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的“加減法”:管理做減法,服務做加法!


物業管理的“加減法”:管理做減法,服務做加法!

業主客戶覺得物業服務人員很牛很拽,進了小區大門要遵守很多規矩,橫不行豎不行橫豎都不行,心生怨氣卻也徒呼奈何。而相對應的,物業服務人員自打踏入物業行業以後,始終覺得自己很悲催,“前世作孽,這輩子搞物業”是物業很多人員口頭禪,整天婆婆媽媽神經兮兮,東不好西不好東西都不好,心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

物業管理的“加減法”:管理做減法,服務做加法!

這幾年,物業行業有了一些資本化實踐案例後,行業內有些企業飄飄然,有追求概念包裝忘了服務根本的,有鼓了錢包四處趾高氣揚的,恨不得一夜間成為市場中英雄、資本里土豪。而被物業管理成本、經營風險壓得灰頭土臉的那些行業窮親戚,不是喊窮就是叫苦,可惜自打行業出了些土豪,窮親戚的聲音一下子變得微弱了。就物業管理行業來說,不會因為有了些資本化案例,而使行業獲得量的突破、質的飛躍,我們回頭看看A股市場上那些“老八股”的當年今日就知道了,對這種陡增的物質名利,能淡然處之的才能享受到其中便利,否則喧譁過後徒增落寞。

物業行業本質上是“對物的管理,對人的服務”,互聯網時代下,先進的物業管理企業可能還有“對資源的整合”,從而實現合同契約下的專業服務價值。合同契約作為經濟導向的價值交易,要維持自身經營收益、提高消費者服務體驗著實不易,個人以為“管理做減法,服務做加法”

值得我們思考。

管理做減法

去偽存真,化繁為簡

減法

我們幾千年來的定性化思維方式,很容易把“管理”玩壞。典型的如“和尚喝水說”,因為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沒水喝,引來第三個和尚做顧問諮詢專家制訂完善嚴密規章制度,隨後第四個和尚來監管制度執行,第五個和尚精準績效考核,第六個和尚說情懷講理想保持組織凝聚力,第七個和尚…… 管理越做越細、越講越玄乎、成本也越來越大,大到可能已經把挑水和尚累趴下了。

現在有許多企業中的偽管理專家,總是喜歡亂扯大旗亂唱管理大戲,好端端的把講科學講規律的管理行為,搞成以混取勝、以亂獲利的偽管理,對於這種偽管理,大可做減法,減到見真面、吐真氣、做實事、求實效。

物業企業人員流動率一直都比較高,有些管理人員一到新地方,出於不同目的需要,總想一上來就大舉利斧對原有管理秩序大砍一番,並常常美名為創新,這常常讓企業付出很多的成本和損害。這就好像一位俊朗的醫生一進來就對手術檯上病人刀起刀落、飛針走線,場面令人動容,不曾想這位患了盲腸炎的病人卻被截除了大長腿!

盲目的創新充滿風險,需要謹慎,需要減法,過度的“管理精細化”同樣毫無意義,需要做減法。不同的物業企業,對於項目物業處管理機制有“項目全責制”、“職能監管制”、“直線管理制”等,不能籠統地說哪一種管理形式好,只要能體現經濟、效率就好。但是如果哪一天,你突然被要求,為了所謂的有效、精準控制,因為項目預算內10元錢的採購物件所引發的管理流程、增值稅發票等爭論,從公司總部分管領導、對口職能部門、項目經理、項目管理人員都被要求建立統計臺賬、月度計劃、月度彙總、季度分析、年度彙總等等,不計其數的人員和報表在同一件事情中被重複勞動,而因為有了不同部門、人員的重複勞動,統計數據卻理所當然被認為及時準確而無人關心了。在管理活動中,我們因為一塊錢而大義凜然去投入20塊50塊管理成本,其實是不少見的。

管理做減法,需要的是勇氣,可能每一個部門、每一個人都會習慣性地說本部門工作如何重要、如何複雜、如何專業,但其實,沒有選對正確的方向,所有的努力都是無效的;沒有選用正確的方式,所有的努力都是低效的。

物業管理的“加減法”:管理做減法,服務做加法!

而服務做加法,需要的是智慧,因為我們很難預知新增的服務是否需要、是否適宜、是否經濟,但如果我們一味故步自封、畫地為牢,我們終將被遺棄。

服務做加法

簡奢隨意,人性人文

加法

物業服務要多做加法,是因為服務的內容、功能、價值永沒有終點。

首先,服務要在意識上做加法。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這態度就源於意識,物業服務講究“心到腿到手到”,只有意識上的“心到”了,才會有迅速的“腿到”、專業細緻的“手到”,客戶才能“感到”,才能從感到物業服務的存在到感動於物業服務。服務意識的可貴,不在於員工個體是否有服務意識,而在於企業文化、制度規範、價值取向上是否具備保障機制。

其次,服務要在規範化上做加法。規範化是物業服務專業品質的重要體現,首問責任制、一站式服務流程、菜單化增值服務拓展、契約化服務履行等,都離不開規範化要求。客戶與物業服務所產生的投訴、抱怨、誤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溝通、流程、響應等沒有完全規範,工人和工匠的區別也很大程度上源於規範程度的差別。對照先進國家先進服務品質,我們物業服務普遍還停留在粗放階段,規範化上的加法大有潛力、大有可為。

再次,服務要在人性化上多做加法。企業存在的價值自然是經濟利潤,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提供物業服務時,多做人性化的加法,多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問題,尋求雙贏互惠共利的平衡點,多提供符合人性化需求的物業服務,如西方社會對於老人、嬰兒等特別服務設施的設置、特殊人群的稱呼,辦公樓大堂應急便民休憩服務的提供等,人性化的加法需要“不因善小而不為”。

最後,服務要在中正心態上做加法。服務不丟人現眼、低人一等,哪怕是掃地的保潔、站崗的保安,不偷不搶、付出高於回報,光榮。那些目中無人、頤指氣使的人才無恥、無知。所以,做物業服務在平和、中正心態上不斷做加法,既努力直面行業性不足,也積極看待服務價值。有句話說得好,人與人最佳距離是若即若離,人與人相處最高境界會不會是不卑不亢呢?

管理做減法,減掉浪費、浮腫,提升效果。

服務做加法,加上規範、契約,提高品質。

-END-

溫馨提示:本平臺內容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讓我們一起傳播正能量。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贊、收藏、轉發,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歡迎關注:葉歪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