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公元664年3月7日(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半夜,一代高僧玄奘圓寂玉華宮(位於今陝西銅川玉華鎮),享壽62載。朝野百萬民眾送行,歸葬白鹿原(地跨西安、藍田縣一帶)。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遷葬“大唐護國興教寺”(今西安市長安區興教寺)。

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公元602年(隋文帝仁壽二年),玄奘生於洛州緱(gōu)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緱氏鎮),本名陳禕(yī),其父為江陵縣官,隋亡後辭官不出,玄奘為其第四子。

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大理寺卿鄭善果奉敕度僧27名,此時跟隨二哥長捷法師在淨土寺習佛的陳褘,被破格錄取,在淨土寺剃度出家,時年13歲,法名玄奘。隨後玄奘跟隨兄長遊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

此時佛教界因經文翻譯不善,各方理解不一,理論問題之爭難以融合。

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唐太宗貞觀三年秋八月(629年),當時有來自秦州的僧侶孝達在長安學涅槃經,學成返鄉,玄奘與孝達一起去秦州。在秦州停留一夜後,又與人結伴到達蘭州。之後偶遇涼州人送官馬歸,玄奘一同去往涼州。

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在涼州停留月餘後,玄奘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

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

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玄奘遍遊印度,巡禮佛跡,入那爛陀寺學佛,名震五印。

公元643年,玄奘攜657部佛經帶回國。回經于闐即上表,太宗下敕迎勞。至沙州再上表,此時唐太宗身在洛陽,預令西京留守房玄齡迎待。

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645年2月7日,玄奘抵達長安西郊。次日,初七丙子日,古稱“人日”,房玄齡遣官奉迎,進入長安“都亭驛”。此都亭驛是全國總驛站,位於朱雀門大街之西街,北起第二坊,在該坊東門內北側。

初八日丁丑(2月9日),從午時至晡時,舉行了隆重的迎接玄奘及所攜佛經、佛像入弘福寺的儀式。

公元645年2月23日奉詔啟程,前往洛陽拜見唐太宗。

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3月3日(貞觀十九年二月初一日),唐太宗在洛陽紫微宮儀鸞殿接見了玄奘。

玄奘希望能在家鄉附近的少林寺翻譯經文,唐太宗不允許,反而勸玄奘還俗為官。一者唐太宗經略西域,急需玄奘這樣精通風物人情者效力君前;二者李唐推崇道教,尊奉老子李耳為其先祖,且有梁武帝好佛亡國之事,以為殷鑑。玄奘衷心不改,再三上書陳情。

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餘下數年之間,在唐太宗、高宗的支持下,玄奘相繼在長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等處組織人員開始翻譯經文。同時口述西行見聞,由其弟子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成為日後探尋中南亞、印度史的重要文獻記錄。

玄奘西行:從602年到664年3月7日

玄奘自貞觀三年(629年)單獨由長安赴印度取經,遍歷天竺,至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返抵長安,歷時17載。回國之後和弟子翻譯經文75部(1335卷),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影響遠波海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