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點解析:為何機構拋售比特幣,散戶在抄底?

稿源:區塊鏈達人-coinicle

3點解析:為何機構拋售比特幣,散戶在抄底?

或許是太過年輕,但又急需安插個名義。問世僅有11年的比特幣有了很多標籤,譬如它是屬於暗網的、反政府,又無監管的,譬如它是跟黃金一樣,可以在經濟崩潰時避險的。

然而,在11年的發展中,區塊鏈支付領域出現了瑞波這樣的商品,而隱私的部分又漸漸被ZCash和門羅幣取代,成為暗網支付的主流。那麼,比特幣的意義又在哪呢?

幣圈人都知道,任何一個區塊鏈項目都需要共識機制來支撐,如果你擁有挖礦制度(PoW),那麼就要思考該如何反傭給礦工,有些項目的共識很新穎,譬如挖出一顆幣的同時也銷燬了一顆幣(零幣協議)。

對於投資者來說,共識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美元、日圓、瑞士法郎及黃金都被公認為避險工具,主要是投資者對他累積了長期的信心,認為美元長期強勢、日圓長期利率低、瑞士銀行環境夠隱私、黃金有長久的歷史與流通性。

3點解析:為何機構拋售比特幣,散戶在抄底?

區塊鏈達人Coinicle-BTC 日K線(3/17),報價5,235.79美元,現漲幅1.67%。

不過,在2019、2020年初幾次地緣政治事件後,比特幣的避險屬性被幣圈主流觀點推崇,將比特幣視為數字黃金的主流媒體也有一些。可惜的是,在近日這場新冠病毒黑天鵝事件中,受原油崩跌影響,比特幣也在3月12日香港時間晚間7時左右,從9,000美元附近暴跌至3,800美元。

從區塊鏈達人Coinicle的日K線行情來看,上次日線有這麼長的針,還得追溯到2019年10月25日時的區塊鏈政策,比特幣短時從7,300美元大漲至10,330美元-這場屬於幣圈的“黑天鵝事件”。

避險神話消逝?

加密貨幣分析公司LongHash針對比特幣多點分析,指出比特幣缺少了3個關鍵的避險屬性:

1.流動性問題

不論是股票、黃金或外匯,會被當作交易標的的商品,通常都具備很大的流通性。若沒有的話,可能會在建倉或平倉時產生過大差價,或在流動性極端不足時產生產生悶殺情況。

雖然,比特幣的日交易量相當可觀(接近500億美元),但這是未考慮到有部分非正規交易所刷量的情形測得的。如果是去觀察如芝商所(CME)等華爾街上的傳統交易所的話,就會發現比特幣在今年內是持續下跌的,這代表當遇上股市暴跌時,會選擇比特幣當對沖的傳統投資者不多。

另外,根據知名合規現貨交易所Coinbase數據,近期美元兌泰達幣(USDT)有持續折價情況,這代表該交易所的核心交易者正在拋售。

2.價格太高

對場外資金來說,9000美元高位相對起6800美元低點大概是1.4倍左右的利潤及風險,繼續入場風險收益比不恰當,更不用說所謂避險需求了。對於場內的莊家來說,2020年初的大漲夾雜著太多的槓桿與期貨操作者,等著幣價漲跌後平倉獲利。

當多空比一路飆高,且年化率超過100%的情況下,市場的賠率便增加了,如果你是場外投資者,當你想要避險時,當然會選擇勝率相對高的產品。

3.對不同事件的預期

比特幣或黃金對美伊戰爭的反應,可以說是有準備的上漲。這是因為我們都知道美國跟伊朗間的關係本來就很緊張,當時投資者大多就3個預期:沒開戰、開戰、開戰且範圍擴大。美伊戰爭與新冠疫情爆發的差距就在這了,當時國際上給予的預期是:僅會在中國及幾個周遭地區爆發,但進入到3月,一切突然恐怖了起來,歐洲、中東、美國都分別出現了大規模感染情況。

此時,市場的想法很簡單: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去投資其他商品,而相對安全的美元、日元等等就成了首選。

機構拋售,散戶抄底

《Coindesk》報道,比特幣基金公司CEO Alex Leishman稱,光是3月至今的交易量就超越了前幾個月的總和,而本月更有多達20%的客戶簽下購入比特幣的合同,突破了此前的紀錄。

另一位場外交易員則表示,當前有許多機構參與了槓桿期貨交易,並有巨量的拋售潮,相反地,拉丁美洲一位匿名交易員則稱,散戶正在瘋狂購入比特幣,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原本比特幣技術面上的進程,而近期的波動也是巨大的。

為何機構選擇拋售,而散戶抄底?很可能是因為機構通常不只投資一種商品,當股市損失過大,機構總得拋售對他們來說相對不重要的商品,把資金轉移至日圓、美元上,以求安全;但散戶就沒這個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