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即38型坦克殲擊車,簡稱Jg.Pz. 38(t),是二戰時期德軍最有名的裝甲戰鬥車輛之一,在二戰後期有傑出表現。“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產了2584輛。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總體評價

38型坦克殲擊車在二戰後期的傑出表現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極大的裝甲防護傾角。許多西歐的戰史專家都持有這樣的觀點——只有“追獵者”才是德軍應付數量龐大的美製M4謝爾曼型坦克和蘇制T34型坦克的唯一方法。當然,我們在評價“追獵者”的戰鬥力的時候,除了車前身大傾角的防護裝甲和長身管的火炮之外,還應考慮許多別的因素。

近30年來,隨著越來越多原西歐國家的保密文件的解密,終於能夠讓世人對“追獵者”有了全面的瞭解和正確的評價。而在“追獵者”還未下線之前,一場關於它的歸屬的爭論就已經上演。事實上“追獵者”這款輕型裝甲戰鬥車輛從設計上來講應該算是一種經典的突擊炮(一種在坦克底盤上架置火炮的裝甲戰鬥車輛,比起坦克更易於大量生產,又稱自行火炮)。也正是因為如此,主管德軍輔助車輛的將領便宣佈將這種型號的自行火炮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並將它定名為新型突擊炮。然而,二戰名將、德軍坦克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大將出於私心決意將“追獵者”作為坦克殲擊車來使用,在他的命令中將“追獵者”定名為38型輕型驅逐戰車。到了最後自然還是將勳顯著的古德里安將軍獲勝,軍方在開始時便將“

追獵者”定名為38型驅逐戰車,主炮為75mm Pak39(L/48)型。到了1944年的9月11日,軍方又重新將“追獵者”定名為38型坦克殲擊車,而主炮、編號則照舊。 說起“追獵者”這個稱呼的來源,各種報道的說法更是五花八門。最新德國的軍方資料顯示,“追獵者”這個綽號原先按計劃是要授予設計中的E-10坦克(德國設計師們的又一個超前的“奇思異想”,擁有400馬力的超強發動機能使坦克殲擊車獲得高達70公里/小時的時速),而不是準備授予低速,低馬力的38型坦克殲擊車。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任何的正式官方紀錄能將“追獵者”與38型坦克殲擊車聯繫在一起。“追獵者”第一次提及是在德軍軍需六局與BMM公司的武器設計會議上,而很顯然在當時捷克人並沒有意識到“追獵者”是德軍官方準備授予競爭對手車輛的稱呼,而不是給他們自己的產品的名稱,便擅自在車輛下發部隊的時候使用了這一名稱。1944年7月31日,駐紮華沙附近的第743坦克殲擊營在向上級部門的報告中首次提及他們已經裝備了28輛“追獵者”,並且還有14輛“追獵者”將在8月3日裝備到它的第3連。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該部隊8月3日戰鬥力報告中有重新將它改為38型驅逐戰車。而在古德里安將軍1944年12月4日給希特勒關於車輛命名的說明文件之中,他也將錯就錯地將“追獵者”的命名來源說成是來自於士兵們給38型坦克殲擊車起的綽號。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發展歷史

初始設計

起初其實並沒有人打算利用38型坦克車的底盤來設計並生產一種突擊炮,1943年11月26日柏林遭受了大約1424噸高爆炸藥的空襲並造成阿爾卡特公司的3號突擊炮生產嚴重的停滯。由於突擊炮在前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部隊急需新的生產能力來填補這個空缺,結果,OKH(德國最高武裝部)進行了在BMM公司生產突擊炮可能性的調查。當年12月6日,在他們向希特勒作的報告中認為BMM工廠沒有裝備24噸級突擊炮的改進能力和空間,而希特勒則認為要全面挖掘BMM工廠的生產潛力來裝配一種“輕型坦克殲擊車”。在最初的設想中這款13噸級車輛將擁有高達55-60km/h的速度並以此來彌補其更加薄弱的裝甲(前裝甲由原來38t坦克的80mm變成了60mm),但同時也必須在前裝甲擁有很大的傾角。而對側裝甲和後裝甲的要求則是隻要能提供擋住盟軍炮彈破片侵襲的防禦能力即可。到1943年的12月17日,在原始型的38t坦克和一種新的用38t底盤的支援車輛的基礎上,工廠的設計人員很快就繪出了這款13噸級突擊炮的圖紙。就連希特勒在看過之後也特地強調指出這是對BMM工廠最充分合理的使用。

而工廠的工作人員也沒有讓他們失望,整個設計工作也以驚人的速度在進行,1944年的2月24日第一輛木製同比例模型便完成了,兩天之後便送交給了武器裝備局。從這輛木製模型中便能看出“追獵者”(為方便之後文章概用此名)低矮的輪廓。同時德軍統帥部還要求為它安裝與四號坦克相同的75mm Pak39型坦克炮並且在1944年3月底之前完成3輛“追獵者”(38型坦克殲擊車)的生產並交付部隊進行測試。

38式驅逐戰車項目進展快的甚至有些匆忙,從提出概念到量產不到4個月。因為所有的行走部分基於早已服役的38(t)坦克,所以沒有必要再進行小批量生產以做進一步測試,戰局吃緊也是一個原因。

44年1月28日,希特勒強調陸軍在44年最緊要的任務是儘快大規模生產38式輕型突擊炮。其實就在設計圖遞交希特勒審閱的第二天,1月18日,兵器局已經決定生產1000輛38式輕型反坦克殲擊車(注意此處的稱謂混亂,並非是疏忽大意,而是當年納粹德國的管理就是如此混亂)。兵器局已經做出一個雄心勃勃的生產規劃,預計在45年3月時月產量要到1000輛。

這個生產規劃過於樂觀,捷克的這兩家工廠各自的月產量從沒超過300輛,實踐證明對BMM廠生產能力的估計比較準確,但此時的BMM廠最高產量為每月151輛,Skoda則除了幾輛原型車外就沒為德軍制造過一輛全履帶裝甲車輛。一共有4家廠商得到了38式輕型反坦克殲擊車的相關生產合同,位於Pilsen的Skoda, BMM, 佈雷斯勞的Linke Hoffman和科馬託的Poldihutte。 [

BMM的定單很快增加到2000輛,底盤流水號為Fgst.Nr.Serie 321001到323000。維修型和Starr型底盤也在此序號內。Skoda的流水號則是323001到325000。計劃中BMM完成頭2000輛後將從3235001繼續生產2000輛。

BMM廠44年3月生產的最初3輛38式輕型反坦克殲擊車於4月送交兵器局。隨後在希特勒50歲生日前(44年4月20日)造出了頭20輛以供展示,展示結束後立刻把這20輛拉回工廠,因為這20輛尚未組裝完畢,部分裝甲部件仍未安裝。BMM廠在5月和6月都達到了計劃的產量數,50和100輛。在7月由於炮座沒能及時運遞造成產量降低。BMM廠雖然宣稱這些坦克已經組裝完畢,也通過了兵器局的審查,其實並非如此,這些坦克仍未裝配防漏墊圈,空氣過濾器,化油器,火花塞,2個車內油箱連線上的閥門和配線(governor and layout of the)等裝置。

兵器局無奈之下降低了對BMM廠在8月到12月間的產量要求,讓工廠有時間組裝出可操作的38式輕型反坦克殲擊車。Skoda廠按計劃在6月完成了頭10輛的生產,由於缺乏有經驗的技術工人,Skoda廠的產量此後一直上不去,月產量最高不過153輛,這與計劃相去甚遠。

44年10月,盟軍兩次空襲Skoda廠區,投擲了大約417噸,Skoda以此作為未能完成10月生產配額的理由,逃過兵器局的責難。隨後在11月,BMM和Skoda的總產量躍升為403輛,12月3次總計約375噸的高爆燃燒彈轟炸使總產量略有下降。生產在45年1月達到頂峰時也不過生產了434輛,這與計劃中的800輛產量相去甚遠。Skoda廠根本不可能達到兵器局要求的月產500輛。1月以後的定單數有所下降,只追加了2100輛38式驅逐戰車(此時已正式更名為38式驅逐戰車)。鑑於實際生產能力和需求的脫鉤,兵器局為此計劃在45年6月開始生產38式驅逐戰車D型,使用柴油引擎的簡化型以求增加產量。從2月起,產量持續下降,這和布拉格被轟炸不無關係,而3月和4月生產更是雪上加霜,不僅電力供應和零配件短缺,BMM廠也首次遭到大規模空襲,3月25日一共378噸高爆燃燒彈投到了BMM廠區。

為了應付日益嚴重的空襲,總裝工作不得不遷移到別的廠區進行,如1945年4月17日發自milowitz的報告:因為需要在milowitz重新安置加工鋼鑄件的機器和運送85個捷克工人,雖然有48輛38式驅逐戰車從BMM在布拉格的廠區運抵milowitz,但其中只有9輛38式驅逐戰車和2輛38式維修車完成了總裝和通過驗收。預期他們能在4月18日開始運轉,通過12到14小時輪班制,在24號以前剩下的39輛38式驅逐戰車應該能完成總裝。BMM在布拉格廠區的生產已經大為降低,預計24號前只能完成10輛。除此以外,位於schlan廠區的組裝線應該能完成15輛的組裝工作,這樣布拉格一帶的總產量可以達到62輛。而Skoda在Pilsen的工廠在14號之前只發出24輛,而預計它能在24號前完成50到60輛的總裝。最大的問題是Pak39主炮的總裝滯後(位於德國的廠區被轟炸)。

1945年4月29號的報告顯示,自4月15號以後,已有103輛38式驅逐戰車投送部隊,預計月底還再有20輛下線。5月的生產計劃未能確定,因為只有15門Pak39可用,而且其中部分還缺乏觀瞄設備和方向機(Traversing gear)。為此打算拆卸milowitz學校的8輛Starr型上的觀瞄設備和方向機。為了應付Pak39的短缺,BMM開始計劃在38式驅逐戰車底盤上安裝7.5釐米Stuk40。Stuk40由Skoda組裝,因此不存在短缺的問題。計劃5月中完成生產線改造,在5月底完成90輛搭載Stuk40的38式驅逐戰車。

Skoda廠也遭到重創,500噸在1945年4月24日投到了廠區,因此5月初只生產了很少的38式驅逐戰車,但生產記錄未能保存下來,具體數目不詳。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使用

總體上來說,“追獵者”就裝甲戰鬥車輛而言算得上是一個相當小的目標,它的高度僅為1.845m(連機槍防護裝置在內一共2.1m),寬2.526m(連邊圍裙2.63m),同樣它也是一個相對較短的裝甲車輛,底盤長僅為4.766m(連炮管長共6.27m),而它的火炮離地面的高度也僅為1.402m。“追獵者”在車型的設計上應該說也是相當成功的,所有的裝甲表面都有著極佳的傾角,車前身的上表面覆蓋著傾角為60 度的60mm鋼板而相應的前下表面的傾角為40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裝甲的防護能力。而德國人精良的軋製鋼板焊接技術則是為“追獵者”的裝甲防護錦上添花。而20mm厚側後裝甲的上下車身的傾角相應為40度和15度。車身上方和尾部的艙門厚度均為8mm的軋製鋼板。

“追獵者”的75mm Pak39型主炮被設計師創造性地安裝在了車體正面的右側,向右轉動的角度為11度,而向左側只有可憐的5度,而一般情況下如果按照常規的居中佈置的情況下主炮向左右轉動角度應均為15度。這種奇特的火炮佈局也導致了該車右側的行走系統要比左側多承擔850公斤的負載,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車體的平衡性。

“追獵者”的第二個主要武器是安裝在車頂上的7.92mm的機槍,車體內的乘員可以通過潛望鏡和車體右側手把上的扳機來進行瞄準和開火,所存在的一個明顯缺點便是機槍的彈匣並不是鏈式供應,在打完子彈後必須由乘員親自打開艙口蓋進行更換。

由於車寬相當的狹窄,駕駛員,炮手和裝填手的位置排成一列的被安置在車體的左側,他們唯一逃生之路只有在位於裝填手後方的艙門。而在計劃中75mm Pak39型火炮是準備安放在車體的中央,相應的裝填手和所有大炮的控制和安全開關在最初的設計中都被安置在右側,但也同樣是由於追獵者車體太過狹窄的緣故,在最後定型時75mm Pak39型火炮被安裝在了追獵者車體中儘可能右的地方。因此,裝填手不得不從車內的另一側費力地為火炮填充彈藥,操控開關。而車長的座位則是在火炮製退器後方一定距離上的一個相對封閉的位置上,這也使得他無法直接與車內其它乘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追獵者的動力系統應該說也相當不錯,6缸,7754立方厘米汽油發動機為其提供了超過150馬力的動力。共有5個速度不同的前進檔和一個倒退檔可供駕駛員選擇。而追獵者車內的懸掛系統則基本上沿用了38型系列坦克的基本設計配置,只是在一些細節方面略有不同。更令德方設計師們感到安慰的是,當戰鬥全重僅為16噸的追獵者配上與地面接配長度3.02m,寬35cm的履帶的時候,他給地面造成的壓力僅為0.76kg/cm2,這一數字無論是在德軍或是盟軍的裝甲車輛中都算得上是相當低的,也使得追獵者可以毫無顧忌的行駛在歐洲大地上而不用像虎式坦克那樣整天盤算著橋樑和道路的承重能力。而滿載的320升汽油油箱足以使追獵者在一般的公路上走上180公里或是越野奔馳130公里。當然追獵者自身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的,由於主炮位置偏右引起的車體失衡和僅為40km/h的最大時速都離德方理想中的設計目標相去甚遠,而正是這些看似工程人員在設計上的“漏洞”(我更願意稱它為權宜之計)成就了“追獵者”設計時間4個月這一坦克車輛研發史上的速度傳奇,而快速投產和大批量的生產也正是當時德軍對付東西兩線如潮水般的盟軍坦克部隊的唯一可能有效的方法,追獵者則正恰恰滿足了這兩點,再聯想到西方戰史學家把它比喻為希特勒的“救命稻草”的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改進

由於以創紀錄的研發週期倉促投產,毫無疑問在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追獵者”一定會遇到諸多問題,在從批量生產開始的之後每個月裡,生產部門一直對其進行著設計改良,幾乎每個月出廠的“追獵者”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接著我們來看看這款“早產”的坦克殲擊車到底陸續在車表面和車體內做了哪些改進。

首先在1944年4月:

a)通過減小車體正面上部火炮防盾的尺寸來減小整個火炮的重量。

b)去除了原型車後部的尖角狀手把以裝甲鋼板取而代之。

c)為了節省維修的時間,不再在車體外部的制動輪上進行鑽孔。

d)為避免阻礙主炮潛望鏡瞄準鏡的視野,削短了置頂機槍的防盾。

1944年5月至7月,經過部隊一個月的訓練使用之後,軍方於5月25日追獵者的生產單位發去了修改意見以期解決或是減輕使用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

1. 對車體的裝甲作一定程度的改動以便讓車體獲得更好的平衡。

2. 研發一種新型的駕駛裝置。

3. 改進車輛的操縱性能,並使用很厚重的金屬彈簧片來一定程度上抵消由於車重分佈不均勻造成的對車輛平衡性的影響。

BMM公司自然不敢懈怠,除了滿足軍方的改進要求之外,設計師們還針對車內乘員在車輛中彈起火時缺乏及時逃生艙口的問題(只有通過打開車後方的大艙口方可)分別在車輛後方、左下方和右下方設置三個小的逃生艙口。而為了便於在維修火炮、發動機和駕駛裝置的時候能夠更加容易地讓起重機移動相關部件,BMM還在車體頂部和內部焊接了一些相關的設備。

1944年8月

公司給新生產的追獵者使用了更輕的火炮防盾,僅這一項就成功降低了200公斤的車體重量。其次公司還給其改用了直徑更大一些的負重輪。而為了削減生產中機械設備工作的時間,從8月份開始所有生產的追獵者都開始使用同一系列的傳動齒輪,只是形態大小略有不同,這一改動也結束了追獵者傳動裝置型號凌亂的局面。而為了幫助駕駛員能迅速撤離車輛工程師們又在相應的位置焊接了兩個輔助手把。

1944年9月

這個月所出廠的追獵者比起上個月改動很少,唯一的變化就是為了減少由於懸掛系統過重的負擔而造成破損的金屬彈簧片的數量,對車輛前後部的相關設備進行了加固。

1944年10月

由於在之前的戰事中連續出現敵方彈片或是跳彈擊毀駕駛員潛望鏡而導致車輛無法繼續開動的事件,工程師們因此撤除了原有的駕駛員觀察設備並將其安裝在車體前部上方新開的兩條細縫的後方,還加裝了兩條金屬葉片以便消除風雨和陽光對駕駛員的影響。

為了消除發動機逆火和排氣管過熱的隱患,圓柱形的老式排氣管被新式的裝備所代替。而改用更大口徑的噴嘴也加快了油箱供油的速度,原先並不可靠的電動供油泵也換成了更加成熟的產品。

1944年11月

接到軍方的命令將追獵者部分觀察設備作了位置上的改動,成功地為75mm Pak39型主炮增加了5個彈藥基數,並且安裝了新型持續力更長的水泵機,還為炮管鍍上了導熱金屬以使其在寒冷的冬天仍能繼續使用。

1945年

由於軍方反映主炮可轉動的角度有限,為了能準確的擊中目標不得不經常轉動整個車輛,而這對傳動裝置的磨損是相當嚴重的,為此在12月到1月初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古德里安集中力量進行攻關,併成功地從1月中旬開始在新投產的追獵者上全面使用新型耐磨損的傳動裝置。而在之後的日子裡,由於戰事日益緊張德軍已無力冒著降低產量的風險對追獵者作大規模的改進,唯一能做的也就是修修補補的工作,但簡化生產型的追獵者(又稱38D型坦克殲擊車)的研製卻一直沒有停止過。到了3月19日,由於燃油短缺,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古德里安將軍下令要立即在追獵者上使用柴油引擎的發動機。但由於武器局在2月份的調查表明,使用汽油引擎發動的追獵者和柴油引擎的追獵者只有一部分的車體部件可以共用,改裝勢必會大大影響追獵者的產量,在當時局面下這樣的命令當然也是不可能有下文的。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變形車輛

除了戰鬥型追獵者之外,指揮型追獵者也是追獵者家族中相當常見的一款。它除了一般的正常戰鬥能力之外,還帶有用於戰地通訊的無線電設備,一般作為營部及連部的指揮車輛使用(裝備有德軍標準配置的Fu8型無線電臺)。而功率為30瓦的發報機的傳輸天線則被放置在了車頂部一塊白色瓷質絕緣體上,並塗有金屬防護層。Fu8(30瓦特的發報機及中波長的接收器)的工作頻率範圍在0.83~3MHz,車輛靜止狀態下通話和電報的工作距離分別在50公里和120公里,而當車輛處在行進中時這兩個數字相應地減少到了15公里和50公里。其它一些相關的無線電設備則被分別安裝在了車頂左側和車底。

為了支援阿登反攻作戰的需要,德軍還在1944年12月改裝了20輛噴火坦克,用14mm的41型噴火器替代原先的75mm火炮,持續噴火時間長達87.5秒,但具體次數可以根據每次噴火時間而定,有效射程在50至60米之間,其它的車體部分與“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基本上一模一樣。

另一款投入這次冬季突出部之戰的比較特殊的車輛是採用了追獵者的底盤,加高了車體安裝150mm炮和火炮防盾的追獵者自行步兵炮,主要裝備裝甲步兵師的自行火炮連,一共前後生產和改裝30輛,悉數投入這次戰役。

而為了修理和拖回損壞的“追獵者”和其它新型坦克殲擊車而研製的“追獵者”裝甲搶救車也是“追獵者”系列車輛生產中的另一重頭戲,前後一共生產了100輛,改裝了64輛。根據1944年8月德軍軍方提出的每生產14輛追獵者就生產1輛搶修車的要求,從9月開始了生產。期間德軍還直接利用“追獵者”來改裝,頂部敞開的搶救車除了用於支援一線作戰部隊之外,還被用作實驗改裝其它車型底盤,此外在它的戰鬥室裡還裝有起重機,紋盤等設備,與原形追獵者有極大的差異。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編制戰鬥

早在1944年4月,德軍便計劃在前線某個步兵師裝備一個擁有14輛追獵者反坦克連作為試用部隊。然而,由於在諸多細節問題上沒能處理好,導致第一批四月便完成生產的20輛追獵者直到5月28至30日才運抵位於Breslau的軍械倉庫,比預期的日子晚了4-5個星期。其中的十四輛坦克立即被分頭送至了各地的裝甲車輛測試基地(2輛送到Hillersleben,2輛送到Bergen,1輛送到Wunsdorf,5輛到Kunnersdorf,3輛到Berka,1輛到Putlos)來分頭進行開火測試,機動測試,冷氣運作以及編寫訓練和手工維修的手冊,而其餘的6輛再加上1輛在6月20-25日出廠的追獵者一起被送往位於Eresatzheer 的裝甲兵訓練營地供正在進行整編的部隊進行訓練。

在開始生產的三個月之後,追獵者的第一支整編制戰鬥部隊——第731坦克殲擊營於1944年7月4日至13日總算完成訓編,在此期間共接收了45輛追獵者,由於前線吃緊,這支部隊被馬上派到了東線的北方集團軍群的戰線上去抵抗蘇聯潮水般的坦克群。而第743坦克殲擊營也在7月19日至28日之間接受到45輛追獵者之後也被立刻用火車運送到東線的中央集團軍群。由此不難看出當時整個戰線上德軍統帥部可以調用的部隊確實是捉襟見肘。這兩支部隊的三個連中,每個連都擁有14輛追獵者,這與第1149突擊炮連是一致的。另有三輛被分到了營指揮部。每個連連部有1輛,每個營指揮部有兩輛38型坦克殲擊車上裝有Fu 8無線電裝置,以便於調動和指揮帳下的作戰部隊。另外,第731坦克殲擊營還配備了4輛追獵者修理車來維修被損壞的殲擊車。

除了上述兩個最先成立的坦克殲擊營之外,此後還有三個坦克殲擊營以追獵者作為其制式裝備,並完成了全部訓編任務開赴戰場,他們是:第741營(1944年9月),第561營(1945年2月)和第744營(1945年3月)。為了充分利用好每支部隊,德軍在坦克殲擊營的調度上也是相當靈活的,第741營在成立之後就被拆開使用,其中一個連被派到東部戰線,其餘兩個連在1944年9月22日調至西線的安亨地區,並在挫敗美軍的市場花園行動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德軍制造追獵者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編制到獨立的坦克殲擊營,而是為了能夠大量的提供給每個步兵師,使每個師都擁有自己犀利的反坦克武器,而追獵者靈活機動的特點還能彌補各型反坦克炮機動性欠佳的弱點。坦克殲擊車的配備使得步兵師不但可以有效抵抗敵軍裝甲部隊的突破,更能大大提高步兵的攻擊能力。對於當時坦克生產能力處下風的德國而言這點確實難能可貴。因此大多數生產的追獵者以坦克殲擊連為單位被編入步兵師,,裝甲擲彈兵師和國民擲彈兵師裡。從1944年8月到1945年1月,每個坦克殲擊連都裝備了14輛追獵者,而從1945年2月開始,為了使更多的部隊擁有機動的反坦克力量,每個連裝備的追獵者數量下降到了10輛。

在希特勒的最後一次豪賭——阿登攻勢的開始的時候,德軍在西線共部署了18個裝備追獵者的坦克殲擊連和以及一個集團軍直屬的第741獨立坦克殲擊營,總數為295輛追獵者。到了1944年12月30日,西線主力B集團軍群所屬的16個追獵者坦克殲擊連所擁有的190輛追獵者中有131輛可以投入戰鬥,而在阿登之戰中負責側翼掩護的G集團軍群所屬的2個追獵者坦克殲擊連以及集團軍直屬的第741坦克殲擊營所有的67輛追獵者中有38輛還可以可投入戰鬥,很難讓人相信這都是在西線盟軍壓倒性的裝甲優勢面前德軍裝甲部隊的情況,但事實的確如此。

由於為了彌補三號突擊炮及其他裝甲車輛在生產上的停滯造成前線部隊供應補給供應不足,德軍還給以下單位直接發配了追獵者型坦克殲擊車:

第16黨衛擲彈坦克師(代替四號坦克殲擊車)

統帥堂裝甲師和統帥堂裝甲擲彈師(代替70倍75mm口徑四號坦克坦克殲擊車)

第236突擊炮旅(代替三號突擊炮)

為了籠絡德國盟友並作為支付獲得的各種金屬原材料的費用,德國還將部分裝甲戰鬥車輛(其中就包括很大一批追獵者)賣給或送給了盟軍。按計劃在44年7月和8月分別向羅馬尼亞交付了15輛追獵者。然而,由於當時追獵者的產量實在有限,製造出來的數量還不夠德國人自己用的,可憐的羅馬尼亞人最終連一輛追獵者都沒收到。也可能是由於對盟友的信任程度不同,希特勒對匈牙利人卻是出奇的慷慨大方,早在44年的9月雙方便計劃運送追獵者到匈牙利,此後雖然在時間上有點延遲,但是最終還是有75輛通過鐵路交到了匈牙利人的手裡(25輛於1944年12月7日起運12月9日到達,25輛1944年12月10日起運12月12日到達,還有25輛1945年1月12日起運第二天到達),這些殲擊車都被編制到了匈牙利獨立突擊炮營,並作為南方集團軍群的直屬部隊一直在東線作戰。

在1945年1月24日德軍指揮部門做出了一個新的嘗試,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單位——第104坦克殲擊旅,這支新成立的部隊包括:

旅指揮部

第1坦克殲擊營

第2坦克殲擊營

第3坦克殲擊營

第4坦克殲擊營

第5坦克殲擊營

第6坦克殲擊營

第111裝甲教導突擊炮大隊

第115自行裝甲車輛營

慕欣堡自行裝甲車輛營

每個坦克殲擊營由兩個坦克殲擊連組成,每個連擁有14輛38型坦克殲擊車,並且每個自行裝甲車輛連都裝備了16輛半履帶裝甲車輛(1輛Sd.Kfz.251/3,5輛Sd.Kfz.250/1,5輛Sd.Kfz.250/3和5輛Sd.Kfz.251/21)。

而第1坦克殲擊營與其它營不同,它擁有3個而不是2個坦克殲擊連,兩個連裝備了四號突擊車,一個連裝備了追獵者和營屬自行裝甲車輛連。德軍為了建立這支部隊可謂大費周章,專門從一些步兵師(第21,129,203,542,547和551)的坦克殲擊連以及相關裝甲兵學校中抽調大量人員和裝備,此外還包括剛建成的第510坦克殲擊營第2,第3連。

才剛建立不久,第104坦克殲擊旅便獲得了大顯身手的機會,部隊被派到東線的維斯瓦集團軍群。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次作為反坦克部隊第104坦克殲擊旅並不是作為步兵的支援部隊,也不扮演戰線上消防隊的角色,而是奉命利用它的自行裝甲車輛部隊來尋找蘇軍裝甲部隊,接著再使用它的坦克殲擊部隊將其消滅。也許有人會說作為一支多種兵合成的部隊,第104坦克殲擊旅扮演的坦克殺手的角色可能會遭到嚴重破壞,但現在這樣的編制又可以改變以往坦克殲擊車在戰場上作用的單一和被動的局面——單個的反坦克部隊常常為了填補東部戰線上的漏洞而不得不搜索便幾乎半個前線。

到了1945年3月中旬,在東部前線上51個坦克殲擊連共擁有的529輛38型追獵者中有359輛可以投入戰鬥,而在西線的26個坦克殲擊連共236輛追獵者中有137輛可以使用,除此之外在意大利的4個裝備追獵者的坦克殲擊連的56輛此型號的坦克殲擊車中還有49輛可以使用。而在1945年4月10日,戰鬥結束前德軍最後一次的綜合戰力報告中,東線的661輛追獵者中489輛可以開動,西線101輛中有79輛、意大利的76輛中64輛可以使用,當然這還不包括一些正在後方補充、新建的部隊以及正在別的方向上執勤的坦克殲擊連,可以說當時情況下德軍的這份聯合報告並不十分完全準確,但這已經能夠充分反映出追獵者令人驚訝的高使用率,更向世人證明了其機械性能的優異和適應戰場能力之強。

儘管追獵者有著這樣那樣的優點,但評價一款裝甲車輛最終還是要看它在戰場上的表現究竟如何?令人遺憾的是,美國和英國戰鬥部隊並沒有從命名上系統地區分突擊炮,驅逐坦克和坦克殲擊車,而僅僅簡單的把它們統稱為自行火炮,因此,從美國和英國戰後相關報告中已經無法找到當他們的坦克遇到追獵者後所發生的一切。但這個問題卻可以在少數倖存的德軍原始報告中找到答案。當然這些是目前為止僅存的第一手觀察資料,是當時駕駛追獵者的乘員在戰後作的簡短記錄,這些極具價值的信息包含了德軍部隊在前線使用追獵者的過程中在戰術上取得的勝利以及遇到各種問題。

第一支裝備追獵者的部隊——731坦克殲擊營在1944年10月給德軍統帥部提及的相關戰鬥經驗報告如下:

“追獵者通過了實戰的考驗,他的乘員們都為它而感到自豪,步兵也對它充滿了信心。特別受表揚的還有MG34型機槍的可靠性能。追獵者強有力的75毫米主炮,低低的車身以及擁有者極大的傾角的裝甲使它不但能夠勝任與敵軍坦克進行搏鬥的角色,還可以為攻擊或是防禦中的步兵提供支援。”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後,我部在東線第一場大規模的防禦戰中變取得了確認摧毀57輛蘇軍坦克,擊退了防線上滲透過來的敵軍一個坦克旅,其中有一個連在短短一天之內便乾淨利落得幹掉了近20輛蘇聯坦克,還在800米距離上成功擊毀了兩輛Js 2。在此期間,我營沒有一輛‘追獵者’被敵軍炮火擊穿。而為了能趕到集團軍司令部指定的作戰位置,在連續激戰之後又在一天之內在沒有一輛‘追獵者’發生機械故障的情況下推進了160公里。”

除了對戰鬥和機械性能的充分肯定之外,該部的報告中還特地強調車輛偽裝的重要性:“在前往集合地點的行軍途中,我們將所有的裝甲車輛都偽裝成類似於灌木叢的顏色,以便能充分利用周圍的地形作掩護。也正是這“神奇”般的外衣使得我們的戰車能在不引起敵方注意的前提下內迅速移動並取得有利的位置進行觀察、開火。”

在這個報告中最讓人關注的還是有關追獵者的戰鬥經驗和教訓,德軍有關部門之後也正是以這個營得出的實戰結論來作為編練別的部隊時的教條:

“在與敵軍坦克交火中,車身低矮的特點使得‘38型坦克殲擊車’能夠在火炮有效距離範內用直射火力伏擊敵人坦克,在結束第一次開火之後還可趁敵還在慌亂之中迅速轉移作戰位置並再次開火。”

“令人放心的車前裝甲完全可以抵抗蘇軍7.62cm口徑的坦克炮的攻擊,絕對不會被其擊穿。到目前為止,所有我營的戰損都是由於車體側面或是後面被擊穿而引起的,因此,用牢固前部裝甲暴露來承受敵人的坦克炮前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敵軍坦克或是有大量步兵伴隨的自行火炮進行反攻,‘追獵者’至少要以一個排的兵力為單位隱蔽抵近戰線,但是要避免正好進入敵炮兵火力準備覆蓋的突擊方向上,村莊、交通要口以及其他一些敵軍常常選擇的目標也要時刻警惕。而一旦等敵軍形成突破以後,就因該從側翼給滲透過來的敵軍以迎頭痛擊,這才是擊退敵軍最快捷的方法,並且還常常能給敵軍造成慘重的損失。”

當然,在使用追獵者的過程中,德軍部隊也發現了它許多天生的缺點,這也許只能通過戰術上的優勢和乘員之間默契的配合來彌補:

“應該說追獵者在設計上並不用來在靠近沼澤的地帶執行任務的,因為它一離開路況較好的通道或是地形就會像陷入泥潭的老虎一樣無法自拔。而如果一直在公路上行動則可以稱得上是愚蠢,由於其75毫米口徑的Pak39型坦克炮的旋轉角度極為有限,就無法對敵坦克的側翼進行攻擊,更危險的是,由於追獵者的側面裝甲相當薄弱,在這樣情況下就很容易被敵軍反坦克炮擊穿。”

“由於追獵者的行進速度相當慢,因此不能將其編入摩托化或是偵察部隊。即使出於無奈將其扮演這類角色,也只會因馬達超速運轉而導致機械故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其實不僅在野戰上,在華沙鎮壓波蘭起義者的戰中,731營得追獵者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可能要歸功於其操縱的靈活性和擁有的遙控MG34型置頂機槍。雖然其裝彈機需要打開艙蓋才能重新在機槍補充彈藥,但此時聰明的追獵者乘員們會用無線電通知另一輛伴隨的友軍車輛提供火力掩護。

作為追獵者的樣板部隊,第731坦克殲擊營44年7月底開始投入東線並一直在那戰鬥到戰爭結束。儘管初上戰場時帶去了滿編45輛嶄新的追獵者,但血腥得戰鬥也使得731營付出了慘痛得代價,僅僅一個月之後便被除籍了12輛,還有3輛要送回後方大修,到了10月1日,又戰損了8輛,而在全部剩下的25兩之中也只有18輛可以勉強開動,但在11月,統帥部給第731營送來了10輛新造好的追獵者,12月底又補充進了20輛,之後就沒有補充。所以時至12月1日,儘管激戰不斷,但731營所擁有的追獵者數量不降反升,總共26輛之中有11輛可以使用,再加上44年底的大補血,次年2月1日731營的追獵者數量驟升至41輛,可用27輛,在3月1日731營的最後一次佔地報告中,該營全部的力量——28輛追獵者坦克殲擊車中可以出勤的數字為13輛,或許從戰鬥力的角度而言稱其為連可能更為恰當,但這樣的裝備情況在當時的德軍部隊中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性能

火力

“追獵者”之所以能夠如此受到希特勒的器重,以至於被其比喻為整個44年德軍軍工部門的首要生產任務,除了因為它結構簡單,便於大量生產之外,擁有足夠強大的火力也是能夠博得元首垂青的重要因素。在二戰的年代裡,坦克裝甲車輛主炮的有效火力除了指所發射的炮彈對敵方裝甲車輛的穿透毀壞能力之外,還包括火炮的射界,快速捕捉目標的能力和命中率。

一般情況下,火炮對裝甲的穿透能力用炮彈傾徹與垂直成30度角的鋼板的深度來衡量,通常以毫米為計算單位。而追獵者所使用的75mm Pak39火炮在試驗中發射的各類炮彈在有效射程範圍內不同距離上對裝甲的穿透能力如下表所示:

Pzgr.39 Pzgr.40 Gr.38HL

炮彈重量 6.8kg 4.1kg 5.0kg

初速 750米/秒 930米/秒 450米/秒

範圍

100米 106mm 143mm 100mm

500米 96mm 120mm 100mm

1000米 85mm 97mm 100mm

1500米 74mm 77mm 100mm

2000米 -----64mm ----100mm

在所有的總共41發備彈中,以Pzgr39型被帽穿甲彈的數量最多,一般在35%到50%之間,主要用來對付敵方坦克。而殺傷軟目標的任務則交給了Sprgr39型曳光榴彈。如果幸運的話還能遇到一些穿甲能力極強的Pzgr40型碳化鎢芯穿甲彈,用來對付東線裝甲極為厚實的蘇聯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而由於當時鎢在德國是屬於非常稀有的金屬,所以即便是能得到配給的數量也不過是寥寥數發而已,被追獵者的坦克手們當作對付蘇聯鋼鐵猛獸的壓箱法寶,輕易不會使用。而Pzgr40的另一個顯著缺點就是命中率要比Pzgr39低很多,這主要是由於炮彈重量較輕的緣故。(但可能跟火炮長度也有關聯,畢竟虎式坦克的記錄中,pgzr40的精準明顯是最高的)追獵者所擁有的第四種標準配置的彈藥是Gr38HL型空心裝藥高爆彈。儘管比起Pzgr39,Gr38HL無論是在穿甲能力,命中精度還是破壞力上都要稍遜一籌,但空心裝藥既可反裝甲,也可以打擊軟目標的優點也使得Gr38HL頗受德軍裝甲兵的喜愛。

在1000米範圍內75mm Pak39型火炮的首發命中率是相當高的。在下面的圖表中所給出的命中率估計值是指擊中2米高,2.5米寬的裝甲車輛的前身的概率,用百分比表示。在取定距離的情況下,第一個正常的數值表示為訓練時的射擊精度,而括號內的那個值則表示在實戰中冷靜沉著的坦克兵所能取得的成績:

炮彈種類 Pzgr.39 Pzgr.40 Gr.38HL

範圍 % % %

100米 100(100) 100(100) 100(100)

500米 100(99) 100(98) 100(100)

1000米 99(71) 95(58) 82(45)

1500米 77(33) 66(24) 42(15)

2000米 48(15) 21(6) 20(6)

2500米 30(8)

3000米 17(4)

而事實上這些命中率的數據並不能完全準確的反映真實作戰情況下75mm Pak39型火炮的精度,由於對敵我車輛距離估算上的錯誤以及許多其他因素,真實的首發命中率要比這些數據所顯示的低許多。當然,大多隻要炮手能夠瞄準目標中心稍上方並果斷開火,一般能取得與括號內數據相仿的實戰命中率。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機動性

“追獵者”擁有與盟軍坦克相仿的甚至更好的爬涉障礙物或是穿越不同地形的能力,它相關的表現特徵可以通過下列數據獲得:

最大車速 40km/h

公路行駛車速 20-30km/h

越野車速 15km/h

最大公路行駛距離 180km

最大越野行駛距離 130km

越壕寬 1.3m

涉水深度 0.9m

過垂直高 0.65m

最大爬坡度 25度

路面單位壓力 0.76kg/cm2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數據

Jagdpanzer 38(t) Hetzer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鬥全重 15750kg

車長 6.38m

車寬 2.63m

車高 2.17m

引擎 Praga EPA AC/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2/1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78/97 km

乘員 4人

火力裝備 75mm PaK39 L/48 ; 1x7.92mm MG34/MG42

彈藥 75mm:41發 ; 7.92mm:1200發

裝甲 8-60mm

爬坡度 25?37?度

通過垂直牆高 0.65m

越壕寬 1.31m

涉水深 0.89m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評價

平心而論追獵者沒有獵虎戰車的顯赫威名,性能也不如獵豹全面突出,設計上的非議也不在少數,但正所謂瑕不掩瑜,追獵者不但生產簡單,而且可靠性高,2戰中敵我雙方都對其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戰鬥性能在戰後也得到了眾多歐洲國家的認可,捷克斯洛伐克就將其更名為SF-1繼續生產了249輛,而瑞典的追獵者則服役到了六十年代,並且以其為藍本設計了其第一代S系列坦克,而永遠的中立國瑞士也對追獵者情有獨鍾,在1947年前後共以G13的編號購買了158輛(火炮改為75毫米STUK40型),作為其反坦克力量的核心,直到70年代才退伍。

可以說,追獵者在百年戰車史上有著其獨特的地位和功績,雖然西方將其喻為希特勒最後的希望可能言過其實,但卻道出了只有性能與產量的結合才是裝甲車輛生產的真諦,而追獵者正恰恰是二戰德國唯一符合這個信條的戰鬥車輛,只可惜德國人醒悟的太晚,追獵者也來得太遲了。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追獵者German Jagdpanzer 38t 7.5cm PaK 39 Sd.Kfz. 1382 Hetzer

鬼匠技研資料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