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炎帝陵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廟宇一一五穀店

【16/3】1、穿越太行山去炎帝陵

穿越太行山去山西省高平市炎帝陵。

炎帝陵位於山西晉城高平市東北17公里處的莊裡村,俗稱“皇墳”。陵後的五穀廟原來建築規模龐大,現僅存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幾間,為元代所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平炎帝陵內有目前發現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該碑刻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為“生員申道統立”。

【16/3】2、全中國共有四處炎帝陵

炎帝的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

炎帝的活動範圍很廣,北邊的黃河流域,南邊的長江流域,都有其蹤跡。這樣廣泛的活動足跡,也決定了炎帝陵的南北紛爭。炎帝陵有四處(黃河流域的有三處):

第一處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差門鄉(神農鄉)(簡稱寶雞炎帝陵);

第二處位於山西省高平市神農鎮故關村(簡稱高平炎帝陵);

第三處是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的朱襄陵(簡稱朱襄陵)。

第四處的在長江流域有一處,即湖南省炎陵縣(簡稱炎陵炎帝陵)。

【16/3】3、進入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

高平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

高平市,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澤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邊緣,東與陵川縣接壤,西與沁水縣為鄰,南與澤州縣毗連,北與長治市上黨區、長子縣相接,是晉城市的北大門,因其四面群山環繞、中部相對平坦而得名。

【16/3】4、沿炎帝大道前行

炎帝大道(錦華街-友誼街)道路改造工程,南起錦華街北至友誼街,全長2637.897m,紅線寬度為59.5m,雙向六車道,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路;

炎帝大道(G208)道路改擴建工程,起於高平高速路收費口與南內環交叉口處,終點止於規劃南大外環路南側,全長5855.877m,紅線寬度為60m,紅線外兩側各20m綠化帶,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路;

新建站前北路工程,西起炎帝大道東至太焦高鐵預留涵洞,全長632.261m,紅線寬30m,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幹路;新建站前路工程,北起站前北路南至站前南路,全長600m,紅線寬32m,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幹路;

新建站前南路工程,西起炎帝大道東至站前路,全長506.87m,紅線寬28m,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幹路。

【16/3】5、太焦高鐵與炎帝大道同行

太焦高鐵線路站點設置的13個站點中,有11個位于山西境內。太焦高鐵預計2020年年底通車,屆時,太原到焦作將由現在的10小時縮短至兩小時,早上喝頭腦,兩小時後就能吃到捲餅、燴麵啦,更有美景等你欣賞!值得一提的是,太焦高鐵通車,將填補山西省長治、晉城未通動車的空白。

太原至焦作城際鐵路,其中山西省境內長328.178千米,河南省境內長33.917千米。起點為太原南站,終點為鄭焦城際鐵路焦作站,設計時速為250公里,涉及太原市小店區、清徐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榆社縣,長治市武鄉縣、沁縣、襄垣縣、潞城市、郊區、城區、長治縣,晉城市高平市、澤州縣。

【16/3】6、太焦高鐵下的高平廣播電視臺

高平廣播電視臺大樓在太焦高鐵下,只是小房了。太焦高鐵沿炎帝大道穿城而過,巨大的高鐵使周邊一切建築物遜色。

【16/3】7、沿炎帝大道途經神農鎮

位於山西晉城高平市北部,鎮治距市區10公里,原為團池鄉,2000年改現名。神農鎮自古就是澤、潞兩府的分界地,因神農故里命名。

神農鎮東有虎頭山和韓王山,西有郎公山,北有羊頭山,三面環山,東倉河、西倉河從北向南流經全境。境內地勢複雜,溝壑縱橫,平地較少,大部屬丘陵和半山區。

【16/3】8、沿炎帝大道途經神農鎮到炎帝陵景區

位於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南,建築面積1萬多平米,大小殿宇291間。炎帝陵古建築群均為全木結構,採用晉東南傳統祭祀建築手法和宋式建築風格,以彰顯炎帝陵久遠的歷史風貌。中軸線上由低到高次第建有牌坊、山門、功德殿、始祖殿和炎帝大殿,東西兩側配有百草殿、五穀殿、溯源堂、根源堂、醫藥堂、農耕堂和遊客接待中心。

【16/3】9、炎帝點燃了高平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高平是人類最早活動區域之一,早在一萬四千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活,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時期,中華始祖炎帝神農氏就在這裡種五穀、嘗百草、教民耕,完成了從漁獵到農耕、從遊牧到定居這一人類歷史上 的重大轉折,奠定了“以農立國”的基礎,開創了原始的農耕文明,點燃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高平是人類最早活動區域之一,早在一萬四千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活,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時期,中華始祖炎帝神農氏就在這裡種五穀、嘗百草、教民耕,完成了從漁獵到農耕、從遊牧到定居這一人類歷史上 的重大轉折,奠定了“以農立國”的基礎,開創了原始的農耕文明,點燃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16/3】10、炎帝誤食“百足蟲”長眠於此

炎帝陵,俗稱“皇墳”,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神農炎帝之陵寢所在地。在7000年前的遠古時期,神農炎帝在以羊頭山為中心的上黨地區種五穀、嘗百草、制耒耜、立曆法,開創了農耕文明。晚年,炎帝在高平嘗百草時誤食一種有毒的“百足蟲”,逝世後長眠於此。

【16/3】11、炎帝陵沖天石牌坊

四柱三枋式沖天石牌坊,昭示著始祖炎帝為人類的發展做出的豐功偉績。

【16/3】12、步入炎帝陵石牌坊朝聖大道

朝聖大道全長500米,寬12米,整條大道全部為高平當地黃砂岩鋪墁,象徵5000年古老的中華文明。入口處採用四柱三坊式沖天石牌坊,宋式風格,高12米,寬24米,古意盎然,氣勢雄偉。牌坊摺柱花板正面摹刻“炎帝陵”三個金字,背面攜四個行楷大字“福佑中華”。

【16/3】13、登上炎帝陵天梯

天梯上承炎帝廣場,下接朝聖大道,長95米,寬12米,共12個梯段108個臺階,中間鑲嵌12塊雕龍丹陛石。數字“12”蘊含一年有12個月,一天有12時辰之意,“108”為12個月、24節氣、72候之和,代表炎帝“制歷分時”之功德。天梯每個梯段9個踏步,每個平臺進深5米,丹陛石兩側臺階寬均為5米,寓意炎帝九五至尊的崇高地位。左右欄板雕刻有五穀圖和百草圖。天梯兩側是坡地綠化景觀,選取“火”“穀穗”“耒耜”“陶罐”等元素構成炎帝文化的縮影。

【16/3】14、進入炎帝廣場山門

到達炎帝陵山門就開始收票了,六十歲以上免費進入。山門也就是門崗。

山門,又稱“三門殿”、“四季殿”。殿身面闊5間,進深2間,歇山頂,建築面積347.06平方米。兩側牆壁繪有炎帝四大臣子“四季神”的畫像。句芒為春神,主管萬物生長;祝融為火神,《晉書》記載“帝高陽之子重黎(祝融本名)為夏官”;禺號為海神,主管水和萬物生長、豐收;后土為土神,掌管大地山川和萬物休養,被尊為“大地之母”。

【16/3】15、走近炎帝陵中軸線上功德殿

炎帝陵中軸線上第三大殿。面闊7間,進深3間,歇山頂,建築面積623.4平方米。殿內東西兩側壁畫向世人展示了神農炎帝發現五穀、教民耕種、墾渠鑿井、制麻為布、首倡交易、五絃禮樂、作陶為器、發明醫藥、築牆為城、炎黃結盟等十大功績,再現了遠古時代的生活場景。

【16/3】16、進入炎帝陵中軸線上始祖殿

位於炎帝陵中軸線上,規格等級僅次於炎帝大殿。面闊7間,進深3間,東、西、南三面出廊,單簷廡殿頂,建築面積758.2平方米,為祭祀神農炎帝之場所。殿內壁畫展示了華夏始祖生平事蹟和炎黃結盟的偉大功績。

【16/3】17、靜觀炎帝陵中軸線三大殿中的主殿

炎帝大殿是炎帝陵中軸線三大殿中的主殿,座落於月臺之上。面闊9間,進深5間,通高24米,前出廊,重簷廡殿頂,建築面積1687.56平方米,為古建築中的最高形制,規格等級僅次於故宮太和殿。殿內36根擎天“金柱”,二人方能合抱,高三丈有餘,雄偉壯觀。中間供奉神農炎帝木雕貼金神像,坐九龍椅,高5.65米,鹿、鷹侍奉左右(相傳炎帝幼時在鷹、鹿呵護下長大成人)。神像有一獨特之處,即膚色黝黑,因炎帝嘗百草時中毒所致,為紀念這位為國為民獻身的始祖,即以此面容入殿敬奉。東西兩壁壁畫,為鴻篇鉅製的《朝謁炎帝圖》,歷代帝王、皇子皇孫、明相名醫、儒流賢士、孝子賢孫、天地神祇、三山五嶽等與炎帝神像形成一個整體,體現天、地、人的東方哲學思維及信仰意識的文化內涵。

【16/3】18、炎帝陵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廟宇一一五穀店

舊稱“神農上廟”、“炎帝陵廟”、“五穀廟”。始建於元初,明、清兩代均有重修,2004年,高平市政府落架大修,五穀殿得以保護。現正殿為明代遺構,殿頂琉璃脊剎正面刻有“炎帝神農殿”,背刻“大明嘉靖六年”題記。殿內供奉炎帝、夫人及太子神像。石神臺為宋金遺物,刻有龍、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圖案,雕刻精美。大梁上以彩繪鑲金的金龍標誌著神農炎帝的頂級規格。

【16/3】18、炎帝陵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廟宇一一五穀店


【16/3】18、炎帝陵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廟宇一一五穀店


【16/3】18、炎帝陵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廟宇一一五穀店


【16/3】18、炎帝陵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廟宇一一五穀店


【16/3】18、炎帝陵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廟宇一一五穀店


【16/3】18、炎帝陵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廟宇一一五穀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