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系統將助力戰場勤務支援

要點提示

使用醫療型無人系統實施傷員轉撤,可使戰場急救時間從“黃金一小時”提升到“白金十分鐘”。

戰場勤務支援是保持部隊戰鬥力和作戰持續性的重要保障行動,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作戰勝負。障礙清除、傷員轉撤和戰鬥搜救是在高危環境和強對抗條件下實施的支援保障行動,由於安全威脅較大,傳統保障力量的保障效果不是特別理想。未來作戰中,藉助具有相應功能的無人系統,獨立或輔助傳統勤務保障力量遂行勤務支援任務,既能夠快速、高效地實施支援,又能有效減少人員傷亡,為戰場勤務支援打開新思路。

直前清障效率更高

直前清障,是指部隊在進攻或突擊過程中,使用無人工程保障力量獨立或配合其他工程保障力量,對影響部隊行動的障礙物進行清除,為攻擊部隊迅速開闢安全通路。清障作業通常在敵火威脅下進行,是一項難度較大的支援保障任務,特別是清除爆炸性障礙物,危險性高,人員心理壓力大,作業效率經常會受到影響,而利用相應的無人平臺配合實施,則可預先出動,在高威脅環境中高效完成清障任務。

進行直前清障,通常以地面無人掃雷車、無人推土機、排爆機器人、無人掃雷艇、水下掃雷機器人等為主,針對地雷、水雷等爆炸性障礙物和壕溝、阻絕牆等非爆炸性障礙物進行清除,作業效率高。據統計,一般工兵探測速度為1000米每小時,而軍用無人掃雷車可達到5000米每小時,而且清掃率可達98%以上,能使工兵部隊的掃雷效率大幅提高。在實施過程中,小型無人平臺通常由單兵攜帶或伴隨班組機動,中大型無人平臺則由專業工程保障力量攜帶並配置於適當位置,根據作戰需要超越作戰部隊前出,由操作人員遙控或以自主模式對各種障礙物進行識別和排除,並對通路進行簡易標示。在地形或海況複雜、不確定的區域,特別是灘頭區域,則可由無人工程平臺作為先導力量,在作戰部隊前方搜索前進,預先對地雷、水雷等爆炸物進行探測、排除,對於不易排除或者核生化沾染物等設置警示性標誌,並標示出避開障礙的可通行路線和航線,確保突擊部隊安全通過。比如,反水雷作戰時,無人掃雷艇在掃雷艦的遙控控制下,通常在編隊前方一定距離上航行,進行主動探測,發現可疑情況後即投放掃雷機器人,通過有纜、遙控或自主方式,航行至搜索區域,對水雷進行搜索、識別、定位,並實時向母艦傳送探測情況,視情進行水雷排除或繪製障礙物海圖,作業效率較高。另外,由於水下掃雷機器人聲場和磁場特徵較低,不會被主動攻擊型水雷探測到,可直接進入雷區,準確探測水雷方位並精確排雷,特別是集探測與排除於一體的掃雷機器人,能迅速完成水雷的探測、識別、定位和排除。比如,英國專用於水雷排除的“護身符”無人潛航器,可在水深0~300米的範圍內,一次性完成4枚水雷的探測與排除,整體過程只需十幾分鍾,與傳統掃雷作業需要2~3小時相比,效率非常高。當前,除使用陸、海無人平臺進行掃雷、排爆外,一些國家還在發展空中掃雷技術,即在無人機上加裝熱成像探測系統或高性能感應式掃雷裝置等,從雷場上低空飛過,即可快速、精確探測地雷或將其誘爆,以滿足遠距離、大面積掃雷需要。

傷員轉撤能力更強

傷員轉撤,是戰時利用醫療型無人系統配合救援力量,深入衛生醫療人員無法進入的危險區域,自主尋找並對傷病員進行搶撤及向後方轉送,為及時救治贏得寶貴時間。戰場上的傷病員常處於敵直瞄火器射擊範圍內,救護人員無法直接進入,從而造成一些傷病員不能及時撤出進行有效治療致使傷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況,如果使用戰鬥人員協助後撤又會造成非戰鬥減員,影響整體戰鬥力發揮。使用醫療型無人系統實施傷員轉撤,可使戰場急救時間從“黃金一小時”提升到“白金十分鐘”。

進行傷員轉撤,通常以陸上無人醫療車輛和空中醫療無人機為主,可分為火線撤離和轉撤後送兩個環節,即首先將傷員從受傷地點搶撤到相對安全的區域,由隨隊醫療組進行初期治療,如果傷情比較嚴重,則繼續向後方收容站或醫療站進行後送,甚至直接轉送至後方醫院。在實施過程中,陸上無人醫療車輛,往往跟隨戰鬥班組行動,士兵受傷後立即將其轉移至車輛內,通過遙控或自主方式送至安全區治療,通常小型無人平臺用於火線撤離、中大型無人平臺用於轉撤後送。空中醫療無人機,往往部署於作戰部隊後相對安全的區域,聽令前出至受傷地點裝載傷員並後送,通常將火線撤離和轉撤後送合併實施,直接送至後方醫療站。據悉,以色列正在研製一種空中無人駕駛醫療系統,用於戰場傷員的現場急救、後送和治療,一次可運載4名傷員,最大飛行時間3小時。它可以通過遠程遙控方式進入交戰區,由戰鬥人員或隨機醫師將傷員裝載或抬入專用吊臺實施後送,後送途中後方醫師可通過傳感器監測傷者的出血量和其他生命體徵,通過視頻與語音系統與傷員進行溝通。

戰鬥搜救風險更低

戰鬥搜救,是指無人作戰力量獨立或協同其他救援力量,對在戰場上失蹤或陷於不利環境中的己方作戰人員與裝備實施搜索、營救和搶回,防止其落入敵手。戰鬥搜救是一種高風險的戰場勤務行動,通常深入交戰區或敵縱深內行動,猶如“火中取栗”,搞不好自身難保,有時即使搜救很成功,也不可避免會造成搜救人員傷亡。據美軍資料顯示,美國空軍搜救分隊每救回9.2人自身損失1人,海軍搜救人員每救回1.8人損失1人。而且戰鬥搜救又是一種高時效性的行動,錯過最佳營救時間,搜救成功率就會大大下降。經驗表明,落入敵區的飛行員,救援時間超過5小時,成功被救出的可能性為20%,如果時間減少到1.8小時,則可能性提高到60%,即時間減少為1/3,成功可能性將提升3倍。戰鬥搜救的高風險性與高時效性並存,是特種力量搜救面臨的主要矛盾,而專門的無人救援系統或具有搜救功能的無人系統可以有效解決這一矛盾。

進行戰鬥搜救,通常以搜救型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航器為主,針對交戰中因飛機、艦船、潛艇等被擊中而落入危險環境的人員或重要設備進行搜救,可在偵察、預警和警戒掩護力量的配合下,多類型無人作戰力量共同編組、協同進行。在實施過程中,無人搜救力量根據指揮中心通報的座標位置或者求救者發出的信號,直接機動至相關地域、海域、空域,利用其搜索設備進行小範圍精確搜尋,發現並確認目標後,釋放救生設備或使用機械手臂等完成人員、裝備的裝載和固定,而後返航;同時,以其他無人作戰力量擔負警戒,實時觀察救援區域和周邊敵人動態情況,必要時使用攜帶的武器進行火力壓制或遮斷,遲滯敵向救援區機動,為救援行動贏得時間;有時也可利用無人作戰平臺引導被困人員脫困或抵達到友軍部隊,或逃離敵方部隊、危險地形或其他危險區域。如外軍正在研製的下一代無人運輸機,能夠進行低空和慢速飛行,任務範圍可達1000海里,既可用於輸送補給物資、通信中繼,著陸救援被隔離的人員,還可在人員救援任務中提供武裝護送或對敵防空系統進行壓制。目前,一些國家的海軍裝備有潛艇救援艦並搭載有水下救援機器人,用於失事潛艇的救援或對飛行器黑匣子等進行打撈。通常情況下,利用無人系統實施戰鬥搜救時,應儘可能準確確定被施救者或重要設備的位置,並實時掌握其動態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編組救援力量,通過多種手段與支援保障力量配合,建立大範圍、立體的搜救網絡,提高戰鬥搜救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