以上的可穴栽。挖栽桑溝的方法:是在定好行距的基礎上,以行距為中心進行挖溝,溝的深寬各50cm左右。挖溝不可過淺過窄,否則將影響桑樹生長。挖溝時表土、心土分別放在溝的兩邊,等達到深度時再挖松溝底的土壤。溝底和溝口大小相仿,溝壁不可剷平,以減緩水分下滲速度,增加土壤對水分的吸收數量。

表6栽桑溝深對桑對生長的影響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栽桑溝挖好後,一般就可栽桑。近年來,有些地方採用挖豐產溝栽桑的辦法,值得推廣。具體做法是:在頭年秋後整好栽桑土地,再按行距挖深70cm、寬80cm的溝,然後再隔15~20天填一層肥和一層土,先填表土,填完表土再填心土,一直填到溝深30cm左右為止。這樣使填到溝裡的土壤能夠得到充分的風化,第二年春季栽桑前灌一次透水。等墒情合適時栽桑。栽桑後再灌一次水。這樣桑樹隨土壤下沉很少,栽桑深度好掌握。

挖栽桑穴是在整好栽桑土地的基礎上,按行株距確定栽桑位置。然後以此為中心挖栽桑穴。栽桑穴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桑樹的生長和桑葉的產量。一般栽桑穴越大,桑樹生長越旺,產葉量越高。從目前的勞力、工具出發,考慮到桑樹的生長髮育,一般以深寬各60~70cm較為合適。

(2)桑苗準備。栽桑前要備足優質桑苗。苗木要求新鮮、粗壯、整齊,品種純一;苗幹充實,無病蟲害;根系完整,主根發達,側根、鬚根多而成鮮黃色。嫁接苗冬芽飽滿,具有品種的固有顏色,嫁接部位癒合良好。扦插苗和壓條苗的根多、根粗,分佈均勻。栽植前對苗木要進行如下處理。

檢疫。栽桑前要對桑苗仔細檢查,有病蟲害的桑苗要剔除燒燬或作有效的處理後再栽。

修根。栽植時應儘量保留桑根。為了便於栽植,過長的根也要適當修剪。另外,受傷、腐爛、乾枯的不良根也應剪去。扦插苗、壓條苗和倒袋接苗,往往在桑根下有一段枯死腐爛的老枝,也應注意剪除。修根時剪口要平滑,使傷口容易癒合。修根應在遮陰處進行,以免苗根乾枯。

挑選分等。栽桑前要對桑苗進行挑選,選出未嫁接成活的實生桑和其他品種。根據苗木大小,根系的好壞,分成幾等,分片栽植,使桑樹生長一致,便於管理。

泡根。如桑苗失水過多發生幹萎現象,可將修好根的桑苗根部放在泥漿水中,待桑根舒展後再栽,可提高成活率。

2.栽植時期

桑樹一般在落葉後至第二年春季發芽前進行栽植,這時桑樹處於休眠階段,體內貯藏養分較多,蒸騰量較少,栽後容易成活。在秋季多雨的地區,秋栽效果也很好。在土壤過幹、過溼和冰凍情況下,不宜栽桑。各地應根據氣候、土壤條件選擇最適宜的時期栽桑。

(1)冬栽。珠江流域冬季大部分地區無霜凍,多行冬栽,有利於勞力調配。長江下游以12月中旬栽桑為最好,3月下旬次之,1月中旬土壤冰凍不宜栽桑。長江以北地區多在桑樹落葉後至土壤封凍前栽桑。濱海鹽鹼地初冬土壤溼潤含鹽最低,栽桑成活率高。黃河流域由於寒冷風大,冬栽桑苗易於乾枯凍死,故不宜栽中、高幹桑,低幹桑栽後也需扶壟保溼。冬季栽桑苗根與土壤密接時間長,春季發芽早,生長也快。

(2)春栽。春栽在土壤解凍後桑樹發芽前進行。珠江、長江流域在這一時期栽桑,一般越早越好。東北地區也是以解凍初期栽桑成活率高,生長良好。黃河流域由於春季乾旱多風,不宜栽植過早,特別是中、高幹桑,在發芽前栽植,更易保住苗幹。春栽桑苗如為頭年秋末掘起,必須假植保護,以免造成苗木幹萎,影響成活率。

(3)夏栽。我國個別地區,如雲南、山東等省山區春季乾旱,又缺乏灌溉條件,有在夏季雨期栽桑的習慣。

(4)秋栽。在秋季多雨、氣溫適宜的地區可進行秋季栽桑。四川省冬春乾旱,秋季多雨,農曆10月常有“小陽春”的氣候特點,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是該省栽桑的最好時期。這一時期,桑苗地上部分已進入緩慢生長,但20cm土層內的地溫仍達19℃左右,且雨水多,溼度大,幼根生長還較旺盛,桑苗栽植後7天左右開始生長新根,為來年發芽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四川秋季栽桑還提早了桑苗的出圃時間,苗圃地可播種小春作物,解決了冬栽與小春作物爭肥料、爭勞力的矛盾。此外,播種小春作物前栽桑,也避免了栽“四邊桑”損壞小春作物的缺點。秋季栽桑要邊苗起邊栽桑,防止苗葉枯萎。

3.栽桑方法

栽桑時首先在挖好的栽植溝或穴內施放基肥,肥料應與土混合,避免肥料過分集中而影響桑根生長。一般施用堆肥、廄肥和垃圾等有機肥料,成片桑園畝施2400~5000kg,散栽桑每穴10~15kg。施肥後蓋上一層細表土,再將苗木豎立於植溝或植穴的中央,並與株行距對準,然後填土。放苗時要使苗根均勻向四方伸展。平地栽桑要把根少根細的一邊放在南邊,傾斜地栽桑應將根少根細的一面,放在下方,以使根部均衡生長。洪水和風害地區應將苗木根多、根粗的一面放在迎水迎風的一面,以增強抗洪抗風能力。填土時要把土塊打碎,先填表土,後填心土,邊填土邊提苗幹,使苗根伸展,並與土壤密接,填至全部根系埋沒,將根部土壤踩緊踏實,然後用心土填滿植穴或植溝。乾旱地區壅土可略低於地面,以便接納雨雪;多雨地區壅土成饅頭狀,以防積水。黃河流域冬季栽桑壅土要高,以便防風防凍;春季栽桑壅土稍低於地面,以便接納雨水。栽桑總的要求應是“苗正根伸、淺栽踏實”。一般的栽植深度以埋沒青黃交界處(根頸)為標準。根頸埋入土中不滿10cm為淺栽,超過10cm為深栽。黏土地或地下水位高的低窪地區應淺栽;沙土地或地下水位低的乾旱地區應深栽。

4.栽植後的管理

桑苗栽植後要加強管理,以提高成活率和促進苗木生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灌溉排水。桑樹栽植後,整平行間土地,開溝理渠,及時灌水一次(群眾叫定根水),使土壤與苗根緊密結合。這次灌水非常重要,尤其是乾旱地區,更是成活的關鍵。以後仍應酌情及時灌水。灌水後,植溝或植穴土壤下陷,要及時填土,以免露出桑根或積水影響成活。

(2)剪幹。桑苗栽植澆水後,應適時按要求高度定幹。北方寒冷多風地區,剪幹高度適當高些,待發芽前再行定幹,以免乾枯影響定幹高度。

(3)疏芽。春季發芽後,待桑芽長到13~16cm時,選留位置適當的健壯桑芽,多餘桑芽全部疏去,以集中養分供留芽生長,為培養第一支幹打下良好基礎。

(4)去壟。鄂西北冬季寒冷,乾旱、多風,冬季栽桑時為保護苗幹,常在桑行上或穴栽桑苗幹基部培土20~30cm。發芽前要將培土攤平,以免影響桑樹發芽生長。

(5)補植。栽桑時要在桑行中或另找一空地,栽植部分桑苗作為補植用的預備株。桑樹發芽開葉後,發現死株要及時補植,尤其是密植桑園,當年全部補齊更為重要。

5.一步成園栽植法

隨著人們對桑園快速豐產的要求,在生產實踐中創造了“一步成園”的栽植方法。目前已有接植法、插植法、埋植法、綠枝扦插苗夏栽法等幾種。

(1)接植法。此法是以嫁接體代替桑苗,按照株行距直接栽植成桑園的建園方法。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1972年用此法試建桑園,採用行距1m,株距33cm,一個穴內栽植兩個嫁接體的方法,成活率達80%,當年冬季畝條數達3200根,平均條長139cm,畝產秋葉524kg。具體方法是:栽桑土地的準備和整理與普通建園方法相同。栽植時每一植穴內栽嫁接體2~3個,原則上是保證每穴至少成活一株。栽後的管理和嫁接苗相同。發現缺株要及時補植。加強肥培管理,早秋蠶期不採葉。冬季溫暖的地方,冬栽實生苗春季就地嫁接效果更好。

(2)插植法。此法利用髮根力強的桑品種,採用扦插法直接建立桑園。山東、山西、河北等省群眾歷年來有枝條扦插直接栽植條桑行的習慣。新疆疏勒縣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白桑品種作插穗,穗長25~30cm,以60°的角度進行斜插,扦插後立即灌水,以後每隔10~15天溝灌一次,灌水時切忌漫過畦面,以免造成插穗腐爛。

(3)接插法。此法是利用髮根力強的品種作為插穗,在上面嫁接良桑芽後直接扦插成園。四川省南充、雅安等地區3月份在“插桑”、“雅周桑”的插穗上端用切皮芽接法嫁接桑芽後,直接按建園的要求插植成園,當年成苗率達80%以上,嫁接未成活的植株,在冬季再行補接。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三,桑樹樹型養成

桑樹栽植後,根據其生理特性,品種特點,環境條件和樹型養成要求,通過合理剪伐技術,人為控制桑樹的生長狀態,培養和維持一定的樹型,才能滿足蠶桑生產的需要。樹型養成對個體生長、群體結構,桑葉產量與質量,肥培管理措施都有密切關係。良好的樹型,能使枝葉在空間佈置合理,桑園通風透光,個體與群體生長良好。而不同的樹型對桑樹的影響和生產作用也不同,只有在合理採伐和肥培管理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樹型的豐產效果。因此,樹型養成在生產上具有重要意義。

剪伐技術包括伐條、剪梢、疏芽、摘心等一整套操作和措施,是養成樹型,促進桑樹生長,提高桑葉產量和質量的一項重要技術,它在桑樹栽培中具有重要作用。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一、樹型養成的目的

桑樹在自然生長狀態中,多成為高大的喬木桑,即自然形。自然生長的喬木桑特點是:葉形小、花果多、葉質差、產量低、樹型紊亂、管理不便,不適應蠶桑產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根據桑樹生長髮育特性和環境條件,採用合理剪伐技術,把桑樹養成一定的樹型,叫作剪伐形。這種樹型的培養方法,叫做養成法。樹型養成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剪定為中心養成樹型,就是從栽植後到樹型成形這一階段,把桑樹養成適合生產要求的樹型形式;第二階段是以收穫為中心維護樹型,因樹型成形後,隨桑樹生長而起變化,必須結合收穫技術,採取合理剪伐措施保證樹型完整,並加以發展,以期達到高產的目的。

1.樹型養成的目的

桑樹在自然狀態下,一般生長正常,隨樹齡增長,根系發達,樹幹增高,體內水分養分運輸距離加長,枝幹消耗能量增多,樹冠擴大層次增加,往往成為枝密條細,葉形小,樹型紊亂,透光差,從而影響桑葉產量和質量,不能適應蠶桑生產需要。為了滿足生產要求,必須通過剪伐技術,把桑樹養成一定樹型。

樹型養成是根據桑樹的耐伐性和生理機能,以及品種特性和環境條件,運用合理的剪伐技術,培養成適合當地生產需要的良好樹型形式,為養蠶生產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因而樹型養成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發揮其在生產中的作用。

(1)樹型整齊。自然生長的桑樹枝幹叢生,長短粗細不一,分佈不勻。剪伐可以按生產要求,把桑樹養成一定的形狀,達到樹冠整齊,枝葉分佈均勻,通風透光,充分利用空間便於肥培管理和桑葉收穫。

(2)減少花葚。桑樹生長髮育到一定階段,就會開花結果,花果隨樹齡增長而增多。因花葚消耗樹體養分多,桑葉產量減少。剪伐整形之後,能抑制生殖生長,促進營養生長,故能相應減少花葚,增加桑葉產量。

(3)提高葉片的產量和質量。自然生長的桑樹,枝密條細,葉小而薄,產量低。整形以後,樹幹部分和不良枝幹減少,養分相應集中,枝條生長旺盛,葉大而厚,另一方面,通過整形,樹冠整齊,枝幹稀密配置適當,透光良好,能提高光合作用,葉片組織充實,營養物質含量增多,秋季桑葉硬化遲,因而能提高桑葉產量與質量。

(4)促進生長,保養樹勢。由於樹型整齊、養分集中、營養生長旺盛,能較長時期維持樹勢。衰老的桑樹,經過剪伐整形,可以使老樹復壯,達到增產的目的。

(5)減少病蟲害。桑樹整形之後,可減少原有寄生在枝幹上的病蟲危害。同時,因樹型整齊,枝條稀密分佈適當,改善了樹冠的日照、通風狀況,不但病蟲害發生的機會少,一旦發生,防治也較方便。據調查,桑天牛、桑蛀蟲、赤鏽病等都以剪伐形桑樹受害較輕。

在生產實踐中,剪伐是同樹型養成相聯繫的,也就是樹型必須通過剪伐來養成,因此剪伐就應按照樹型養成的要求進行處理,不論在樹型養成或維持樹型的過程中,都不能盲目的亂剪伐。所以,合理剪伐是樹型養成的主要技術措施。

2.樹型養成的理論基礎

用剪伐方法把桑樹養成一定樹型,對桑樹生理是有影響的。但剪伐又能促使營養生長旺盛,抑制生殖生長,有利於桑葉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對養蠶有利。由於桑樹的潛伏芽多,發芽力強,一經剪伐,不但定芽能長出新梢,而且潛伏芽也能發出大量新梢。同時,桑樹具有再生機能、耐伐性和分枝性能強的特性,只要剪伐合理,就能促使大量新芽萌發,長出繁茂的新條,這就是樹型養成的主要基礎。為了明確樹型養成要求,掌握合理的剪伐技術,對剪伐過程中根、幹、支幹之間的關係和剪伐後產生的影響,就需要了解樹型養成的基礎知識。

(1)地上部與地下部的關係。桑樹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在生理上,地下部和地上部之間經常處於平衡狀態,二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根系發達,枝葉生長就繁茂,而地上部的生長,又影響根系生長髮育。實踐證明,剪伐過度,剪伐時期過遲或剪的方法不當,都會直接影響根的生長,破壞地上部和地下部之間的平衡關係,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因此,只有採取合理的剪伐技術,才能養好樹型,達到豐產的目的。

(2)主、支幹長短與樹型的關係。在桑樹養成過程中,主、支幹之間的配置,對整個樹型、樹勢和產葉量的關係很大。一般隨主幹增高,樹冠擴大,支幹層次增多,樹勢強,單株產葉量較高。隨主幹降低,支幹層次少,樹冠小,枝葉生長旺,單位面積產葉量高。因此,為了早日養成樹型,提早收穫,在樹型養成中主幹應以偏低為宜。但主幹的高低要根據桑園類型、品種特性、樹型種類的不同,各地應因地制宜確定。

單株桑樹的主幹要強壯,支幹層次應分明。一般主幹與支幹的長度比例,第一支幹應比主幹稍短,第二支幹應比第一支幹稍短,最後一層支幹更短,使樹冠緊湊,這樣主、支幹之間分叉角度適當,樹幹支持能力強,若支幹過短,分叉角度小,樹冠小。相反,主幹短,支幹過長,樹型高度雖相同,樹冠面積擴大,樹幹支持力減弱,易受風害。在養支幹時,應注意向四周擴展,分佈均勻,使樹冠擴展面積較大,能更好地利用空間,有利桑樹生長,如主幹過長,支幹層次多,消耗養分多,對提高產葉量不利,因而主幹與支幹配置必須適當,才有利於生產。

(3)剪伐對根的影響。一般剪伐後打破了桑樹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長平衡狀態。特別是在生長期中剪伐,對地下部影響更大,應採取相應的農業技術措施,減少剪伐對桑樹生理的影響,對生產有利。

據調查,一年生桑樹夏伐後,全年幹物的生產量與不伐條區比較,地上部幹物量只有不剪伐區的34%,根只有45%,樹體全重只有56%。夏伐對壯齡桑樹影響更大,採伐後的第二天,根的先端,根毛區附近發生褐色枯死,細根大部分腐爛脫落,留下的粗根約經10天左右,才見到新根再生。

剪伐後支幹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的含量較為集中,再生新梢在短期內生長特別旺盛。所以,有人認為剪伐的重要性和施肥有相類似的作用。

總之,剪伐是促進新梢生長的有效措施,同時,又阻害根的生長。因此,剪伐必須配合肥培管理措施,桑樹才能更好地生長髮育。

3.樹型養成應注意的問題

樹型養成應根據品種特性、各地的氣候條件和栽培要求,配合其他農業技術措施合理進行。並在樹型養成中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品種特性。不同桑品種,再生力和耐伐程度不同,如浙江的荷葉白,四川的小冠桑等,發條數較多,耐剪伐,可採用有拳式或無拳式樹型養成,可以年年剪伐;山東的大雞冠桑,浙江的火桑等,發條數較少,適於留枝留芽或輕度剪伐,養成較高大的樹型。耐剪伐的品種,可以重剪,不耐剪伐的品種重剪會導致樹勢衰敗,生長不良,只宜輕度剪伐。在實踐中,發條數多的品種,宜拳式養成,反之宜無拳式養成。

(2)氣候條件。各地氣候差異很大,在樹型養成和剪伐方面,應與當地的氣候環境相適應。寒冷地區,桑樹生長期短,夏伐後的枝條生長較短,為了克服這個弱點,應採取與此相適應的增高樹幹,無拳式樹型養成法,或春伐,或邊採、邊養樹的方法。如山東的留枝留芽法、陝西的留芽法、山西出扦法等多養成中幹、高幹和喬木桑;江浙一帶,常年氣候溫暖多雨,無霜期較長,桑樹在一年中生長期也長,大多數樹型低幹、中幹養成,每年春蠶後進行一次伐條,即邊採葉邊伐條,可以避免因伐條遲而影響樹型和以後的產葉量。四川的四邊栽桑,多養成中幹或高幹無拳式,為了克服長期剪伐對桑樹生長的不良影響,大部採用冬季重修,維護樹型的方法。廣東無霜期長,全年生長期長,主要為地桑形式,全年多次收穫。多風地區,樹冠不宜過於高大,養成樹型時,每一層支幹宜短,支幹開展角度宜小,以增強抗風能力。所以樹型養成,應根據各地氣候條件,以適應當地環境為宜。

(3)樹型的組成。各地樹型的結構是由主幹、支幹、收穫母支及收穫枝等部分組成。樹幹高度為主幹和各級支幹長度的總和。

主幹:從根頸到第一支幹基部之間的部分,為植株的主幹。

支幹:由主幹分出的枝為第一支幹,由第一支幹分出的枝為第二支幹,以此類推,最上一層支幹叫收穫母枝,由收穫母枝長出的枝條叫收穫枝,各級支幹和枝葉組成樹冠。

由於剪伐的方法不同,收穫母枝的狀態也不相同。剪伐時,收穫枝基部殘留少的,收穫母枝年年生長、膨大,形成桑拳,叫有拳式樹型。剪伐時收穫枝基部殘留多的,收穫母枝每年都變動,成為短的支幹,而不能形成桑拳的叫無拳式樹型。

主、支幹間的合理配置,在樹型養成上很重要。主幹長,各支幹逐漸減短,收穫母枝成拳形,這樣配置的樹冠較小;另一種是主幹短,支幹層次多,收穫母枝年年變動,樹冠擴展較大。以上二種樹型支幹高度要求在同一水平面上,呈杯狀形配置。此外,有以主幹為中心養成中心主幹長,四周支幹較短,支幹層次多而呈立體分佈,使整個樹冠成寶塔形,這種樹型空間利用率大,產葉量高。各類樹型均有各自的特點,一般低幹養成主支幹之間配置緊湊,樹冠和根部之間距離短,養分運輸快,養分消耗少,生長良好,單位面積產葉量高,是樹型養成較快的一種形式。

(4)幼樹養成期間,應控制採葉數量。幼樹養成期間,是為桑樹生長健壯,持續高產打基礎的,應以養樹為主。因桑葉是進行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收穫過早,採葉過多都將影響桑樹生長髮育。為了早成林,樹勢健旺,養好樹型,持續增產的長遠利益,幼樹養成期間,應不採葉或儘量少採葉為宜。

(5)加強管理。桑樹剪伐後,枝葉損失過多,有礙桑樹的生長,為了恢復樹勢,應進行合理施肥、灌水,使根部能及時得到肥水供應,加快桑樹生長,以發揮其豐產作用。為了保證樹型完整,在樹型養成過程中或養成之後,防病除蟲工作也應加強,以免病蟲危害,損傷局部枝幹,造成生長不良,或樹型不完整。樹型損壞後,雖然可以採取補救辦法,但由於發育先後不同,支幹大小不等,桑樹生長不齊,如被害嚴重時,對桑葉產量影響更大。

(6)剪伐。剪伐時期有春伐和夏伐兩種。春伐是在桑樹發芽前進行,夏伐是在春蠶階段進行。樹型養成期間的剪伐都以春伐為主。剪伐在技術上應做到時期適宜,位置適當,剪口平滑,不破皮層,以使傷口早日癒合。按所養樹型的要求進行定乾和培養支幹,剪伐要適當,剪的部位應在芽的上方1釐米左右,向芽的反面剪成馬蹄形斜面。支幹應選留位置適當,分佈均勻的壯枝。剪伐後多餘的芽應適時疏去,使養分集中,有利於樹型養成。即使在樹型養成之後,剪伐疏芽工作也不可忽視。

優質高產桑樹栽植包括桑園規劃、栽植形式和栽植方法等三個方面

二、樹型養成的方法

1.樹型種類和樹幹培養要求

根據桑樹分枝特點和耐伐性,桑苗定植後,通過剪伐、摘心、疏芽等技術處理,可把桑樹養成一定的樹型。依據主幹的高度,樹冠狀態,可把桑樹樹型分為地桑、低幹、中幹、高幹桑等種類,和有拳式樹型、無拳式樹型兩大類。現將各種樹型結構略述如下:

(1)樹型種類。

1)地桑。主幹在土中或稍露地面的叫地桑。

2)低幹樹型。樹型高度在70cm以下,1~2層支幹,枝條較少,樹冠較小。

3)中幹樹型。樹型高度為70~150cm,2~3層支幹,樹冠較大,枝條較多。

4)高幹樹型。樹型高度在150cm以上,4~5層支幹,枝條多,樹冠大。

(2)樹幹培育要求。各種樹型的養成,應加強培育主幹與支幹,合理組成樹冠,在樹型養成以後也應維護樹幹和樹冠良好。

1)培育主幹。各種樹型都要求有強大的主幹,主幹的強弱決定於栽植桑苗的粗壯程度和栽後的管理。栽植時應選栽壯苗。栽植後應及時定幹。即在發芽前,按照所養樹型的要求剪去苗幹,留下的部分為培育植株的主幹。如栽植的桑苗較小,當年不能留作主幹時,在發芽前離地6~10cm處剪伐,當新芽長達20cm左右時,選一健芽生長,加強肥培管理,使苗幹粗壯,在第二年春季發芽前,再按主幹預定高度剪去上部,進行定幹,可使主幹粗壯。

2)培育支幹。支幹總的要求層次分明,分叉角度適當,從第一支幹到最上一層支幹其長度應依次遞減。方法是:發芽後,在主幹上部選留位置適當的健壯新梢2~3個培育成粗壯枝條,第二年春季發芽前,將留養的2~3根枝條,按樹型要求的長度進行剪伐,即形成第一支幹。第一支幹再分枝,按上述辦法培育成第二支幹,其長度應比第一支幹短。如此類推就可向上育成各層支幹,每育一層支幹一般需要一年時間。

3)組成樹冠。支幹層次決定之後,最上一層支幹長出枝葉就構成樹冠。有拳式定形後每年夏伐從枝條基部剪去全部枝條,由潛伏芽萌發形成新的樹冠,其樹冠位置不提高,支幹層次不增多,樹型整齊,修剪採葉方便。無拳式樹型每年伐條時從枝條基部4~15cm處剪伐,由定芽萌發形成樹冠,樹冠位置年年升高,支幹層次隨之增多,如處理不當,易使樹型紊亂。

2.一般樹型養成法及其特點

(1)廣東地桑式養成法。在廣東、廣西等高溫、多雨和生長期長的地區,為了充分發揮桑樹生長勢強和耐剪伐的特性,以適應一年多次養蠶的需要,一般採用密植的地桑式,每畝栽植5000株左右。

在春季定植後,離地10cm剪去苗幹,發芽後留3~4芽生長。當年夏蠶期(第四次養蠶)即可採葉養蠶,在冬至前後10天,以枝條基部稍高出地面處剪伐,即冬刈。春季當新條長到60cm左右時開始採葉養蠶,第一次養蠶採摘枝條中下部片葉,並去弱留強,疏採芽葉,培養壯枝;第二次養蠶將全部葉片收穫進行摘心,促進腋芽萌發;第三年養蠶將新發側枝去弱留強,保留基部5~10cm剪收,再促腋芽萌發;其後每次養蠶均按上述方法收穫側枝,直到桑樹落葉休眠,進行冬刈。

冬刈法的優點是對桑樹生理影響小,便於冬耕,並可減少枝條蟲害,其缺點是全年產葉量低,且不適應春季增養多絲量蠶品種的需要,並有一部分泥葉不能利用。為了克服冬刈法的缺點,可採用春刈收穫法、夏根刈收穫法和全年留大樹尾收穫法。

春刈收穫法:冬季剪稍1/3左右(留大樹尾),第二年第一次養蠶將全部新發側枝採光後即形根刈。

夏根刈收穫法:上一年留大樹尾的基礎上,第一次養蠶開始採2~3次新發側枝,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進行根刈,但應加強肥水培管理。

全年留大樹尾收穫:冬季離地60~80cm處剪梢,春第一次養蠶時,每根枝條上留粗壯新梢2~3根,其餘全部採去,並在所留新梢基部採用少量的成熟葉;第二次養蠶採葉留新梢;第三次養蠶採葉後摘心;第四次養蠶採摘新發側枝葉片後,對粗壯側枝剪留10~15cm,再促腋芽萌發,以後去弱留強,留壯枝採葉,並根據側枝生長情況進行採葉摘心和摘枝,到冬季進行冬刈。

(2)無干桑養成法。一般每畝栽桑1500~2500株,樹幹高度10cm左右。

無干桑養成的優點是樹形養成速度快,產量高。但桑苗的需要量比較大,易產生泥葉,夏葉少。對土肥的要求高,對環境條件反應靈敏。

養成過程是在桑苗定植後,距地面10cm左右剪去苗幹,發芽後留2或2個芽生長,秋季可分次採用少量桑葉養蠶,當年冬季養成2或3根粗壯枝條。第二年夏伐是在較頂端的一根枝條基部的3cm高處剪伐,其餘枝條在上述枝條頂端相平處剪伐。以後每年在此處夏伐,疏芽後每株留4~6根枝條。

(3)低幹桑養成法。低幹桑樹幹低,養成時間短,生長勢旺,花果少,單位面積栽植株數較多,產葉量較高,葉片硬化遲。長江中下游流域大部分桑園採用這一養成形式。

第一年:桑苗栽植後,離地15~20cm剪去苗幹。當新芽長至15~20cm時疏芽,每株選留上部生長健壯、著生位置勻稱的新芽2~3個,其餘疏除,當年養成2~3根枝條。如個別植株只發1個芽生長,則可在新梢長到20cm左右時,用剪梢分枝的方法,基部留10cm左右剪去梢端,促使腋芽萌發,同時增施肥水,當年也可養成2~3根枝條。早秋不採葉,中秋採著葉條長1/2葉片,晚秋蠶剪梢收穫或梢部留7~8葉。

第二年:春季桑樹發芽前,離地35~50cm春伐,養成第1支幹。發芽後,每根支幹上端留2~3個新梢生長,其餘疏去,每株養成4~6根枝條。生長良好的桑園,中秋可用條長1/2葉片,晚秋剪梢收穫或梢部留7~8葉。

第三年:春蠶期儘量提早採葉,離地50~70cm夏伐,養成第2支幹。要先伐條後採葉。用桑剪齊基部將桑芽剪去,不能捋采,保證支幹上的芽萌發。每支幹選留2~3芽生長,每株養成8~12條。

以後每年在基部剪伐養成拳式或提高5~6cm養成無拳式。

常規低幹養成法,在第二年春伐後(5月下旬,即春蠶5齡後期),再進行一次夏伐而達到快速養成低幹桑的目的。

(4)中幹桑養成法。第一年:桑苗栽植後,春季發芽前離地35cm處剪定,養成主幹。當新芽長到10~15cm時,選留上部生長健壯、著生位置勻稱的新芽2~3個生長,其餘疏除,當年養成2~3根枝條。若栽植苗細小,肥培管理差,可離地10cm處剪定,選留1個健壯芽生長,來年發芽前再如上述方法養成主幹,培養2~3根枝條。

第四年:春季用葉後離地100~120cm夏伐,養成第3支幹。發芽後,每支幹留2~3芽生長,每株養成14~20條。要先伐條後採葉。要用桑剪齊基部將桑芽剪去,不能捋采,保證支幹上的芽萌發。每支幹選留2~3芽生長,每株養成8~12條。

以後每年在基部剪伐養成拳式或提高5~6cm養成無拳式。

(5)桑樹快速養成法。桑樹樹形快速養成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栽植桑苗質量好,苗幹粗壯;土壤肥沃,立地條件好;培桑技術高,管理精細。具體方法以每畝栽1000株、養成2層支幹為例。桑苗栽植後,離地20~25cm剪定,養成主幹。一種快速養成法,即第一年通過剪幹形成主幹,摘心形成一級支幹,疏芽形成二級支幹,第二年開拳夏伐而養成樹形。

另一種方法是發芽後,每株留2~3芽生長。第二年春季發芽前離地45cm春伐,養成一級支幹;發芽後每支幹留2~3個壯芽生長,形成新梢;春季5齡後期將選留的新梢離地60cm留葉夏伐,養成二級支幹,發芽後每支幹留2個芽生長;第三年起在枝條基部夏伐收穫,養成桑拳。這樣一年剪伐2次,可提早1年養成。採用快速養成法,除了加強肥水管理外,還須注意初期以養樹為主,夏、秋葉採摘不能過度,至晚秋每根枝條上必須至少留4~5片葉。

(6)各類樹型的特點。

1)低乾的特點。①養成時間短,收穫早,但樹勢較易衰敗,樹齡較短。②營養生長旺盛,葉片大,花葚少,春葉成熟慢,秋葉硬化遲。③單株發條數少,樹冠不大,宜密植,故單位面積產葉量高。④樹幹低,根系分佈淺,較易發生萎縮病,適宜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栽培,不適宜乾旱、寒冷地區栽培。⑤樹型低,枝葉叢生,日照通氣不良,中耕除草不便,但採葉、剪梢、整枝、病蟲害防治則較容易。⑥易遭受霜凍及旱澇等自然災害,對某些病蟲害如粉蝨、薊馬、桑介殼蟲、膏藥病等有易發生的傾向,應注意防治。

2)高幹的特點。①高幹桑樹根系發達,分佈深廣,能吸收土壤深處的水分和養料,抗旱性強,樹勢強壯樹齡長。②葉片成熟快,水分含量少,葉質充實,適於春蠶,特別是春小蠶用桑。但花葚多,葉小而薄,秋葉易硬化。③樹型高大,耕作方便,但採葉、伐條及病蟲防治等操作不便。④養成時間長,達到高產的時間也長,收益較遲。⑤主、支幹高,根的數量多,組織充實,萎縮病的發生較少,凍害和霜害也少,不易被水淹埋,但易受風害。

3)中乾的特點。中幹桑介於低干與高幹之間,能克服低、高幹桑某些不足之處,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種繭育用桑園一般採用這種形式。

4)有拳式與無拳式樹型的特點。①有拳式樹型的特點:a.樹型整齊,操作管理方便,技術容易掌握。b.樹冠開展面積小,發條數較少,單株產葉量較低。c.作業方便,可以節省勞力。d.剪伐後由潛伏芽萌發,發芽較遲,後期生長快。e.注意護理,確保樹型完整,如有缺拳損幹現象,恢復較困難。f.有利於機械化操作。②無拳式樹型的特點:a.樹型年年提高,支幹增多,發條數相應增多,樹冠面積大,單株產葉量較高。b.無拳式養成,剪伐後對桑樹的生理影響少。c.剪伐後定芽萌發,故發芽早,前期生長快。d.因剪伐部位不固定,須有熟練的技術,如剪伐不當,易造成樹型紊亂。e.支幹多,枯樁也較多,整枝修剪費工。f.由於樹冠年年升高,若干年後要進行降幹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