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形之手”要全力支持復工復產

建立應急綠色通道;延長許可有效期;加快標準轉換應用;審慎異常名錄管理;嚴查亂收費亂漲價;免除技術服務收費;強化幫扶指導工作.....記者3月16日從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為更好解決北京市企業復工復產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其出臺包括推行網上辦理、實行告知承諾、延長許可有效期等九個方面的19項具體措施支持復工復產。(3月17日《勞動午報》)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明顯影響,但其衝擊只是短期的、階段性的,我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現在,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這要求我們不失時機抓好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搶回來、補回來。當此之時,在抓好防疫同時,堅持統籌兼顧,用好“一盤棋”思維,打通堵點、突破難點、克服痛點,是進一步提升復工復產率的關鍵。

復工復產既關乎民生,關乎個人和家庭的福祉,又關乎企業發展和經濟秩序、社會秩序的穩定,可謂茲事體大。社會要運轉,不能沒有生產,即使在特殊情況下,長時間停工停產的後果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說,統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是一場“大考”,考的是各地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智慧。

要看到,目前疫情已影響到產業鏈的完整性,也造成現金流緊張、原材料斷供、工人返工受阻等生產要素短缺,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做好規劃、加強引導、提供支持。比如,哪些產業和企業可優先復工,政府部門在審批時需要統籌考慮;從財政、金融、公共服務等多方面,需要政府部門出臺支持政策,還需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如何將復工復產企業的防疫措施落實到位,需要政府部門做好服務、加強監督。

另外,政策幫扶還應著重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在這次疫情中,受影響最為嚴重的是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遊等行業,抗風險能力最差的是中小微企業,因此要特別建立專項幫扶機制,使幫扶政策精準落地“雪中送炭”。

毋庸置疑,精準穩妥推進復工復產,對各地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現實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比如,一些企業面臨工人短缺、材料短缺、部件短缺等問題;相鄰地區政策要求不一,尤其是在流通環節,缺乏有效的協調統一機制,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的難度較大……這就需要相關政策措施因勢而動,緊跟疫情防控的新進展、新形勢,提高政策“契合度”,實現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良性互動。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係生計。無論是從社會職能出發,還是對企業和個人而言,儘快有序復工、實現企業正常運營,從而推動社會正常運轉,都有著積極的現實需要。因此,政府為符合條件的行業及企業加速復工創造有利環境,這符合企業及民眾的切身利益,更是對經濟民生的有力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