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被疫情“嚇”跌?委員們表示:只說對了一半

全球股市被疫情“嚇”跌?委員們表示:只說對了一半

過去一週,每逢北京時間的深夜,朋友圈裡的晚安信息往往是,美國股市又暴跌了。這使得剛剛從本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績、復工復產漸入正軌而找到些許欣慰的我們,似乎必須馬上思考新的問題——美國股市拖累全球股市“跌跌不休”,對全球經濟發展、中國疫後經濟復甦而言意味著什麼。


最大的“黑天鵝”,只是導火索


“全球股市大跌首先是疫情引發的,但全面看應該是‘黑天鵝’和‘灰犀牛’共同作用的結果。”疫情暴發以來,全國政協委員、中投公司原副董事長屠光紹給人民政協報記者留下的印象是,無論什麼時候以哪個經濟話題向他請教,他都能夠把已經思考成熟的觀點告訴你。

這一次也不例外。屠光紹抽絲剝繭地談了他對全球股市大跌的思考。“美國股市下跌,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原因。”屠光紹直接點題。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是最大的“黑天鵝”。當中國政府、醫療工作者、患者和普通百姓協力抗疫時,很多國家對疫情的全球蔓延缺少預判。從防疫實踐看,控制疫情蔓延最有效的方式是減少人員流動,最好是就地隔離,這也會使經濟活動受到需求端和供給端兩頭擠壓,在金融市場上出現流動性問題。“為了避免資金鍊斷裂,人們第一反應是收縮戰線,一些人撤回股市中的投資,轉而投向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指數下跌成為必然。尤其是疫情對經濟金融影響如此之大而又對疫情蔓延預期無法判斷的情況下,金融市場的反應特別是股市大跌就是必然的了。”屠光紹這樣說。

禍不單行。前幾天,全球又遇上了油價下跌“黑天鵝”,給投資者對美國經濟負面預期又加了一把力。面對油價大跌,作為全球最大產油國的美國,是否會照單全收?在屠光紹看來,這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負面的。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對疫情應對問題。北京時間3月3日,美聯儲宣佈降息50個基點。以前,降息幅度多為25個基點。截至發稿時,市場預料美聯儲仍有可能在3月和4月議息會議後再次降息。“出手的目的是為了穩定市場,但出手太猛,反而加劇了大家的擔心。此外,白宮對疫情的研判反差太大。先是說沒啥問題,但實際上病毒感染人數增加很快;隨後總統11日的講話中提出切斷歐洲與美國的人員往來等措施,讓人感覺美國疫情很嚴重。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評估認為,新冠肺炎已具有‘大流行病’特徵,這都加劇了市場的恐慌心理。”屠光紹這樣說。

在屠光紹看來,這次股市大跌還有第三個深層次原因,也可以看作是“灰犀牛”。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暴發後,美國率先走上覆蘇之路。10年後,人們有一個判斷,美國經濟增長從2018年已經進入週期尾部,近兩年股市上漲主要是靠貨幣支撐,調整在所難免。“此外,從前兩年開始,逆全球化、單邊主義、貿易摩擦不斷。可以說,當前美國股市進入技術性熊市,有‘黑天鵝’,也有‘灰犀牛’。”屠光紹一針見血。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無法置身事外。“但也要看到,中國股市的下跌幅度並不大,原因很多:首先,中國抗疫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其次,在抗疫同時,中國有步驟地復產復工,經濟沒有出現長時間停擺;第三,中國金融市場目前正處於有序對外開放階段,境外資金在中國資本市場中佔比並不大,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可控。”屠光紹這樣分析。

展望未來,屠光紹認為,可以關注兩個方面。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金融會產生重大沖擊。截至目前,全球疫情遠未到拐點,今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調或已成定局,但這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還有待觀察。第二,各國對疫情控制採取了不同的政策力度,就會產生不同的防控效果,而防控效果與經濟恢復程度又密切相關,因此各國在恢復經濟的節奏上會出現分化,而這種分化也意味著機遇。只要我們在抗疫同時注重優化營商環境,加大開放力度,未來我們在吸引外資方面,會有更多的機遇。同時,各國經濟相互聯繫,具有共同的利益,中國的抗疫成效和經濟恢復及發展也是對全球經濟穩定的支持。

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

“除了超低利率環境外,公司回購股票也是導致美國股價上升的重要原因。在宏觀政策、經濟實績和資產價格相互脫節的大背景下,美國股市出現20%的調整純屬正常。疫情蔓延和俄羅斯與沙特在油價上沒談攏使得石油價格大跌,這兩個‘突發’因素也就正好扮演了股市巨幅震盪下行的導火索,或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角色。直接受打擊的是美國的頁岩油氣公司,因為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的基礎,就是這些高成本油氣公司的產量大增。從中長期市場走勢看,把美國油氣公司逐出世界市場,受益最大的出口國是誰,其實是很清楚的。”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這樣表示,對於美國股市近期出現的劇烈震盪,他並不感到震驚。

中長期來看,美國、日本、歐洲國家的經濟可謂困難重重。“比如歐洲很多國家和日本已將名義利率設置為負值,美國也在向它們靠攏。正是憑藉超低利率和各國央行不同版本的量寬政策,一些國家才勉強把GDP增速託舉到百分之一點幾。然而我們要知道,負利率是非常態的,但貨幣政策正常化卻一直停留在口頭上,因為很多國家的決策者承擔不起經濟衰退的政治後果。而對於美國政府和貨幣政策制定者做出如此劇烈的反應,我想到的詞彙是‘飲鴆止渴’,進而我擔心,國際金融危機暴發以來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將延續下去,並把世界經濟拖入負利率時代。”在張宇燕看來,貨幣政策很難對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產生實質性影響,反而還會固化長期存在的所謂“三低三高”問題,即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收入差距、高資產價格。“2019年,全球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增速只有2.9%。如果沒有疫情衝擊,我們預計今年的狀況很可能和去年持平。而由於目前無法對疫情未來走勢做出準確判斷,全球今年的增長也充滿了不確定性,近期全球股市劇烈震盪也說明了市場預期的高度矛盾性。我認為,最好的情景是疫情在未來兩個月內得到有效控制,這樣全球增長大體可以維持在2%以上水平。”張宇燕這樣說。


保持定力,中國要做好自己的事


雖然中國抗疫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疫情對中國的影響還在持續。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表示,國內疫情防控情況正趨於明朗,但輸入性疫情對我們而言仍是挑戰。同時,疫情全球暴發也使國際貿易承壓。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要重點聚焦穩外資、穩外貿工作。

根據當前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前進行佈局,儘量降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楊成長表示,梳理發現,未來主要工作可以分為3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擴大內需,促消費、穩基礎設施投資:挖掘消費潛力,特別是文化、旅遊、休閒領域的消費潛力,同時優化消費環境;加強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從強調硬件基礎向轉向關注軟件基礎轉變。同時還要關注,我們在一些領域存在投資不足的情況,比如公共衛生、公共安全領域,我們的投資還存在一些短板。

二是持續全面降低企業成本,包括制度成本、人力資源成本、融資成本等。這項工作我國從2016年開始推動,今年需要在總結國外降成本政策的同時,繼續加大降成本的力度,持續關注中小微企業經營的持續性。

第三方面是重點修復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問題。隨著疫情在全球的持續,我們更要做好做細工作,一方面防止疫情死灰復燃,另一方面要把國家貿易投資做細做實。

全國政協委員、國泰君安國際董事會主席閻峰對人民政協報記者表示,由於我國疫情發生較早,動員及時,控制得力,目前看疫情已進入相對可控的疫情週期尾段,比美國歐洲快兩拍。其次,中國的國民動員能力、執行效率強於歐美。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將最先告別疫情,經濟活動將率先恢復。同時,新基建計劃包括軟件、系統、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的啟動將帶來可觀增長,在加快改革、加大開放背景下,為資本市場帶來巨大想象力。

“在此背景下,我們應當抓住機會,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穩定市場建立信心,並加強政策引導,切實改善公司治理提升上市企業競爭力,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成為全球資金追逐的焦點;另一方面,大力做好引入境外投資者和資金的工作力度,在中美角力大背景下縮小中國與美國在資本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方面的差距,最終建成全球投資者投資的快車道,避風的安全港。”閻峰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