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的繆斯 願你的偶像終能成長為傳奇

因為今年給自己立下的flag是每月寫一篇不同題材的隨筆,最初是打算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主題的,但就在羅列提綱的時候,思緒隨著瞭解的深入愈發發散,覺得這是一個深奧的不能三言兩語說清楚的問題,就擱置了,決定私下細細地整理。而科比逝世的消息又席捲了整個媒體,我從朋友圈也能感受到那份唏噓和沉痛,於是我在一個春日的午後試著通過搜索引擎和紀錄片去了解他,自然而然地寫下了這篇隨筆。

起初,我對科比的經歷知之甚少,這與我的身體和興趣有關,只記得初中時期的男同學們經常談論他,褒貶不一, 這還要歸功於姚明帶來的NBA效應。進入高中時期直至現在,我便很少聽聞關於科比的事兒了,只知道網絡上流傳的“科比單打”和“凌晨四點的紐約”這兩個梗,這便是我瞭解的全部了。

大量的紀錄片讓我全方位地認識了科比,瞭解了他跌宕、璀璨卻戛然而止的一生。這讓我能看清科比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傳奇的;這傳奇之路上的每一步又給予了旁觀者如何的印象;他又是以何種的心態去踏出每一步的。

其中「科比的繆斯」是給予我最多啟示的一部紀錄片,因為它是一部科比口述、回憶自我心路歷程的紀錄片,雖然回憶總會夾雜著個人情感和理解,與事實會有所偏差;但回憶也更能看到一個人的成長,特別是去回顧一些糟糕的經歷的時候,他的語氣、神態,甚至是話語間的停頓,都能讓人體會到言語外的韻味。這些韻味就像是窖藏的美酒,散發出歲月的香氣,入口綿糯,沁人心脾。

下面是我所整理和感受到的科比,可能會與你認識的有所不同,但是沒關係,因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這些文字能帶給你啟迪便好,就像「科比的繆斯」這部紀錄片的宗旨:

借鑑他人旅程來創造自己的故事

熱愛

談起科比便不得不提及他的父親——喬·布萊恩特,我在這裡稱他為老布萊恩特。老布萊恩特是前NBA球員,從NBA退役後便前往意大利繼續他的職業籃球生涯,而科比的童年,便隨著老布萊恩特的轉會而輾轉飄零。

科比1978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6歲隨父母遷居至意大利,隨後居住地隨著父親的轉會不斷轉換,那是一段每過一兩年就要在不同的地方上學、認識不同的朋友的日子。這種孤獨的飄零感貫穿了科比的童年,他變得逐漸內向,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總是孤零零地佇立在人群邊緣。他唯一的愛好就是帶著他的籃球,騎著腳踏車,去附近的公園投籃,籃球便是他的伴侶,用科比自己的話來說是“戀人”。這種愛戀關係源自於熱愛,源自於耳濡目染,源自於父輩乃至祖父輩的傳承。當熱愛在孤獨中發酵,就變成了狂熱

科比總愛纏著父親,喜歡跟隨老布萊恩特去訓練場,喜歡跟隨圍觀的人群在一旁呼叫,喜歡不厭其煩地提著拖把拭去球場上的汗液,他熱愛球場的氛圍,因為在那裡他感受不到孤獨,那裡是他的避風港。呆在家裡時,科比便喜歡坐在沙發上,重複地觀看祖父從美國打包郵寄來的NBA比賽錄像,一遍又一遍,他喜歡看心儀球員的比賽,喜歡在電視機前模仿他們的上籃動作,他憧憬成為那樣的人。

這種單純的愛戀關係一直持續到中學時期。1991年,13歲的科比隨父母搬回美國,完全陌生的生活環境,加之語言不通,科比變得更加孤僻,甚至被老師認定為患有誦讀障礙症。科比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負面情緒,這些長久以來累積的,因為對生活的無所適從而帶來的委屈和憤怒,他急需一個發洩渠道,他選擇將這些情緒帶入球場然後爆發出來,他要用籃球來說話,來為自己發聲。這種憤怒的打球方式促使科比成為了一個在球場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人,他駕馭著憤怒,每一次得分都是一次尊嚴的自證。

一旦一個人堵上尊嚴去做一件自己長久以來一直熱愛的事情,那麼所爆發出來的能量絕對是超乎想象的。高中四年級,科比帶領勞爾梅里恩球隊拿到了50年來第一個州級冠軍,並且以個人得分2883分打破了賓夕法尼亞州東南地區的高中得分記錄。

1996年,科比高中畢業,卓越的籃球技術和合格的學術成績確保他可以進入不錯的大學並享受籃球獎學金待遇,然而17歲的科比決定直接進入NBA,他認為那裡才是屬於他的“大學”——一個能夠幫助他快速提高球技的地方,是他魂牽夢縈的聖地。

1996年7月12日,科比在選秀中於第一輪第十三順位被夏洛特黃蜂隊選中並交易至洛杉磯湖人隊,這對科比來說無疑是雙喜臨門,因為科比從小便是湖人隊的粉絲,能在職業賽場上為自己喜愛的球隊效力,想想便令人激動。

滿懷期待來到湖人隊的科比,第一賽季卻鮮有出場時間,長時間地枯坐板凳席。看著同屆選秀進入NBA的球員們嶄露頭角,這對於傲嬌的科比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他開始對自己的決定產生懷疑,他時常驅車前往加州州立大學位於洛杉磯的分校,看著年齡相近的年輕人相聚在社團樓裡,他體會著那種氛圍,有些失落,有些憧憬,這種心理上的落差使科比更急於在球場上證明自己。

然而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也使科比的球感發生了偏差,季後賽生死局連續的三記三不沾澆了科比一頭冷水。科比回憶道:“那天比賽結束大概凌晨三點,我回到家後直接去了附近的高中,在體育場投了一整天的球。”科比開始意識到球技才是立身之本,那段季後賽結束的時間裡,科比每天做的,就是在體育場不停地投球,無盡的練習。

科比的勤奮是毋庸置疑的,他深刻地明白成功的秘訣:

“做人我們必須做抉擇,如果你想在某方面卓越,你就必須做抉擇。我們都可以成為各自領域裡的大師,但是你必須做抉擇。我的意思是,你得願意做犧牲,家庭時間,當個好朋友、當個好兒子、當個好侄子,

無論情況是什麼,那個決定附帶著犧牲,是有代價的。”

“對18歲的我來說,籃球就是我的生命。所以你不可能比我厲害,因為你花功夫打球的時間比不上我,即使你想花時間,你也做不到,因為你還有其他牽絆,你有其他的責任讓你做不到,所以我已經贏了。”

此後的兩個賽季,也就是1997-1999年,科比逐漸展現出自己的天賦與實力,得分驟增,出場的時間也穩步增長,他嫻熟的球技讓人歎為觀止,所有人都知道一顆巨星正在冉冉升起。

1997年,科比贏得了全明星週末扣籃大賽的冠軍,成為了NBA史上最年輕的扣籃大賽冠軍。

1998年,通過球迷投票,科比成為了NBA歷史上最年輕的全明星賽首發球員。值得一提的是,這年的全明星賽與科比對位的正是籃球之神——喬丹,雖然這場對決中喬丹的各項數據都優於科比,但人們已經開始拿一個堪堪19歲的年輕人與籃球界的傳奇巨星作比較,這已經足夠說明很多問題。

敏感的媒體人也發現了這點,賽後他們採訪了科比,問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記者:“你會害怕某位球員嗎?”

科比:“籃球嘛,上場的時候,如果一個偉大的球員,比如喬丹打敗了你,你學習就是了,但是我不會退縮。”

記者:“你覺得在場上的時候可以跟偉大的球員,比如喬丹一爭高下嗎?”

科比:“當然,你可以去拼去打,全力以赴,我就是這樣的,我的比賽就是這樣的。”

記者:“你覺得你可以和喬丹一個級別嗎?”

科比:“嗯,是的。籃球就是籃球,無論你是跟他一樣好,還是比某些球員好、或者差些,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在打籃球。我就是喜歡打籃球,從小到大都在打,所以我感覺很自在,因為一旦踏上球場,年齡就無關緊要了。”

正如科比所言,當我們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單純地全力以赴就好了,縱使我們只是資質平平的芸芸眾生,還有許多高山需要去仰望,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是,我們正在路上持之以恆地前進,這就足夠了。

蛻變

任何團隊競技體育項目,隊員和戰術都至關重要,擁有科比和奧尼爾的湖人隊在陣容配置方面屬於聯盟的第一梯隊,賽季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然而隨著1999年菲爾·傑克遜的執教,湖人隊的隊員們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賽季成績突飛猛進。

在菲爾·傑克遜的三角進攻戰術下,湖人隊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完成了三連冠的偉業。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年僅23歲的科比已經三次捧起象徵著NBA最高榮譽的總冠軍的獎盃,從初次的欣喜若狂到三連冠的睥睨群雄,滿是年少輕狂、志得意滿的景象。

科比後來回憶道:“你做了抉擇,誓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一定要成功。那麼成功不應令人意外,成功不應該讓人覺得衝昏了頭腦,或者料想不到。因為你長久以來預見這一刻,在腦海中上演過好幾遍,當那一刻真的降臨,彷彿理所當然,因為我早就做到了。

雖然沒有被衝昏了頭腦,但年少輕狂確實是科比當初最好的寫照,他執拗的性格、斐然的成績和巨大的潛力(可遇見的未來)都促使他成為一個個人英雄主義極強的人,他內心的勝負欲開始不止施加於對手,也氾濫到隊內,他想要掌握隊內的主導權,他努力地用場上的表現去壓制奧尼爾的“柱石光環”。

科比接二連三的挑釁也勾起了奧尼爾的怒火,奧尼爾開始利用其隊內的領導力給科比“穿小鞋”。愈演愈烈的隊內矛盾被帶入比賽,曾經攜手共進的黃金搭檔公然在球場上相看兩厭,在媒體前互相冷嘲熱諷。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當矛盾的種子開始萌發,結出的果實必然是分崩離析。

2004年,湖人隊總決賽失利;奧尼爾被交易至熱火隊;菲爾·傑克遜拒絕續約;接替菲爾的主教練魯迪不久後選擇辭職;同年,鷹縣事件(科比被指控在鷹縣賓館從背後對女性實施強姦)發生。接二連三的事情讓科比名譽掃地,在球場上,球迷給予他的只有噓聲和謾罵,科比開始體會到自己逼宮行為所帶來的的苦果;在家庭方面,巨大的輿論壓力和身心折磨致使妻子瓦妮莎流產,科比隨時可能失去家人。

球場、家庭,這些地方本是科比的避風港,如今卻讓他心生愧疚、難以面對,他甚至有了逃離的衝動。那段黑暗的歲月裡,科比經常在深夜坐在空無一人的籃球場上,坐在成就他一切的籃球上,他開始去反思自己是不是該走上職業籃球這條路,籃球帶給了他無限的風光,卻也帶來了沉重的傷痛。

“我聽得到人群在說什麼,我都聽得到,這個地方原本是我的避風港,如今彷彿遭到轟炸,受到種種語言攻擊,我得將自己脫離出來,走過那段時間。我覺得各方壓力向我襲來,弄得我心思很混亂,我得理清頭緒,於是我創造了黑曼巴。”

生活還是要繼續,該面對的問題也逃避不了。在球場上,科比喪失了球迷的信任,葬送了湖人隊的輝煌,那麼能做的,就是去重建輝煌,於是他創造了黑曼巴;在家庭方面,科比開始努力彌補,抽出更多時間去陪伴家人、特別是女兒,科比的浪子回頭讓瓦妮莎重拾繼續婚姻的信心,家庭危機悄然解除。

人總是會在逆境中認識到自身的渺小,歷經磋磨的科比開始意識到更多的普世價值,他努力地褪去驕傲、收斂鋒芒,試圖從孤僻走向成熟。然而實踐其實很艱難,因為科比的孤傲是歲月沉澱的產物,與他的經歷休慼相關「不喜歡參加派對,喜歡練球和健身,喜歡坐在電視機前研究比賽錄像」。我們不難發現,成年科比的生活與他童年的身影重合了,他的孤僻由來已久,他的傲嬌甚至於自負則是童年自卑的演變與昇華。

2005年,菲爾·傑克遜重回湖人隊執教,雖然我不知道菲爾迴歸的背後是單純的俱樂部的努力還是科比有所承諾,但是我知道科比與“二進宮”的菲爾合作的很好,儼然有冰釋前嫌的意味,那麼科比必然是有所改變的,因為菲爾再也沒有在媒體前指責科比“不可調教”。

如果說2005年是科比心理建設的一年,那麼2006年則是他付諸行動的一年。2006年4月,科比正式將球衣號碼從8號變為24號,科比在紀錄片中解釋為:8號是曾經的我,那時的我只想要努力去追趕別人,去確立自己的地位;而現在,我想成為一名能帶領團隊獲得勝利的成熟的領導者。

“成熟”、“領導者”是科比希望擁有的標籤,而想要達成這個目標,球場內外的付出必不可少。球場上,科比務求冷血、一擊致命,帶傷作戰更是家常便飯,他不斷刷新著自己的單場得分記錄,其中在2006年對陣多倫多猛龍隊時更是單場狂砍81分,刷新了NBA引入24秒計時器後的單場得分記錄,同時也是NBA歷史上的單場第二高分,“科比單打”也由此而來。球場下,科比開始更多地與隊友交流,努力融入隊員們的社交圈,甚至主動邀請隊員聚餐。

雖然科比不斷地刷新著NBA的各項記錄,但球隊的戰績起起伏伏,這讓勵志成為“冠軍領導者”的科比難掩失望。直到2008年保羅·加索爾的加入,這個來自西班牙的高個中鋒成為湖人隊奪冠之路的最後一塊拼圖。

2008年,湖人隊時隔多年再次進入NBA總決賽,對陣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當時的凱爾特人擁有著名的鐵三角組合,球隊更是以鐵血、兇悍的打法而聞名,湖人隊最終在6場比賽後輸給了凱爾特人隊。

與冠軍的失之交臂讓科比開始反思自己的帶隊方式,他意識到自己以往的帶隊方式太過於柔和,有些矯枉過正。他開始向隊員們灌輸自己的打球經驗,他要點燃隊友心中的憤怒之火,讓隊友成為和自己一樣在球場上暴虐的、讓對手膽寒的野獸。

2009年,湖人隊再次挺進NBA總決賽,並在總決賽以4比1戰勝了奧蘭多魔術隊,時隔6年再次奪得NBA總冠軍。同年的NBA全明星賽,人們久違的見證了昔日黃金搭檔的再次合作,賽後科比和奧尼爾同獲全明星賽MVP,採訪時科比說道:“我們又和以前一樣了,很開心。”奧尼爾則摟著科比的肩膀親暱地說:“我們是傳奇搭檔。”隨後兩人都略帶羞澀地笑了。奧尼爾一貫地穩重、對科比抱有期待;科比也在帶隊的過程中收斂了鋒芒,褪去了稚氣,與其說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如說是此時此刻,一如初見

2010年,NBA總決賽,湖人隊與凱爾特人隊宿命般的再次相遇,科比踏上球場,腦海裡滿是童年錄像帶裡“魔術師”與“大鳥”的對決,有種時空交錯的夢幻感,他不容許自己的再一次失敗,湖人隊的每一位隊員也不容許,他們爆發出內心潛藏的憤怒,一次次激烈的身體對抗,最終戰勝了宿敵,成功蟬聯冠軍。

對於職業生涯的五次冠軍,科比最引以為傲的便是2010年的奪冠,因為那次奪冠不僅具有宿命之爭的趣味性,也是科比歷經蛻變的明證。

奪冠之後,我們隊友之間的情誼永遠凝結在一起,永永遠遠。這情誼永不可破,因為一頭獅子曾盯住我們,已經被我們瞪了回去。”

堅韌

所有的體育選手都不可避免的會經歷傷痛,傷痛是職業選手的磨刀石,能夠鍛鍊他們的毅力、韌性;卻也是職業生涯的障礙,因為它會給你設限,就像是在羊腸小道上砸落的石塊,當這個石塊體積不大時,你尚且可以跨越過去,可當那個石塊足夠大,幾乎要塞滿了你的視野,任你如何努力也攀爬不過去時,那麼你所立足的地方,就是職業生涯的盡頭了。

2013年,在湖人隊對戰勇士隊的比賽中,科比在出場時間內連續遭遇了三次傷痛:第一次是在進攻底線的時候,被對方的防守隊員撞到了球場外,科比倒地後沒有立即起身,而是雙手輕輕地按壓著左膝,確認自己的受傷狀況;習慣帶傷作戰的科比堅持比賽,卻在一個上籃投球,落地轉身的時刻又崴了腳,他當時佝僂著身子在球場上蹣跚了一會,因為受傷嚴重不得不借助雙手支撐了好幾下,其實那個姿態放在其他場合可以說是滑稽的,但沒有人笑得出來,人們看到的只有這個在NBA征戰了十七、八年的男人的堅韌,於是就有了掌聲,在無數或驚恐或關心的目光中,科比選擇咬牙堅持,你從他那鼓起的腮幫也能感受到那份痛楚,這是第二次;第三次受傷是在科比試圖帶球突破時,他身體前傾後突然毫無徵兆地滑到了,這次他許久沒有起身,只是不停地按摩、感知自己的左後腳跟,當時科比的內心想必是霧氣氤氳,有了很不好的預感,當他在隊友的攙扶下試圖行走時,那些霧氣就升騰為陰雲了,因為他明確地感知到自己的肌腱出了問題,用他的話來描述就是:“感覺到腳後跟的避震器要爆了,什麼也感受不到,你走路時好像——像小腿肌肉直接碰到地似的,感覺到從小腿後面滾上來,越滑越遠;我當時感覺到一片寂靜,感覺到恐懼,35歲,打了17、18年籃球,這可能是終點了。那寂靜就象徵著,這次你真的走到終點了。”

我難以忘懷錄像帶里科比的那雙眼睛,那是怎樣的一種眼神?委屈、不甘、憤怒、堅毅,還有遮掩不住的彷徨,我看著那雙眼睛從罰球線上走下來,又環顧了整個球場,最後紅腫著走向更衣室。

“在更衣室、球場上,在隊友面前,我都表現得很堅強,表現出一副無敵的模樣,不當凡人要當超人,然後你的家人進來,那是家的感覺,你得以做自己,我就釋放了出來,壓抑不住了,真的是難以看著我的女兒們的臉,看得出來她們是真的害怕,因為她們感覺得到緊張,但是她們不清楚原因,身為父母,當你看到你的孩子在害怕,你第一時間就是希望她們不會害怕,你想給她們力量、勇氣和安慰,我只能安慰她們說:‘爸爸沒事。一切都會好的,只是小挫折,我們會沒事的。’我常跟她們說:‘你路上遇到了挫折,跌倒了,你再站起來,然後再一次開始,我們就是那樣做的。’就算當時我也不相信自己,但是我認為我必須對她們那麼說,因為我想她們需要聽到。身為父母,你不能只說教,你必須身教。

我不知道人們對「傳奇」的定義是什麼,就我而言,「傳奇」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1. 在某方面取得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2. 能夠以身作則,在人生道路上給予他人啟迪。

2013年的科比已經滿足了我對於傳奇的定義,我看見他彷徨後的平凡,看見他堅毅後的不屈,也看見他為人處世的責任感,還有那些輝煌成就背後的蛻變。

「科比的繆斯」中還穿插有一大段科比復健的過程,製片導演採取的是黑白片式的風格,你從昏暗的燈光、朋友的調笑,甚至是電視廣告的廣告詞也能感受到那段日子的壓抑和枯燥,那種重複、規律卻單調的生活很少有人能體會,患病的我有幸感同身受。

科比傷愈後又有過一個賽季的復出,後來因為右臂旋轉袖肌腱撕裂而不得不宣佈退役,在此我就不做贅述,以下是我所摘抄的三段科比自己敘述的具有人生總結意義的話:

“這個賽季已經是我最後能夠貢獻的全部了,我的心還能夠接受打擊,我的意志還能讓我繼續堅持,但我的身體知道是時候說再見了。”

“挑戰不是隻贏一次總冠軍而是贏許多總冠軍,為了能和我的偶像坐在同一桌。喬丹、魔術師,我想和他們坐在一起,並且屬於那裡。我很驕傲地說:‘我做到了。’”

“籃球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男人、丈夫、父親,更好的朋友,更好的老師。它讓我認清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籃球是我的知己,最好的朋友,精神科醫師,我的一切。它是為我開啟我的一切的種子,我的一切從這顆球開始。”

洋洋灑灑寫到這裡似乎只是寫了標題的前半部分,這讓我有些羞愧,因為後半部分我是出於私心加上的。科比的驟然去世讓我感嘆生命無常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想到了自己十分喜愛的歌手——姚貝娜。

我覺得她是中國好聲音的無冕之王,是將歌曲硬生生唱成自我輓歌的人。我看過這麼一段短視頻,謝娜問孫紅雷想對自己的偶像林青霞說些什麼?如果只能說一句話的話。孫紅雷說的是「心疼你」。我覺得這句話一下子就說進了我的心裡,不是人云亦云的「我愛你」,而是「心疼你」,只有真正喜愛自己的偶像,瞭解他經歷過的苦難,才能說出這番話。

在生活中,姚貝娜也只是一個熱愛唱歌的普通女生,乳腺癌奪去了她的健康、青春、愛美之心,可是她仍是從死黑的黑暗中走了出來,走進好聲音,走上央視。我能看到她身上的閃光點,我也希望她能平安順遂,因為那樣我就能聽到更多她的歌曲,她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可以走,她也能成長為傳奇,可惜——天妒紅顏。

願你的偶像終能成長為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