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記|劇場演出行業停擺,她卻要在杭州新開一個現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新空間,在濱江,預計6月開業。”

“我就像那根柱子,硬撐。”附加一個笑的表情。

3月12日,董怡林在朋友圈的一張照片後面回覆了所有人。

場地施工圖,鋼筋,腳手架,一根巨大的方形柱子立在角上,突兀,卻是一根想拿都拿不走的頂樑柱。

复工记|剧场演出行业停摆,她却要在杭州新开一个现场

正在建造中的西戲001新空間

杭州小劇場品牌“西戲”創始人“董小姐”——小劇場三個字今年要拿掉了,2018年年底,她離開西溪,重新尋找新家,2019年,定位杭州濱江區的商業綜合體星瀾裡,其中有一個全新的空間,1300多平方米,編號“西戲001”,屬性也發生了變化,不再只是傳統意義的劇場,而是“現場”,有演出,展覽、市集等等,面向都市年輕人。

复工记|剧场演出行业停摆,她却要在杭州新开一个现场

新空間的效果圖

1月6日,新場地開工。“小寒晴 宜進場 春天見。”她寫道。

按照計劃,4月建造完工,5月正式開業,開幕大戲,是一臺拉斯維加斯的駐場秀,從《達人秀》出來的一個冠軍項目。

春天到了。春天卻不能見。

疫情蔓延,劇場演出行業處於負面清單的幾乎末端,從1月到4月、5月,演出不斷取消、延期。3月16日,杭州大劇院發佈了第四輪延期演出劇目,四五月的四場演出延期。上海日前新出臺的演出場館復工指南,上座率需要控制在50%以內,每場演出錯排錯位出票。幾天之後,便有幾家劇場宣佈四五月份的項目取消或者延期。而這幾天,世界各地的劇場和演出也相繼停擺,包括原定於5月1日-17日舉行的柏林戲劇節及其周邊論壇等活動也全部取消。

董怡林從過年就開始想,是不是還要堅定地做下去?新空間的租金,裝修的成本,非常大。去年疫情還沒有來之前,大家已經覺得,她要花這麼大的成本去投一個這樣的空間,本身就有風險,更不用說疫情之下了。

本來準備過完元宵2月10日上班,後來改為線上辦公,3月5日才正式復工,比原計劃延後了一個月。

劇場施工也延遲了一個月才復工,而且各方面的材料都無法供應,工人也無法正常就位。

年前已經定下的招商的品牌,也全都放了鴿子,她此前招商的都是酒吧、咖啡、烘焙等“一些這次打擊特別大的行業,誰還會來開新店呢。”

新場地的開業時間,以及原來準備好的開業演出,只能一步一步地延期調整。

跟很多行業相比,劇場演出行業的週期性很長,中間的不定因素也很多。

一般來說,要找到一個比較好的項目,要至少提前一年,國際上比較火的劇團甚至需要提前兩年預約他們的檔期。如今國內的劇場也是這樣,很多劇場需要提前一年預約檔期。而當它們面對突發大事件時,風險就非常大。

預定到了劇團檔期後,要給劇團做演出許可,對方也要做簽證許可,還有技術的對接。演出一般正常會提前三個月開始做宣傳銷售,以前會更長,要提前半年。現在大家在線上的銷售越來越多,時間會稍微短一點。

也就是說,一個演出從開始談到最後落地,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如果是製作項目,不是成熟項目的引進,時間就更長了。

如今,她和同事們都在朝著6月開幕的節奏走,可是,天時地利人和,似乎一個也不佔。

“如果6月開業,宣傳其實4月份就要開始了,但你在4月初如果跟大家宣佈,未來杭州有個娛樂現場就要開了,跟此時的大環境也不匹配,氛圍也不對,大家能不能接受,也無法估量。我們根本沒有很好的銷售時間。”

眼下,歐美疫情暴發,新劇場今年涉及到3個涉外項目,又再次遇到新問題。

比較幸運的是,開幕演出的團方後面還有一個檔期,目前雖然演出延期,但起碼還是會演的。

而接著開幕演出後的一個項目,是一個歐洲展覽,本來預計6月10日左右舉行。

上個月,西戲負責對外聯絡的同事跟藝術家溝通,中國發生了疫情,有不可抗力,我們怎麼調整。現在,歐洲的疫情已經跟一個月前完全不同,幾乎發生了質的變化,如果歐洲藝術家要入境,也需要隔離,也不一定能批得過來。所以,這幾天反過來,這位歐洲藝術家說,如果他自己不能親自來的話,就只能委託其他人來。

下午開會,她和同事正在討論,是否選擇延期,保存體力和能量,儘量減少成本,延到一個更安全的時間點。至少得延到8月份吧?她心裡也沒底。

而本來定在8月份的項目,也要開始做演出報批,如果不做的話後面想演也演不了。一切準備,還得正常進行,如果到8月還是不行,那麼再按不可抗力來處理吧。

全國乃至世界劇場演出按下暫停鍵,下半年的演出形勢也不明朗,一個全新的“娛樂現場”還要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確實像她說的,硬撐。而且,它和此前“西戲”小而美的審美風格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觀眾能不能接受?疫情結束後,觀眾願不願意馬上走進劇場?他們的需求是不是還和疫情發生之前一樣?董怡林這一兩個月想了很多。

她繼續招人,財務、產品運營、運營助理、場地運營、銷售總監等等,這幾天收到了20多份簡歷,倒是和以前差不多。在這個特殊時期,她認為反而能找到滿意的人。“大家總是要工作的。之前也有判斷說我們這個行業會經歷一個大調整,我們希望找到更優秀的人。”

看到她發了這張場地建造的現場照片,很多同行回她:敬佩,現在大家都很苦啊,你還動作那麼大。

她正好看到這張建造中的場地照片,中間那根柱子,是她一直很煩的一根柱子,正中一根,但也沒有辦法。

但是,它也撐起來了嘛,是吧。她說。

复工记|剧场演出行业停摆,她却要在杭州新开一个现场

1月6日,新場地開工,董小姐和西戲的員工期待著

【這一兩個月,董怡林在想什麼,聽聽。】

2月10日,我們恢復線上辦公。我和幾個核心員工溝通,開業這個事情還是得繼續做,但要重新調整。當時,幾個涉外演出還是可以保持原定計劃的。

這兩個月,行業裡大家都在互相交流。今年我們還有兩個巡演項目,準備在10月-11月來杭州巡演,我們跟很多劇場、劇團聯繫過,但沒有一家開工,也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開工,都在不斷往後延期。有的團體上半年本來有演出,成本已經實際產生了,下半年的項目哪怕復了工,也要處理上半年因演出取消而留下的善後工作。下半年如何來籌劃,演出市場會怎麼樣,大家都在觀望。

但我覺得,這些都是短期的困難。這段時間,我自己做了很多次“檢討”。

疫情發生的這段時間,因為宅家的生活習慣,會讓大家的行為習慣發生很多變化。疫情真正結束後,大家再回到劇場看戲,真正的目的和需求到底是什麼?是不是跟疫情來之前的需求是一樣的?這是一個行業需要在大方向上做的判斷。

這段時間,我和同行聊了很多,現在,我們更堅定地認為,大家依然會有比較強的走進劇場的需求,尤其是更多的年輕人,有對社交的需求,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肯定不滿於在家吃飽喝足就行了,我覺得這個方向反而是更堅定了。

這個大方向有了之後,我們未來去滿足大家這種大方向需求的契合點,到底在哪裡?

從長遠看,大家對精神的追求依然不變,而且會增加。但是,需求點在哪裡,我們也在反覆檢討。

我們覺得,對更深的,嚴肅的,高大上的內容,可能不會像原來一樣井噴,更多的是在都市生存壓力下的精神追求。所以,我們想為都市青年提供一個精神的堡壘,或者說娛樂的現場。

我去年想做這個空間的時候,就已經想明白了,要做的是一個面向都市青年的娛樂現場,而經過這次疫情後,我反而更堅定了。原來還會有一些搖擺,畢竟我們對審美判斷有些執拗的追求,選項目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往那個方向走,有一種慣性,但現在反而更堅定了,我們要往更大眾的方向,去走一走。

這是一個365天早十點到晚十點開放的空間,它不是一個有內容就開,沒內容就冷清的沒人的空間。尤其加了展覽後,每個項目週期會很長。一般大的演出的演出周,會在兩週到三週。從精神層面和內容層面上,我對標的是798,都市青年文化的聚集地,帶著一定的文化藝術性。我們的目標也是這樣。

复工记|剧场演出行业停摆,她却要在杭州新开一个现场

新空間的效果圖

最近,同事們的狀態都還可以,畢竟我們在一起孵化一個新生命,而且這樣新東西的定位又是大家認可的,挺新鮮和興奮的。這段時間,對外工作的聯絡很忙,特別是場地復工後,事情更多了。各個項目已經開始技術的對接,銷售這塊也要開始做方案,因為和疫情發生之前的判斷不一樣了,要重新調整。

雖然我心裡沒底,到底劇場什麼時候開,到底這個項目能不能賣好,但大家都很期待,不管好不好,至少,我們能給這個市場,我們能給這個人群帶來一些新的氣象吧。

至於你說線上部分,我當然想了呀。復工後的第一次開會,我提了幾個大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我們怎麼樣去發展線上?

這是一個大的判斷,未來不管你做哪個行業,單純做線下的發展一定是非常艱苦的。而且我們面對的人群又是年輕人,很多行為都是在線上發生的。

但是,從哪個角度和方向入手,這非常值得探討。

做,沒有問題,現在國內外有很多劇院機構及時作出響應,開啟線上放映點播,行業肯定要自救。

但,我們做的目的是什麼,做了以後靠什麼收入,打賞、賣貨、廣告?在我們這個行業,你賣什麼呢?

我們並不是一個製作內容的團隊,不想貿然地把一些簡單的內容直接放到線上。

線上內容有自己的特點,有那麼多線上平臺都在做線上內容,來爭奪大家的時間和注意力,那麼作為優勢本身是在線下的小團隊,你怎麼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在線上競爭過那些大平臺呢?這是非常非常難的,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只能說短暫地做一些補充,線下有比較好的觀眾群體基礎,在線上繼續保持交流,保持一些粘性。

我們就在想,做線上也有很多方向。比如說把一些流程、工具,放在線上。

我這段時間做的比較多的事情,是小程序的開發,配合未來的線上銷售,線上運營的部分。

复工记|剧场演出行业停摆,她却要在杭州新开一个现场

我這段時間也陸續收到了西戲小程序升級提醒

复工记|剧场演出行业停摆,她却要在杭州新开一个现场

3月16日,西戲新開了視頻號

所以我們的線上第一步,還是把我們的工具做好,比如小程序根據新場地的特性繼續升級。大家未來到這個新地方來,線上預約,線上銷售,都要提前做好準備。

所以,我們的主力,就是把線下的內容做得更紮實,空間體驗的過程更好,我們覺得未來它的核心還是體驗。這大概是這個空間能持續下去的生命線。

過去,大家覺得你的內容足夠好就行了,像買手一樣,眼光好,審美好,你選的東西有一定市場,你只要能選來就行。我現在覺得,光內容好還不夠,內容到底和你的消費者之間發生什麼關係,他們得到了什麼,有沒有獲得使他們願意繼續來消費的價值,這是我們要更多去研究的。

這次疫情之下,我反而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了很多期待和想象力。人類不是沒有經歷過大的事件,人的需求還是會回到正軌,那準備總是要做充分的,尤其我還要嘗試一個新的“物種”,我做好了一個要長期研發它、測試它,調整它的準備。文化藝術類就是如此,不是馬上能激發起來的,需要長久積累。

而在短期內,我們這個行業要保護好自己,不要貿然地進,不要賭博,不要本來5月份開業,現在還非要5月份開。儘量保存實力,到更合適的時候,到市場更有信心的時候再開。

复工记|剧场演出行业停摆,她却要在杭州新开一个现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