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一,桑樹的主要品種

一、桑樹品種主要評價指標

桑樹品種的主要評價指標有桑葉產量、品質和抗性。優良桑品種應具有葉質好,產葉量高,抗病性較強,農藝性狀好,適合當地的氣候和土壤環境等特點。桑樹和其他農作物一樣,有地區適應性和時間的變遷性,其優良特性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在某一地區種植桑品種時,應選定幾個主栽品種,並配合若干輔栽品種。

(1)產量。豐產桑品種一般具有長勢旺、發條數多、枝條長,發芽率高、生長芽多、節間密,葉片大而厚、花果少等優良性狀。

(2)葉質。桑葉品質,直接影響到家蠶的體質。優良桑葉是指桑葉中含有的營養成分高,適合蠶體生長髮育的需要,能獲得高產、優質的蠶繭,即等量的桑葉飼養同品種數量的蠶,萬頭蠶產繭量、萬頭蠶產繭層量和50kg桑葉的產繭量要高。葉質的優劣可通過養蠶鑑定及桑葉的營養成分分析來判斷。

(3)農藝性狀。優良桑品種要求枝條直立,田間管理方便,桑葉採摘容易等。

(4)抗逆性。桑樹的抗逆性,主要是指抗病性和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不同,病害發生情況也不同,對桑品種抗逆性的要求應有所側重。優良桑品種須適合當地氣候環境和土壤條件,對當地的主要病害有較強的抗性,有的桑樹優良品種對一些蟲害也有一定的抗性。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二、適應湖北地區栽植的桑樹品種

不同的桑樹品種有各自的生長特性和對土壤質地、氣候條件等不同的適應性,因此,要根據當地條件選栽適合的桑品種。我國已選育出了眾多優良的桑品種,現介紹適應湖北地區推廣的主要優良桑品種。

1.湖桑32號

本品種又名荷葉白、尖頭荷葉白、蹺腳荷葉白,分佈於全國各大蠶區,是推廣面積最大的桑樹品種。

特徵特性:樹型開展,發條數多,枝條粗而彎曲,臥伏枝、側枝較多。皮黃褐色,節形微曲。冬芽正三角形,黃褐色,貼生,副芽小而少。葉長心臟形,呈漩渦形扭轉,翠綠色。葉片較厚,葉面光滑稍皺,光澤較強。雌雄同株,雌花無花柱,葚少,紫黑色。長江中下游地區發芽期3月底至4月初,開葉期4月中旬,發芽率75%左右,是晚熟品種,畝產葉量在2000kg左右(1畝=667m2)。秋葉硬化遲,葉質較優,抗黃化型萎縮病弱,抗細菌病中等。耐寒、耐旱、耐鹽鹼,適應性廣。

栽培技術要點:栽培距離宜稍稀,宜養成低、中幹樹形。發芽與葉片成熟遲,宜於早熟品種搭配栽植。夏伐後及時疏去止芯芽,減少臥伏枝,便於桑園管理。適應性廣,各地均可種植,不宜在桑黃化型萎縮病疫區栽植。

2.湖桑35號

本品種又名桐鄉青、白皮湖桑、青皮湖桑、葉眼青、牛舌頭桑等。全國各蠶區均有栽植,面積略少於湖桑32號。

特徵特性:樹形挺直,發條數中等,枝條粗直而長,上下端粗細開差較少,皮色青灰帶黃,節形直,節距稍長。冬芽長三角形,黃褐色,貼生,副芽大而多。葉卵圓形,稍呈漩渦扭轉,墨綠色。葉片厚,葉面光滑,光澤強。開雌雄花,葚紫黑色。發芽期與開葉期較湖桑32號早1~2天,發芽率65%左右,是中熟品種,畝產葉量在2000kg左右。秋葉硬化稍早,葉質優,抗萎縮病強,抗細菌病弱。

栽培技術要點:由於春葉成熟快,可作春期稚蠶用桑。樹形直,枝條直立,適於密植和養成低、中幹樹形,多留拳和條。秋葉硬化較快,要加強肥水管理,及時採摘利用。不宜在細菌病疫區種植。

3.湖桑197號

在全國多數省份栽培,栽培面積與湖桑35號相當。

特徵特性:樹形開展,發條數中等,枝條較直,側枝較少。皮色淡紫褐色,節形微曲。冬芽長三角形,紫褐色,貼生,副芽小而少。葉片長心臟形,深綠色,葉片前部稍向一側扭轉。葉片厚,葉片光滑,光澤較強。開雌花,葚小而少,紫黑色。長江中下游地區發芽期和開葉期較湖桑32號早,發芽率高,是中熟品種,畝產葉量1700kg以上。秋葉硬化較遲,葉質較優。抗旱、耐瘠性強,抗萎縮病較強,抗細菌病弱。

栽培技術要點:抗旱、耐瘠適應性強,不論平原、溪灘、海塗、丘陵均可種植。葉質優,養蠶成績好,適於蠶種場種植。不宜在細菌病疫區種植。

4.農桑12號

浙江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育成,在浙江、江西、安徽、山東、湖北、雲南等省種植較多。

特徵特性:樹形直立,樹冠緊湊。發條數多,枝條長而直,無側枝。皮色黃褐。冬芽長三角形,緊貼枝條,紫褐色,副芽大而多。葉心臟形,深綠色,葉面平而光滑,光澤較強,葉片向上斜生。開雌雄花,花穗均較少。長江中下游地區發芽期3月20日左右,開葉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發芽率在78%左右,是中熟品種,畝產葉量2600kg以上。秋葉封頂遲,硬化遲,葉質優。抗細菌病和黃化型萎縮病強,抗桑薊馬、紅蜘蛛、桑粉蝨較強。

栽培技術要點:種植密度可適當密植,養成低、中幹樹形,施肥要足,以充分發揮其高產性能。葉質優,養蠶制種成績好,適於蠶種場種植。發芽較早,剪取穗條宜於春節前完成。髮根力強,可用扦插繁殖。抗病力較強,適應性廣,各地均可種植。注意防治小粒型菌核病,在斷枝病流行地區,第二年起就實行夏伐。

5.農桑14號

浙江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育成,在浙江、江西、安徽、山東、湖北、雲南等省種植較多,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推品種之一。

特徵特性:樹形直立稍開展,發條數多,枝條粗長而直,無側枝。皮色灰褐,枝條基部根源體突出明顯,節距3.7cm。冬芽正三角形,棕褐色,葉面平而光滑,光澤強,向上斜生。開雄花,花穗較少。長江中下游地區發芽期3月20日前後,開葉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發芽率近80%,是中熟品種,畝產葉量2700kg以上。秋葉封頂和硬化均較遲,葉質較優。抗細菌病和黃化型萎縮病較強,抗桑薊馬、桑粉蝨、桑紅蜘蛛強。扦插成活率高,農藝性狀優良。

栽培技術要點:栽植距離宜稍密,養成低、中幹樹形。施足肥料,以充分發揮其高產性能。發芽較早,剪取穗條宜於春節前進行。抗性較強,適應性廣,農藝性狀好,適合條桑收穫。髮根力強,可用扦插繁殖。

6.育711

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育成。1995年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枝條粗長,直立,稍開展,節距3.2cm。皮色青灰,側枝少。冬芽三角形,較大,黃褐色,尖離,副芽小而少。成葉心臟形,稍波扭,葉色深綠,有光澤,葉尖銳頭,葉基心形,葉肉較厚,葉形較大,葉面光滑。開雌花,葚少而小。發芽較早,發芽率80%,中生中熟品種。生長較齊,產量較高,成林桑畝產2000kg,對細菌病抗性與荷葉白相仿,葉質較好。

栽培技術要點:畝栽800株左右,養成中、低幹樹形。適於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種植。

7.鄂桑1號

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育成。三倍體桑品種。2003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樹形直立,樹冠較緊湊,枝葉生長快而旺盛,發條數較多,枝條長而直,上部易發側枝。節間3.5~5cm,葉序2/5或3/8。皮色紫灰,皮孔橢圓或圓形,灰白色,分佈均勻。冬芽長三角形,紫紅色,貼生;副芽少而顯。成葉橢圓形,葉長20~25cm,葉幅18~22cm,葉色綠色,葉尖短尾狀,葉緣鋸齒狀,葉基淺心形,脈腋茸毛較密。開雌雄花,同株、同穗,雄花多、雌花少。武漢栽培,3月上中旬發芽,開葉期在3月下旬,桑葉成熟期在5月上旬,是早生早熟品種。畝產葉量達2300kg以上。

栽培技術要點:可適當密植,每畝栽植800~1000株較宜,低中幹養成。該品種發芽較早,冬季管理工作宜在12月底前完成;早春發芽前應及時重剪梢,夏伐桑園應適時疏芽;秋季養蠶時要注意分批採葉及利用側枝葉養蠶,以提高桑葉利用率和桑園通風透光性。

8.鄂桑2號

湖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育成。四倍體桑品種。2003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樹形開展,枝條粗長且直,節間3.1~4.2cm,葉序3/8,皮色淡紫褐色,皮孔大而少,橢圓形,灰白色。冬芽正三角形,紫褐色,芽尖稍離枝條,副芽多而明顯。成葉長心臟形,葉長28~31cm,葉幅24~27cm,葉色深綠,葉面較粗糙,光澤較弱,葉肉厚,葉尖短尾狀,葉緣鋸齒狀,葉基淺心形,脈腋茸毛較密。開雄花為主、極少雌花,花多。武漢栽培,發芽期在2月底至3月初,開葉期在3月15日左右,桑葉成熟期在5月初,秋葉硬化期在10月中旬,屬早生早熟品種。畝產葉量達3000kg以上。

栽培技術要點:可適當密植,每畝栽植800~1000株較宜,低中幹養成,養成期要適當多留支幹。因葉片過大,枝條生長迅速,木栓化低,易下彎或被風折斷,為此,應適當延緩疏芽、增施磷鉀肥;該品種春季開花較多,枝條中下部三眼葉較多,每年9月份應適當控制肥水,抑制生長,增強枝條充實度和春季重剪梢等。

9.湘7920

湖南省蠶桑科學研究所育成。1988年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996年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樹形高大,枝條直立緊湊,皮色紫褐,皮孔粗大突出,側枝少,冬芽長三角形,鱗片呈淡褐色,成葉卵圓形,葉色翠綠,葉尖尾狀、葉基截形,開雌花,葚少。發芽比湖桑32號早5~7天,發芽率高,生長芽多,發芽率80%以上,生長芽30%以上,發條數多,枝條粗,生長勢旺,產葉量高,平均米條長春葉產量達200克,秋葉達150克,抗逆性強。

栽培技術要點:樹形高大,適宜養成高、中、低幹多種樹型;屬早熟豐產型品種,適宜在肥水充足的洞庭湖地區及長江流域栽培;發條數多,芽葉生產茂密,應注意防治病蟲害;生長芽多,春季注意摘心,促進葉質成熟。

10.湘桑6號

湖南省蠶桑科學研究所育成。三倍體桑品種。

特徵特性:樹形稍開展,枝條直立粗長,木質較疏鬆,上部有少量分枝,皮褐色;節間直,節距5.0cm,葉序2/5,皮孔粗大突出,橢圓形或線形;冬芽長三角形,褐色,貼生,副芽少;葉長心臟形,墨綠色,葉緣銳鋸齒,葉基截型,葉尖長尾狀,葉片大,葉長30.4cm,葉幅24.8cm,葉片厚,葉面微粗糙,光澤度較弱,上斜著生,葉背密被柔毛,葉柄粗短;開雄花。湖南省澧縣栽培,發芽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葉期3月中旬,發芽率80%,生長芽率30%,葉片成熟期4月底至5月上旬,葉片硬化期10月上中旬。屬早生早熟品種。中抗桑黃化型萎縮病,對桑薊馬、桑螟蟲的抗性強於湖桑32號,抗旱性中等,適應性強。

栽培技術要點:適應性強,在長江流域平湖區和山丘均適宜栽植;發條數中等,應適當密植,畝栽800~1000株為宜;生長勢旺,應確保充足肥水供應,注意氮、磷、鉀等配比施肥,木質疏鬆,適當增施P、K肥;生長快,枝條長,冬季宜留枝條1.2m水平剪梢。

11.大10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育成的果桑品種。

特徵特性:樹形直立開展,枝條細長多側枝,發條數中等。皮淡褐色,節間直,節距較大,冬芽三角形,棕色,尖離,副芽大而多,成葉心臟形,較大,翠綠色,光澤暗。開雌花,無花柱,葚大而多,紫色,甜而無籽。發芽早,為早生早熟品種。果葉兩用,桑葉和桑果產量高,成林桑葚果產量可達1500kg,畝產桑葉1000kg以上。桑葚易感染菌核病,須加強防治。嫁接繁殖注意提早剪接穗。

栽培技術要點:以果用為主宜稀栽,畝栽500~600株,中幹或中高幹養成。長江中游4月底至5月上中旬收果後進行夏伐,促進多長橫枝,八、九月份要重施肥,氮、磷、鉀配合使用,提高桑果產量,秋季少採葉,否則影響次年產果量,冬季輕剪稍。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二,桑苗繁育技術

養蠶先栽桑,栽桑先育苗,桑苗是桑園建設的物質基礎。

隨著蠶桑生產的發展,桑園面積擴大,栽植形式趨於密植,對桑苗的需求量逐年增多。為了加快桑苗繁育速度,應貫徹“自力更生”方針,發動群眾自採、自育、自栽;同時,選擇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商品苗基地,繁育優質苗木,就近供給群眾栽植,切忌盲目向外省、外地區大量調運苗木,以免危險性病蟲害隨苗木傳播。

繁育桑苗,分種子繁育和嫁接、扦插、壓條繁育等幾種方法。播種桑籽培育而成的桑苗叫實生苗,栽植後的桑園叫實生桑園。它具有根系發達、適應性強的優點,但葉小肉薄,花果多,產葉量低,大多隻用作嫁接砧木。將優良桑品種的枝條或芽作接穗,嫁接在實生苗的根或枝、幹上培育而成的桑苗叫嫁接苗,它是營養器官發育的延續,可以保持砧木和接穗兩個品種的優良性狀,在生產上廣為應用。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一、桑苗圃的建立

1.苗圃地的選擇

好地育壯苗,苗地好壞對桑苗成活出圃率影響很大,是培育壯苗的基本條件。湖北省5~7月常陰雨連綿,8月份後又長期乾旱,苗圃地要選擇靠近水源而又不會積水,土地平整,能排能灌,日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土質以沙質壤土或壤土為宜,黏性過重、有桑根結線蟲病、桑紫紋羽病的土壤不能作苗圃。苗圃地要進行輪作,一般隔二、三年培苗一次。

2.苗圃地的整理

苗圃地要進行精細整理,施足底肥。一般深耕20cm,每畝施堆肥3500~4000kg,或廄肥1500~2000kg,將肥料翻入苗床內,打碎土塊,精細整理苗床,做成寬1~1.2m,高10~15cm,溝寬30~50cm的畦面,以便於管理。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二、實生苗的繁育

1.桑籽的採集和貯藏

(1)桑籽採集。繁育實生苗,宜就近採集桑籽。湖北省一般在4月底、5月上中旬選採紫黑色成熟桑果,攤陰涼處,防止過厚堆積發熱,燒壞桑果中的種子。待桑果收集到一定數量時進行淘洗。淘洗時,先把桑果放入細眼竹籮中或腳盆內踩爛或搓爛,然後在河、塘邊水中慢慢漂去不成熟的浮子、果皮和果柄等雜物。淘洗出來的桑籽應慢慢陰乾,不能日曬或用火烘烤,否則桑種子將失去發芽率。每50kg桑果可淘洗桑種子1~1.5kg。桑種子如需長途運輸,應用小袋包裝,每袋10~15kg,並拌以炒乾的穀殼,切忌受壓、受潮和受熱。

(2)桑籽貯藏。新鮮桑籽的發芽率可達90%以上,但若在自然條件下存放,隨時間的延長髮芽率遞減。如當年不播種,必須注意貯藏,才能保持種子發芽力。一般常用的貯藏方法是:用一隻肚大口小的罈子,壇底放生石灰,上鋪2~3層粗草紙,然後把桑籽用布袋裝好,放入壇內粗草紙上。石灰與桑種子的比例為1∶1,在壇中所佔容積,石灰和桑籽佔2/3,壇內空間佔1/3,以保留適當空氣,供桑種子呼吸。壇口用塑料薄膜捆紮緊,再用黏土密封,不使漏氣,然後放在室內陰涼乾燥處。

(3)測定發芽率。桑種子經過貯藏後,或是從外地採購買回的桑種子,都要測定發芽率,以鑑定種子實用價值,計算播種量。測定的方法是:用培養皿或小盤子數只,放草紙2~3層於培養皿或盤中鋪平,用冷開水浸溼,將100~200粒桑籽均勻地放草紙上,每天定期加水溼潤草紙,夏季在自然溫度下,春季加溫28~32℃,經五六天後就能發芽,然後調查發芽數,計算發芽率。計算公式是: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2.桑籽播種

(1)播種時期。分春播和夏播兩種。當年5月上中旬採種隨即播種的叫夏播。用去年貯藏的桑籽,或從廣東引進當年桑籽,於4月中、下旬播種的叫春播。夏播生長期稍短,往往在幼苗期遇秋旱,應搶時間早播,精心培管。春播生長期較長,但種子發芽率往往較低,要適當增加播種量。

(2)播種量。要根據種子發芽率和播種方法來確定。500g桑籽有20萬~30萬粒,發芽率在80%以上的畝播種500g即可。

(3)播種方法。分條播和撒播,條播管理方便,苗木生長整齊。播種時,在整碎耙平的畦面上,每行距20~25cm,用棍棒壓成寬約5cm,深1cm的小溝,然後把桑籽拌勻在3~4倍沙中或細土中,均勻地撒在播種溝內,再覆蓋0.5cm厚的細肥土。撒播出苗多,但苗木較小。播種時把桑籽均勻地撒在整好的畦面上,再用掃帚輕掃一遍即可。無論條播和撒播,播種後要用稻草、麥稈薄鋪畦面保溼,鋪草厚度以畦面泥土隱約可見為度,每畝約需稻草200kg。

3.苗圃管理

“三分種,七分管”,培管是決定育苗成敗及苗木生長好壞的關鍵。播種後,必須固定勞力,加強培管,以抗旱、追肥為中心,切實做好以下幾項主要工作。

(1)抗旱防澇。水分是桑籽發芽和桑苗生長必不可少的條件。特別是桑苗的前期,對水分的需求更為突出。桑籽播下後至兩片子葉出土時,如遇連續晴天干旱,要早晚堅持淋水;有灌水設施的苗圃,則實行引水溝灌。如遇連續陰雨,必須疏溝排漬,做到雨停水乾。當兩片子葉出土後,選陰天或傍晚及時揭去蓋草。揭草期間,如遇烈日晴天,可以分兩次揭除,第1次只抽揭蓋草的一半。易受乾旱的地區,只將蓋草從播種溝移至行間,以利苗床保溼,但風雨後必須檢查苗圃,防止行間蓋草壓住幼苗,產生黃葉苗、高腳苗和駝背苗。

(2)間苗補缺。為了使桑苗稀密均勻,生長健壯,必須把過密或細小纖弱的幼苗及時間除。一般分兩次間苗,第1次在苗高3cm左右,當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進行,保持苗距3cm左右;第2次在苗高8~10cm,有4~5片真葉時進行,苗距保持8~10cm進行定苗。對缺苗斷壠的地方,可利用第2次間出的幼苗,在陰雨天或晴天的傍晚帶土移栽補缺。補齊以後,如仍有餘苗,可以另闢苗床移栽。實踐證明,移栽8~10cm高的幼苗最易成活,是增產桑苗的好辦法。

(3)除草追肥。幼苗期結合兩次間苗同時進行除草、鬆土。由於幼苗的一級側根離土面較近,鬆土不宜過深。追肥應掌握“幼苗宜淡,壯苗宜濃,分次追肥”的原則。第1次在頭次間苗後,一般每畝約施人糞尿100kg,每擔水兌人糞尿兩勺,或施硫酸銨3.5~4kg,即每擔水約加硫酸銨200g。第2次追肥在第二次間苗後進行,每畝約施人糞尿200kg或硫酸銨7.5kg。第三次在幼苗長出六七片真葉以後,桑苗開始旺盛生長時施下,施肥量為第2次的2~3倍。以後按照苗圃的具體情況,結合除草鬆土進行追肥,但最後一次追肥,要在8月底以前結束,以免追肥過遲,引起苗木徒長,不易木質化,冬季易受凍害。

(4)防治病蟲。為了防止地下害蟲覓食桑籽,播種前500g桑籽需拌入10~15ml敵敵畏原液。子葉出土以後,如遇連續陰雨,每隔10天左右噴1%的波爾多液1次,以防治桑苗炭疽病。在地老虎、螻蛄、蠐螬等地下害蟲較多的地區,可用80%敵敵畏原液1份,與炒焦黃的米糠或麥麩10份拌勻,加水製成渣狀物,於傍晚撒在苗圃中誘殺。桑苗生長期中,要經常檢查,一發現患萎縮病或細菌病的苗木,要及時拔除燒燬。如有桑蟥、野蠶、桑螟等危害,可用1500倍敵敵畏進行藥殺。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三、嫁接苗的繁育

1.嫁接前的準備

湖北省一般在2月下旬即嫁接前10~15天,剪取接穗。過早,穗條貯藏時間長,容易乾枯;過遲則樹液已開始流動,消耗養分,會影響嫁接成活率。剪接穗時,要選擇品種優良、枝條充實、冬芽飽滿、無病蟲害的枝條作穗條,于晴天剪取。一般袋接每萬株約需準備接穗60~75kg,揭皮根接150~200kg,接穗如需長途調運,要包裝後快運,途中防止日曬雨淋。

為了使接穗不發芽,不生黴、不幹枯,需進行妥善貯藏。方法是:選擇室內陰涼、不通風的地方。地上鋪一層10~15cm厚,稍帶潮溼的細砂或細土,將枝條捆成小束,基部向下,成捆地直立在細砂或細土中,接穗上面與四周再覆蓋一層稻草,關閉門窗,使室內氣流緩慢。室內溫度不宜超過10℃,溼度最好保持在70%左右,並防止陽光直射入室。貯藏中要經常注意檢查,如室內溫度高於室外,應打開門窗,使熱氣散發;如溼度過幹,應在地面或蓋草上適當噴水補溼。

此外,還應及早整理好苗地和備足嫁接用的桑刀、桑剪等工具。

2.嫁接成活的基本原理

桑樹枝幹內部的組織,大致可分皮層和木質部兩大部分。樹皮的最內層叫形成層,與木質部緊接,是由許多扁平的薄壁細胞組成,有很強的分裂生長能力,生命力旺盛。

嫁接時,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相接,形成層的細胞分裂生長逐漸將嫁接接合部的縫隙填滿,形成愈傷組織,以後愈傷組織內又分化出輸導組織,使接穗與砧木組織連通起來,當養分和水分能夠互相溝通以後,嫁接才會成活。因此,嫁接時,必須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互相緊密接合,才有利於愈傷組織的形成。同時,接穗與砧木的接合面越大,雙方的輸導組織就越容易溝通,嫁接成活率也就越高。

3.常用的幾種嫁接方法

(1)袋接。利用比較粗的實生苗做砧木,較細的枝條作接穗,就地嫁接,既生長快,成活率高,苗木粗壯,又省接穗。

湖北省一般在3月上中旬,實生苗轉青,樹液開始流動,皮層容易捏開時,選擇晴天進行嫁接,嫁接前10~15天,應對苗圃全面淺鬆土,除草1次。袋接方法,分四個步驟。

1)削接穗。右手握桑刀,左手拿穗條,分4刀削成。第1刀在芽的反面下方約3mm,斜削一刀成弧形,尖端帶木質部;第2刀在削麵的2.3~3.3cm處把接穗尖端過長部分削去,細穗宜短,粗穗宜長;第3、4刀,用刀尖在削麵兩邊2/3處,各順勢斜修削一刀。最後在芽的上方2~3mm處剪斷,削口和剪口都要平滑。

2)剪砧木。先用小鋤挖開實生苗根邊泥土約5~10cm深,露出黃色根部,在青黃交界的根頸部稍下方光滑無側根處,用桑剪剪成45~60°角的斜面,根細的斜面宜長,根粗可短,剪口要平滑。

3)插接穗。用拇指和食指把砧木剪斜面上端皮層捏開成口袋形,將削好的接穗削麵向外,慢慢地插入砧木皮層內,插緊為止。要防止用力過猛,免使砧木皮層破裂或穗頭皮層皺縮。同時,接穗的削口面和砧木的袋狀皮層不可沾著泥沙。

4)壅土“三分接,七分壅”。為提高袋接成活率,不僅要把好削、剪、插三個環節,而且要十分注重壅土工作。壅土時,先用兩手抓兩把潮溼而疏鬆的細土,從接口兩對面壓緊嫁接部位,然後再蓋上細碎土,至稍埋沒穗頂為止。多雨土黏的地方蓋土可稍薄,乾旱沙土地宜稍厚。第一把土要特別壅得好,壓得緊。壅土時,如果挪動了接穗的位置,就會泥沙掉入接口中,影響養分和水分的傳送。如果壅得不緊,雨水容易滲入接口而引起黴爛。

為了提高嫁接成活率,要做到“隨剪、隨削、隨插、隨壅”。2、3人一組,分工協作。

如果接穗由於久貯幹萎,皮層出現皺紋或接穗削麵的皮層部不冒漿水,只要撕開皮層後,用手摸皮層內面還有黏滑感覺,可在嫁接前一天將穗條放在清水中浸一夜,晾乾條上水跡然後使用。但浸水處理後的穗條,一般不能再浸第二次。

接好一畦後,要隨即整理畦溝,填沒畦面低凼,以增加苗床的保溼能力,防止乾旱影響幼苗成活。

嫁接完成後,如遇多雨要疏溝排水。風雨後要及時檢查,發現穗頭露出土面,即用細土覆沒,如壅土板結,須輕輕挑松。15天后,接穗開始發芽,待絕大多數穗芽伸出土面時,應把未發芽的逐株扒開檢查,發現有乾枯或黴爛的接穗,應及時補接,同時剔除砧木上發出的新芽。

當苗高達10~15cm時,結合鬆土、除草,要追一次肥,每畝約追人糞尿500~750kg,加水2倍施下。苗高40cm,在鬆土除草後,可進行第二次追肥,每畝約需人糞尿20擔或硫酸銨12~15kg。以後看苗追肥,並注意培土防風,抗旱防澇,加強除草、治蟲等工作。

近年來,有些地方的桑樹發生萎縮病,科學試驗證明,桑苗帶病是無病區初次發生萎縮病的來源。因此,必須十分注意培育無病苗木。一般將健壯的接穗接在帶病的實生苗的砧根上,當穗芽出土後15~20天,幾乎全部發病,此時病苗萎縮病症狀最易識別,要抓住時機認真檢查,及時拔除並燒燬病株,否則以後大部分的萎縮病苗逐漸轉為隱症,識別就困難了。同時,菱紋葉蟬是傳染萎縮病的媒介,因此,夏秋季必須加強苗圃治蟲,用敵敵畏1500倍液、或馬拉松1500倍液,噴2~3次,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2)揭皮根接。利用較粗的中下部枝條作接穗,較細的根作砧木,在室內嫁接,成活率亦高。在實際生產上,通常與袋接法結合採用。嫁接分五個步驟。

1)剪接穗。選用粗壯的中下部枝條,每10cm左右剪成一段,兩端剪口要平滑,上端剪口要在芽的上方2~3mm處剪斷。

2)揭穗皮。分基部揭皮和中段揭皮兩種。基部揭皮的,在接穗的基部,對準頂芽的一面,平行直切兩刀,深達木質部,然後向上輕輕揭開皮層。中段揭皮的,在接穗基端上約3~5cm處,對準頂芽的一面,用桑刀呈弧形平切,深達木質部,向上輕輕揭開皮層。揭皮的寬度和長度要與砧根削麵相適應,一般寬3mm左右,長5~6mm,揭皮時注意不要帶木質部和折皺皮層。基部揭皮苗木接口癒合完整,挖苗時接根與苗身接合處不易撕破,嫁接時揭穗皮也不易隨帶木質部等優點。不過,排植時,需加深苗畦橫向的植溝。

3)削、插砧根。在砧根青黃交界稍下方處向上斜削成3~4mm長的斜面後,正削麵朝外,對好接穗皮層,插入接穗揭開的皮層與木質部之間,插到盡頭,插緊為止,集中平服密貼。

4)捆紮。砧根插入後,用稍帶潮溼的稻草或席草,由上而下依次捆紮,直至把嫁接部位全部包住。包紮用力要均勻,鬆緊要適當。

5)排植。在已整理好的畦面上,按20cm行距,橫開深約15~20cm的溝,然後把接好的嫁接體頂芽向上。按5~8cm的株距直立溝中,用細土填緊,頂端以略見剪口為宜。

嫁接所用桑根,力求新鮮,最好挖一部分,用一部分。桑根挖回後,洗去泥土,適當晾乾,不能日曬。當天用不完的要用溼草覆蓋保護。爛皮、挖傷的桑根要剔去,並堅持選用根頸直徑2mm以上的好細根。嫁接過程中,要做到“隨揭皮,隨削根,隨插接,隨捆草”,因為削開砧根切口或揭起接穗皮層後,組織細胞受到一定損傷,約經幾分鐘後,便會產生一層自身防止傷體不斷流泌樹液的愈傷層。愈傷層產生,將會大大延長嫁接體癒合的時間,從而降低嫁接的成活率。接好以後,要儘快埋植,如遇天雨或土壤過溼,可以紮成小捆,暫時置室內用潮沙埋藏或塑料薄膜袋包裹保存。

苗地的肥培管理與袋接育苗大致相同,但要特別著重加強兩項工作。一是注意深溝排水,因為揭皮根接苗的接口在土層中,埋得較深,苗床稍有積水便會引起接口黴爛。二是加強在穗芽長出3、4片葉時開始的緩慢生長期的肥培工作。因此這時穗條本身貯藏的養分已快將消耗完,而砧根與接穗的輸導組織才溝通,能夠真正起吸收土壤水分、養分作用的鬚根和根毛才開始從砧根逐漸長出,為了加快根的生長,使砧根吸收到足夠的養分和水分,供應穗條長葉所需,不致發生青黃不接。此時,最好施1、2次稀薄的速效氮肥,對幫助桑苗儘快度過緩慢生長期,提高嫁接成活率有顯著的作用。

(3)根袋接(又稱火焙接)。在室內進行袋接,嫁接後,再按行距20cm,株距5~8cm,挖溝排植入苗床中,嫁接和管理方法與袋接相同。

(4)倒袋接。利用袋接剪下來的實生苗幹基部,剪取帶黃色根頸的一段,長5cm左右,削去砧芽,然後倒置進行袋接。栽植和苗地管理與根袋接相同。

(5)簡易芽接。芽接的優點是節省接穗,砧木傷口小,嫁接時間長,沒有接活的可以及時補接。芽接方法很多,近幾年,四川省樂山地區群眾創造的簡易芽接,操作簡便,成活率高,很受群眾歡迎。

簡易芽接春季在3、4月間樹液流動後進行,夏、秋季利用當年新生的腋芽,隨時可以嫁接。嫁接部位,實生苗圍度7mm以上的,在根頸部和苗幹上都可嫁接。栽植多年的實生桑,嫁接在一年生枝條的下部。穗條採集,春季與袋接法相同。夏、秋季選取當年生枝條上充分成熟的腋芽。嫁接方法分削穗芽、劃袋口和嫁接三個步驟。

1)削穗芽。先在穗條上選取已木栓化部位的健壯無病桑芽,用刀削去芽下葉痕表皮。然後在芽基下方2~5mm處橫切一刀,深入木質部,再在芽尖稍下方的皮層處向下斜削,直到橫刀的刀口為止。削下的芽片要稍帶木質部,並注意不要落地沾染泥土。如砧木粗,穗芽要稍長。砧木細,穗芽宜短。

2)劃袋口。在砧木上選擇表皮光滑的地位,用芽接刀劃成一個弧形“U”,切線要延伸到砧木背後,佔砧木圓周2/3以上,切痕深達木質部,然後將砧木向劃口背面方向適當板彎,使切口處皮層與木質部分離成口袋狀。

3)嫁接。芽片削好後,將芽片削麵向外,芽背靠木質部插入口袋中,以接芽的削麵能全部插入,不鬆不緊,皮不插皺,不裂開,只露芽尖為好。嫁接好後,從嫁接部上方約15~20cm處剪斷砧木。等穗芽成活長出4、5片葉子時,再齊嫁部剪掉,使穗芽與砧木生長癒合,以後的肥培管理和袋接法相同。

(6)抱娘接。是把接穗嫁接在實生桑或老年桑樹上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改換桑樹品種和更新老樹,一般嫁接在桑樹根頸部的叫蒲泥接,嫁接在主幹或支幹上的叫腹接。嫁接可分四個步驟。

1)削接穗。先選取健芽的穗條,分兩刀削成。第一刀在桑芽側面的下方1cm處斜削一刀,削成5cm左右的斜面,尖端稍帶木質部,第二刀修平尖端。每個接穗留2~3芽,在頂芽上方5mm處剪斷。

2)切砧木。在桑樹的主根或根頸部,選擇樹皮平滑,用刀尖割切成二邊相等的“∧”形,深達木質部。“∧”的角度和兩邊長度,要與接穗削麵相適應。不要過大過小。嫁接部位,在大風和乾燥地區宜低,低窪多溼地區宜高。

3)插接穗。先用竹片把砧木切口皮層挑開,將削好的接穗削麵向外,從“∧”形切口插入皮層內,至削麵全部插入,要緊密結合,勿使皮層破裂。

4)包紮和塗泥。接穗插入後,先用稻草捆紮,再用潮溼的黏土塗封,防止接口乾燥和雨水流入。如果嫁接部位在根頸部,可直接用細土先壅緊嫁接部位,再覆土蓋至接穗頂端。

一般嫁接後15天開始發芽,待穗芽長達15~20cm時,選留一健芽生長。新芽長到30cm左右,可摘去芽梢頂心,使其分枝,冬季截去砧木接口上主幹,便成新的植株。也可在新芽30cm高時摘芯,在砧木接口上將主幹環狀削去樹皮,使養分集中供應新芽生長,長成新植株後再截去砧木接口上的樹幹。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四、壓條苗的繁育

壓條育苗,是將母樹枝條壓入土中,發芽生根並長成新苗後,與母樹割離而成獨立新株的育苗方法。它不需播種嫁接,技術簡單,當年壓條,當年可以成苗出圃,成本低,用工省。但受母本樹的限制,只適於低乾和無干桑,一般多用於桑園補缺。

1.壓條方法

分單季壓條和雙季壓條兩種。在春季發芽前將母樹枝條壓成水平狀。用鉤或繩固定在地面上,使養分平衡供應,提高發芽率。當發芽新梢長到30cm左右時,摘去新梢下部葉片養蠶,然後在枝條下挖一條與枝條長相應的溝,溝寬溝深各15cm左右,將枝條順溝壓入。壓條時,需扶正新梢,並逐漸壅土壓實。壅土要高於新梢基部5~10cm,1個月後新梢基部逐漸長出新根。冬季挖起分株栽植。如要進行雙季壓條,可在6月中、下旬,將第一次壓條後長出的新梢進行摘心,促使腋芽萌發,7月間將腋芽發出的新梢,進行第二次壓條,方法如第一次壓條,至冬季挖出分株成新桑苗。

2.壓條後的管理

壓條後,首先要注意抗旱排澇,土壤過幹過溼,都不利壓條髮根。其次要施足肥料,尤其是雙季壓條生長期短,更要注意多施肥。春季壓條的,苗木未生根時主要施母樹,生根後要施桑苗。既要施足基肥,又要分次多施速效追肥。此外,6~8月間,要注意多次培土,使培的土經常埋沒新梢莖部3~4葉,以促進新根生長。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五、扦插繁苗

扦插是利用桑樹的再生機能,把桑樹枝條的一段插入土中,在適宜的環境中發芽生根,而成為獨立生長髮育的新個體。

桑樹扦插分硬枝(休眠枝)扦插和綠枝(新梢)扦插兩種。扦插繁殖能保持母樹的優良性狀,取材容易,方法簡單,成苗快。

1.桑樹扦插生根的原理

桑樹扦插後,其新根的發生有兩個部位。一是根原體髮根,它存在於芽基兩側,是一個圓球形分裂細胞,在形成層和髓射線的交叉點上。成熟的根原體一般突出皮層如針錐狀,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繼續分裂形成新根,稱定位根。二是愈傷組織髮根,插穗剪取後,削麵受創傷的刺激,促進削麵上薄壁細胞的分裂,形成愈傷組織,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部分愈傷組織的細胞分裂,逐漸肥大而形成新根,稱不定根。

一般定位根的適溫低,髮根快;不定根的適溫比定位根高,髮根慢。桑樹在自然條件下,硬枝插穗發生定位根,後長不定根。因此根原體發達的品種扦插成活率較高。綠枝扦插,由於根原體尚未形成或未分化成熟,主要以發生不定根為主。

2.影響插穗生根的因素

分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因中有品種、貯藏養分、枝條部位等;外因有溫度、溼度、土質等。

(1)內在因素。

1)品種。桑樹品種不同,插穗髮根力有差異。一般廣東桑、四川插桑、海南桑、嘉定桑、實生桑的根原體較多,髮根力較強。湖桑品種根原體較少,髮根力較弱。

2)貯藏養分。穗條扦插成活初期,主要依賴枝條中的貯藏養分,穗條內貯藏養分碳氮比高,有利於髮根。因此,母樹的培護與穗條的髮根力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應對母樹增施磷鉀肥,控制夏秋季採葉,加強培護管理,促進穗條生長健壯。

3)枝條部位。根原體隨枝條的生長而逐漸成熟,因此,中下部枝條的根原體多而成熟,髮根力強;上部枝條的根原體相對較少,髮根力弱。

桑枝皮層內存在髮根抑制物質,對插穗髮根有一定的影響。這些物質大多溶於水,因此扦插時,先將用作扦插的穗條浸水,以去除桑枝皮內的抑制物質,有利於髮根。

(2)外在因素。

1)溫度。桑樹扦插的最低地溫是10℃,最適溫度是28~32℃。若地溫高、氣溫低,則生根快而發芽慢,有利於插穗的成活。反之,氣溫高、地溫低,則發芽早,生根遲,不利於成活。

2)水分。土壤水分不足,會使插穗失水過多;土壤水分過多,會影響土壤空氣不足,易引起插穗黴爛。無論水分過多或不足,均會妨礙插穗生根成活。插穗生根的土壤最適含水量是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75%,即以手握土成團,鬆手土能散開為適度,同時,最好空氣中能保持高的溼度,使插穗不致因蒸發過度而枯萎。

3)土壤。以選擇土壤結構良好,通氣、保水、排水力強的沙土、沙壤土為宜。黏土通氣不良,必須摻沙改良,才能使用。

4)光照。適宜的光照條件,對插穗生根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一般插穗預措期和扦插前期,需要較弱的光照,有利髮根。扦插成活後,需要較多的光照,以利扦插苗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促進其生長。

3.扦插方法

(1)硬枝(冬條)扦插。

1)扦插時期。有春插、夏插之分,湖北省蠶區春插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儘管插穗貯藏養分較多,對生根有利,但當時氣溫和地溫均較低,生根較緩慢。夏插是利用夏伐枝條扦插,雖然材料來源廣,氣溫和地溫均高,適宜插穗生長,但插穗貯藏養分少,生根較困難,成活率低。

2)插穗的採集與處理。插穗的採集與接穗相同。扦插前將插穗浸於清水中1~2天,以便去除桑皮內存在的髮根抑制物質,促進發根。

3)剪插穗。將枝條按16~20cm剪成插穗,每根插穗上端要有一個飽滿的冬芽。下端剪口要接近葉痕,並剪成平滑的斜面。

4)插穗預措。不易生根的品種應進行預措,一般用A-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酒精、維生素B1、維生素B6、硫酸鉀、磁化水、ABT生根粉等處理桑樹插穗,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插穗剪口的呼吸作用和細胞分裂而生根。以吲哚乙酸和吲哚丁酸較為常用,在50~100mg/kg的藥液中浸漬6~12小時,與400~1000mg/kg浸漬10~15秒鐘,有同等的促進生根效果。用高濃度快浸法,操作方便,工效高,還可節省藥品費用,很有實用價值。如能將吲哚丁酸藥液加泥粉,配成稀糊狀泥漿,蘸沾桑枝插穗基部,晾乾後扦插,有生根早,生根多,發芽生長快,成苗率高的優點。將經處理的插穗,豎放在溫暖溼潤的地方,再上蓋細砂5~10cm。注意保溼防幹,待長出新根芽後,再行移栽於苗圃地。

5)移栽。移栽時按行距25cm,在床內開橫溝,溝深20~25cm,一邊溝壁傾斜,邊開溝邊將插穗按10~15cm株距臥排在溝邊上,插穗上端的芽要向上,然後培土壅實,使插穗上端的芽露在土面。

6)移栽後的管理。移栽後要經常保持土壤溼潤,注意鬆土除草,防止床面土壤板結。發芽生長初期,結合保溼可用0.2~0.5%尿素溶液,於傍晚進行根外追肥,以促進苗木生長。其後管理同袋接繁苗。

“室內沙插移栽法”,是解決湖桑硬枝扦插生根難、成活率低問題的簡便方法。即在自然條件下,於2月下旬至3月上旬,選剪一年生枝條中下部,兩段作插穗,每段插穗長16~20cm,預措後先在地下室或普通房屋內扦插。扦插前,在室內地面用沙做成寬130~130cm、高25~27cm的沙床,然後將插穗斜插沙床中。以插穗上端露出一芽為宜,沙床含水量約10%,在室溫較低(10~15℃),相對溼度較大(80%以上),光線較暗的環境條件下,經過40天即可移栽大田育苗圃培育。此時,大部分插穗未生根,只有少數插穗新根芽突破皮層,利於移栽。苗地栽插穗按20~25cm行距開溝,7~10cm株距斜栽。以插穗頂芽露出地面為度,然後用稻草覆蓋,並澆水保溼。插穗栽植入圃後,生根成活前,要注意澆水保溼和排水防漬。插穗生根成活後,要及時揭除蓋草。待插苗長出4~5片新葉,且葉色由淡黃逐漸轉為濃綠色,表明扦插苗開始吸收土壤中養分,應加強以肥水為重點的苗期管理,促進插苗生長。

(2)綠枝(新梢)扦插。

1)製備營養缽。用塑料薄膜做成圓筒形簡易營養缽或購買成品塑料營養缽,以焦糠或黃沙,按三份焦糠(黃沙)加一份細壤土混合拌勻作基質。

2)設苗床。選擇地勢較高而平坦,陽光充足,近水源的地方作扦插苗床,床寬120cm。

3)剪插穗。利用夏伐後的新梢(5月下旬),從基部剪取插穗,注意剪下膨大的踵狀部分,以利癒合和生根。插穗長以15cm左右為好,上端保留1/2或1/3桑葉葉片,基部兩側各斜削一刀,深達木質部長1cm、寬3~5mm的傷口,20~30根一紮,豎放在扦插處理藥液中(50~100mg/kg)4~6小時。

4)扦插。於早晨或傍晚將插穗插入營養缽內,深5~8cm,邊插邊噴水,或噴500倍多菌靈藥液。

5)蓋薄膜與草簾(或遮陽網)。插畢後用竹條在苗床上,搭建成拱形支架,架高35~40cm,上蓋塑料薄膜,膜棚四周用泥土壓嚴。上方再搭遮陽棚,蓋草簾或遮陽網遮陰,以10%透光度為宜。

6)保溼與防腐。每天噴水一次,每2~3天噴25%多菌靈500倍藥液一次,持續到揭膜。

7)煉苗移栽。扦插後15~20天基本生根,32~35天揭膜,草簾或遮陽網不揭,進行煉苗。經2~3天后再揭草簾或遮陽網,再4~5天即移入大田苗圃,連營養缽埋入地1~2cm,邊移栽邊澆水。

苗期管理 移栽後約20余天新梢生長緩慢,以後便進入旺盛生長,要做好排灌、鬆土、除草、施肥、防蟲等工作。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六、苗葉利用和苗木出圃

1.苗葉養蠶

合理利用苗葉養蠶,既可以促進培苗工作,又為增產蠶繭、增加收入開闢了新的途徑。苗葉養蠶關鍵在苗,必須在育好桑苗的基礎上,於晚秋利用部分苗葉養蠶。苗高90cm以上的嫁接苗和實生苗,2~3畝可養一張晚秋蠶。其採葉方法:嫁接苗自下而上採片葉,帶採葉器,留葉柄,切勿撕破苗幹表皮。採葉量以不超過著葉數50%為宜,最後一次用葉後,苗幹上至少要留五、六片桑葉繼續製造養分。實生苗可離地30cm左右,莖杆帶葉剪取養蠶。

2.苗木出圃

(1)挖苗。在桑苗落葉後至來春發芽前進行。挖苗時應儘量少傷苗木根系,保持根系完整,切勿撕破根皮。為提高栽植成活率,必須保持苗木新鮮,爭取隨挖苗隨栽植,或及時進行假植。

(2)分級。要把苗木按大小分開,同時把有病蟲、過小或根系損傷過多的苗剔除。苗木按國家標準分級,價格應隨行就市。

表1嫁接苗、扦插苗質量標準

桑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桑樹的品種與桑苗繁殖

過小的桑苗,最好集中培育一年以後再出圃栽植。

(3)假植。挖起的桑苗或從外地運來的桑苗,如果一時不能全部栽完,必須將苗木進行假植。其方法是選擇陰涼而乾燥的地方,開深33cm左右的植溝,把桑苗直立溝內,然後填入細土踏實,使桑根與泥土密接。

(4)包裝運輸與檢疫。苗木如需遠運,大苗100株一捆,小苗100~300株一捆,根部用稻草包裹。運輸途中儘量縮短時間,防止日曬雨淋。

苗木在調運前,必須由當地農業植物檢疫站進行苗木檢疫,發現有桑萎縮病、紫紋羽病和桑蟥等病蟲害時,苗木必須就地燒燬,禁止調運。無病蟲苗木,需發給檢疫證後,才許運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