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課堂故事】責任與使命


從未想過放棄

銀川市興慶區第四小學 張婉

接到錄製“空中課堂”的任務時,雖然不知從何下手,但我欣然接受,因為我知道,這是一線黨員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有著連續四年“一師一優課”的獲獎經歷,也經常參加自治區、銀川市的各類教學競賽,上課並不難。可是初次面對“空中課堂”,還是有些驚慌失措。

20分鐘的課程,教學目標是否能達成?教學內容是否需要拓展?一個個問題在我腦海裡迴盪,我決定沉下心來,從課標入手,逐步解答心中疑惑。

尋找網上資源、掌握手勢表情要領、研究課標……為了讓孩子們有興趣能聽懂,我將所有課程設計成“情境教學”模式,用新穎的動畫效果把書中的人物帶回課堂,讓孩子們產生“我就在課堂裡一起學習”的感覺,在習慣的、熟悉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吸收新內容。

不同層次的學生是否能聽懂?基礎知識是否要反覆?“空中課堂”是面向大眾的課堂,雖然年齡階段相同,但是不同地區的孩子還是有差距的。

既不能讓學得好的同學覺得無聊,也不能讓學習吃力的孩子“聽天書”。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會給孩子們展現不同層次的例句和視頻資料,讓程度好的孩子多說一些,程度弱一些的孩子也能說出基本句型,從而達到整體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推倒重來,教學課件一遍一遍修改,八節課做下來,有過心酸,也有過無助,但從未想過放棄。

凌晨深夜,看到朋友圈裡帶著寶貝讀繪本、做遊戲……各種陪伴,想到我家寶寶口中唸叨著“媽媽在忙”,手裡擺弄著機器人自己玩時,我心裡閃過一陣愧疚,但更多的是欣慰。

望向窗外,抬頭看看那顆最亮的星星,想想戰鬥在抗“疫”一線的工作者,我能做的也許就只有這些,在這個特別時期,能貢獻一點點微薄的力量亦是有所作為!


辦法總比苦難多

金鳳區第一回民小學 李莫瑩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與病毒疫情聚力抗爭的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全國湧現出了千千萬萬可歌可敬的無名英雄,他們投身於防疫一線,舍小家顧大家,義無反顧。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也是時刻整裝待發,主動作為,盡己所能,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力量。

1月31日,我接到錄製寧夏“空中課堂”通知後,提前結束了寒假,並全面進入備課備戰狀態。由於第一期“空中課堂”播出時間迫近,準備時間有限,但仍要確保錄製過程萬無一失並能呈現給全區小學生一堂堂精彩高效的英語課,這對於只有四天準備時間卻要備出三節精品課的我,已然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前期準備工作要注意什麼,錄製過程中又要注意什麼?從儀容儀表到自己每一個口語指令習慣,每一個小的細節都不容忽視。四天的寶貴時間,用來完成教學設計、課件、試講,緊緊張張。

然而,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快。沒有考慮到山區孩子的學情,設計難度偏大,標點符號和版面設置,買不到卡紙做板書詞卡……在距離正式錄製還有半天時間的時候,沒有板書,還未試講,連續三天每天休息不超過四個小時的我,焦急又氣餒,終於還是忍不住哭了。

家人安慰我說,任何事情,辦法總比苦難多啊!想想這些辛苦是為了電視機前那一張張期待的小臉,一切都是值得的。是啊!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份職業所賦予我們的,是使命,是責任,更是愛。

板書打印不了,那就親自上陣吧!沒法試講就借白板,把家當作課堂,把家人當學生,一遍不行兩遍、三遍、四遍、五遍......直到我能自如的講課,就當面前坐著的,是一個個小臉兒紅撲撲的、滿眼都是求知慾的孩子們,直到我對每一張課件都能熟練掌握詳解。

2月4日一早,我走進了寧夏教育電視臺一號演播廳,站在銀幕前的那一刻,雖然心裡還是會緊張,但我還是流利地、從容又自如地完成了整堂課的教學任務。

“錄製非常順利、非常好!基本不用剪輯!”“很自然很適合給小朋友上課啊!”得到了攝像老師誇讚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努力、付出與辛勞,都沒有白費。

現在,我已經可以輕鬆的、自如的去面對各種課型和課時。感謝“空中課堂”帶給我的歷練。

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這不僅僅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堅定信念,更是從未被緘默、與愛同行的呼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