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準備,產業地產開始擠泡沫了

做好準備,產業地產開始擠泡沫了

​來源 | 選址960

撰文 | 江珊

1728字,閱讀約需4分鐘


緊張的一年開始了,招商打頭陣。

M在環京地區從事產業招商,主要鎖定北京外遷企業,「我主要看生產組裝、中試研發為主的選址,總部型的太難談了」,M預計,儘管存量已爆棚,但今年環京仍會有不少園區冒出來,對企業的爭奪將刺刀見紅,「同質化太嚴重了」。

雖然公司沒有挑明,但W感覺,如果不能順利完成一季度招商任務,他就得捲鋪蓋走人。即便在疫情之下,W的任務也並不輕鬆,得搞定不少於20個有效的選址信息,「公司現在缺項目缺經費,勉強維持也不容易,走一步看一步吧」,W說,「有選址企業一定介紹給我」。

除了一線人冷暖,有頭有臉的產業地產大公司也曝出資金鍊危機。

一個是知名校企科技園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回售違約,涉及本息近17億元;一個是知名商務園區運營商因即將到期的3億美元債券而陷入償付窘境。

表面看,這兩家企業幾乎都是因為大股東或背書主體「掉鏈子」而被牽連。但仔細看,它們自身經營本就不樂觀:前者2019年前3季度的總資產約50億,營收1.55億,虧損5千萬,賬上現金只有1億元左右;後者可供支配的現金不足10億元,考慮到一季度能產生的經營性現金流有限,如果不能順利融資,其現金無力覆蓋到期債務,接下來恐怕難免要「變賣家產」。

種種跡象表明,產業地產開始擠泡沫了。

中國的產業園區有多少家?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全國單體園區不少於2萬家。而據筆者觀察,國內成建制專業做園區的公司至少有100家,有園區概念的上市公司超過50家,跨界做園區的公司更是不計其數…這裡面的某些泡沫將在這次疫情的催化下被戳破。

第一類,供需失衡的特定城市群擠泡沫。

產業園區通常圍繞中心城市輻射選址,一旦中心城市的產業活力、企業質量、扶持政策不足以支撐,園區供應過剩的壓力立刻就顯現出來,這裡面既有總量不平衡、也存在結構不匹配。

從一些業內人士反饋來看,環京區域可能是壓力較大的城市群之一,具體表現為存量較大的總部、辦公類園區去化緩慢,廠房產品雖然較受歡迎但又受限於高精尖的產業導向被困住手腳。相對而言,中部、東部園區的競爭雖然也很激烈,但在政策務實、產業活躍和財力充沛的支撐下相對樂觀。

值得關注的是,突如其來的新冠抗疫也照出了城市間治理能力和營商環境的差異,有的城市圈粉不少,預計也會對秩序正常後的企業選址決策產生影響。

第二類,體格虛胖的產業地產被擠泡沫。

在產業地產的「黃金10年」,園區新生代力量風起雲湧,紛紛喊出「百城」口號攻城略地,這波創新浪潮確實發展出數家全國型開發商,一舉顛覆了傳統園區的打法。

作為園區開發主力的國企平臺公司很少這麼幹,一來是本地就夠做了,二來異地建園的投資風險頗大。

據一位業內人士測算,即便是一箇中等體量的園區,從開建到基本成熟,也需要10年左右時間。試問,有多少企業能承受幾十個園區同時開啟「10年項目」?左支右絀之下,一些曾急速增肥的產業地產為了健康必將瘦身。

第三類,缺乏「核心科技」的產業地產被擠泡沫。

據筆者觀察,除了房產出身的產業地產,近年間3類新型機構異軍突起:

  • 挾資金以令企業的投資機構
  • 提供產業服務的園區委託運營機構
  • 以科研院校為支撐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

這3類機構,分別通過投資、服務、人才形成了對企業選址的前期把控,企且體量更輕、黏性更強。而它們能迅速發展的背景是招商引資的競爭烈度在上升, 產業園區的專業化程度在提高。

如果產業地產還停留在「概念炒作」和「賣房思維」,缺乏對產業的興趣和敬畏,大概率會在這輪競爭中吃虧。

「地方上早就厭惡了只會講故事的產業地產」,一位業內人士直言。

第四類,不能「賺錢養家」的產業地產被擠泡沫。

在有些企業裡面,「產業地產」不過是用來勾地的「故事」,用來賣「狗肉」的「羊頭」,儘管地位重要卻並不擁有獨立的財務價值。

在母體流動性充沛的情況下,仰人鼻息並不是問題,可一旦遇到資金問題,卻會先被拉出去祭天。在這輪房企調整中,一些還來不及賺錢或者不被要求賺錢的產業地產,以及長租公寓、聯合辦公等創新業務就成了刀下之鬼,這給產業地產從業者上了一課:產業園不是做慈善,別滿足於為它人做嫁衣,必須形成自己的造血能力和融資路徑。

2020年一季度將完,線上推介、空中對接、花式復工,產業地產保持著招商引資的戰鬥狀態,求生欲滿格。泡沫不怕多,擠擠更健康。告別賺快錢時代,迴歸冷靜、練好內功、服務產業,打造更為優質的園區,才是產業地產的生存之道。

做好準備,產業地產開始擠泡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