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幫扶情

我市用心用情推進脫貧攻堅,對口幫扶甘肅臨夏州綜述

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懷 李曉平 何無痕

幾天前,從蘭州飛往廈門的包機航班MF8260順利降落在高崎機場。這趟飛機上載著182名來自集美區對口幫扶縣——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13個鄉鎮的務工人員,其中102人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當晚,他們被妥善安置到集美區的7家重點企業。

“廈門,我來了!從縣裡到蘭州機場、再到廈門,一路免費搭乘包車包機,便捷又順利,廈門貼心的服務令人感動!”和政縣新莊鄉的80後青年虎建軍走下飛機,臉上寫滿興奮和憧憬,他即將加入路達(廈門)工業有限公司,在第二故鄉開啟新的生活。

疫情並未影響脫貧攻堅的節奏。2月底以來,我市推出“硬核”舉措,採取“點對點”、“家門到廠門”的安全運輸模式,包車、包機、包列輸送2647名臨夏籍返崗務工員來廈務工,其中建檔立卡戶1940人,不僅解決了廈門企業用工燃眉之急,而且推動東西部勞務輸轉,實現復工復產與對口幫扶並進共贏。

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近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明天。”

盡銳出戰,不獲全勝不收兵。打贏脫貧攻堅戰曙光在前。我市深入學習貫徹重要講話精神,以推動產業扶貧為核心,以促進就業脫貧為目標,以助力扶貧扶志為重點,變單向幫扶為雙向合作,用心用情助推臨夏州實現全面脫貧。讓遠隔千山萬水的臨夏幹部群眾真切感受到來自廈門的濃濃愛意,見證廈門與臨夏協作對口支援的巨大成果。

勞務協作緩解用工難題 開啟臨夏同胞新生活

早晨8點,來自臨夏州的務工人員牟得龍穿上防塵衣,走進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監控操作機臺的運行,精神飽滿地開始一天的工作。

自2017年11月來廈務工,牟得龍已在廈門這座第二故鄉工作生活了兩年時間,他愛上了鼓浪嶼和大海,也漸漸認定了在廈門紮根。如今,牟得龍已經把自己算作半個廈門人,在他的朋友圈裡,都是廈門的美麗風景,和老家朋友羨慕的留言。 “在廈門工作兩年時間,我已經還清了以前在老家時的10萬元債務,而且已有一定的盈餘。解決了後顧之憂,讓我渾身充滿了力量,更有信心投入新的生活。” 牟得龍的臉上寫滿笑容。

為了讓臨夏務工人員儘快適應廈門的新生活,接收企業也為他們提供了特殊的照顧。如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目前共有300多名臨夏籍務工人員,企業不僅為他們安排統一的初期培訓,還安排了專門的清真食堂。

一人務工,全家脫貧,促進就業增收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我市圍繞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任務,實施勞務獎補政策,夯實勞務協作舉措,大力促進臨夏州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轉移就業。截至目前,我市實現在廈穩崗就業臨夏籍務工人員537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154人。

結對幫扶,本質上是生命的走親。廈門與臨夏,攜手向貧困堡壘發起總攻,輸出生命的能量、激發不屈的鬥志。為了確保疫情防控期間勞務輸出工作萬無一失,臨夏當地政府積極部署安排,上門宣傳動員有意願的返崗務工人員,主動與廈門市用工企業對接。此外,還對返崗務工人員免費進行體溫檢測等健康檢查,贈送方便麵、雞蛋、飲用水、防護口罩等生活物品,統一組織專車送達廈門務工點,確保了務工人員安全返崗、及時上崗。

推動扶貧車間復工轉型 開創東西協作新局面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廈門市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始終牽掛著千里之外對口幫扶地區的人民群眾,幫扶工作隊放棄假期,堅守幫扶一線,與臨夏州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共戰疫情。針對臨夏等地防疫物資緊缺的情況,1月29日,廈門市赴臨夏州幫扶工作隊向廈門市申請調撥重要防疫物資支援。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幫扶工作隊在快速辦理調撥手續後,連夜到廈門航空貨運中心協調辦理空運,首批100套防護服、5萬隻口罩、100臺測溫儀等防疫物資在第一時間運達臨夏州。

捐贈畢竟有限,無法改變臨夏州防疫物資緊缺的現狀,只有協助當地投入防疫物資生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2月中旬,廈門援臨工作隊提前返回掛職崗位,積極協調指導有條件的扶貧車間,既抓好疫情防控,又力推復工復產。特別是針對企業實際和實際需求,現場協調解決車間改造、設備採購、許可證申請等問題,推動甘肅拓奇實業公司和廣河縣新善友公司分別轉產成為甘肅首家轉產生產防護服和口罩的扶貧企業。截至目前,廈門援建的216家扶貧工廠、扶貧車間已復工復產198家,復工率達91.7%。

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臨夏援建扶貧車間也為我市送來了500件防護服,這是由福建銀田集團在臨夏州積石山縣投資設立的積石山拓奇公司轉產生產的,用真情用愛心回饋廈門。這背後,體現了廈門與臨夏之間的深情厚誼,在危難時刻互幫互助,共克時艱。

立足臨夏產業基礎 增強當地“造血”功能

春節剛過,福建省農業龍頭企業——廈門綠百合食品有限公司到臨夏州考察。3月1日,該公司即在臨夏縣成立成伯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金5000萬元,首期計劃流轉土地2500畝,投資種植高原夏菜,通過吸納貧困勞動力務工和開展消費扶貧,帶動當地農民穩定增收。

“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的同時,我市持續抓好產業招商,立足臨夏州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在增強當地‘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廈門市赴臨夏州幫扶工作隊領隊、中共臨夏州委常委、副州長邱武偉告訴記者,我市發揮廈門國企、民企的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幫助臨夏州引進一批有市場前景、經濟效益好、吸納就業人口多、帶動脫貧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 推動共建產業園區,吸引更多能夠有效吸納建檔立卡人口就業的企業入駐園區。提升擴大消費扶貧,加大力度採購銷售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目前已累計銷售臨夏州農特產品1264萬元,預計全年消費扶貧金額達2億元以上。

結對幫扶絕非單向“輸血”,而是在雙向交流中“造血”,激發貧困地區人民走出貧困的志向和內生動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如今,具有“造血”功能的扶貧項目越來越多,全面脫貧攻堅的號角愈加嘹亮。

親戚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合作越走越多,道路越走越寬。東西部扶貧協作讓廈門與臨夏凝聚了跨越千里的親情,兩地在越來越緊密的雙向交流中,奏響實現全面小康“大合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