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如果嚴格從電影本體的角度來看《夏洛特煩惱》(下稱《夏洛》),我們可以說它是一部“缺乏電影質感”的電影;但從類型電影的角度來說,它又遠遠遠在同類國產電影的水準之上。

同一部電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分裂的狀況?這要從電影的兩個基本元素——視聽語言和劇作——說起。

《夏洛》的視聽語言,談不上高級,更沒有推陳出新,頂級的視聽片段幾乎沒有,甚至由於主創是話劇團隊,它在電影視聽語言上要更懶散一些;而《夏洛》的劇作,卻做到了國產電影罕見的高完成度,它在兩層故事線上的敘事角度與邏輯,遠遠不是一般國產類型電影能比擬的。

就類型電影這個角度而言,與《夏洛》同期上映的某喜劇片簡直是一文不值,然而可悲之處在於,它倆賣了差不多的價錢。中國電影和觀眾,都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閒話就不多說了。接下來,我將詳細聊聊《夏洛》的劇作究竟優秀在哪,這也是我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都是血汗錢的原因。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一.

前文提到,《夏洛》的劇作是由兩層故事線構成,且罕見的都達到了極高的完成度。其實在電影劇本創作中,尤其是類型電影劇本,一般都是由兩層故事線構成,也就是業內常說的A故事、B故事。一般情況下,A故事往往都是電影的表面故事,也就是那種讓觀眾感覺爽、哭、痛的視聽動作;B故事則是人們常說的一部電影的主題思想,基本都離不開主角的人物弧光。(也就是內心變化)

《夏洛》的A故事,是夏洛穿越回到過去,靠著掌握歷史的金手指一路開掛,女人、金錢、權力、名聲統統手到擒來,人生卻落寞收場。A故事的驅動力,是源自電影開篇就提到的“面子”二字。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夏洛》的B故事,總結一句話就是,夏洛從對女神痴心妄想的中年loser變成對老婆不離不棄的中年loser。B故事的驅動力,則是回到現實珍惜眼前人。

《夏洛》的這兩層故事線並不難發現,對電影保有基本敏銳度的觀眾,甚至能從電影開篇第一個激勵事件裡迅速找到它們。因為它們是如此地顯而易見——中年不顧家的男人,一定會在經歷一番故事之後變得顧家。

這部電影的第一個激勵事件,出現在馬冬梅闖婚禮,將夏洛逼進衛生間。這時,馬冬梅是一個“不可愛”的形象,徹底搞砸了老公的“面子”;而夏洛,要在這個事件中突圍,挽回面子、安撫老婆,這就是電影的A故事。

《夏洛》在劇作上解決這個事件的方式,是夏洛穿越回到過去,開啟新的逆襲人生。這個經歷其實和玄幻小說男主沒啥區別,也是最容易做出爽度、笑點的A故事;劇作的真正難處在於如何在A故事裡完成B故事,也就是完全合理、完全感動觀眾的讓夏洛迴歸到馬冬梅的身邊。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二.

《夏洛》首先的成功,在於講好了一個A故事。

龍傲天的故事雖然很爽,但也不能亂講,要符合人物的基本性格、敘事的基本邏輯。《夏洛》A故事的開端,也就是“挽回面子”的首戰,是從打老師、親女神(秋雅)開始,這段劇情以“夢境”作為依託,觀眾完全可以接受夏洛的行動,所以爽點是實打實擊中觀眾的。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A故事的起點“穿越”是最沒電影質感的片段,這段已經完全放棄了“電影是呈現物質現實”這一基本原則。不從任何的現實邏輯、幻想邏輯去解釋夏洛的穿越,既沒有時光機也沒有上帝,穿越就是毫無理由地形成了。這其實是拋棄了基本電影原則的做法。當然,不遵循電影的物質現實、不呈現電影的真實空間,這是國產電影目前最大的問題所在,也不僅僅只是開心麻花做的不好。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A故事在以“爽”作為開端之後,觀眾已經能夠移情夏洛在A故事裡的所有動作,也短暫忘了他和馬冬梅的婚姻關係,開始擔心夏洛能否追到女神秋雅,關心夏洛的逆襲……在這個時候,夏洛其實是在代表觀眾去完成他們心中那些未完成的願望。

所以我們能看到,《夏洛》的整個A故事,尤其是後半段,即使是非常放飛的一個狀態——比如區長兒子袁華出海打漁,比如此艾滋病橋段,再比如"我把你當兄弟你卻要當我爸"——充滿了各種離奇巧遇與邏輯崩壞,但觀眾依舊想要他成功。

但觀眾期待的,卻不是夏洛成功之後會怎樣,而是夏洛如何從"一地雞毛的成功"裡突圍,達到A故事的第二層面——馬冬梅怎麼辦。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三.

A故事裡關於馬冬梅的部分,也是B故事的敘事主線。在這條線裡,"馬冬梅的好"和"秋雅的不好"同時被大量的劇作細節來填充證實。

秋雅和她背後的功名利祿,娛樂圈的骯髒,成名之後的痛苦,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夏洛和觀眾:這種生活太沒意思了,成功太沒意思了。

馬冬梅在A故事裡,卻始終是夏洛的一抹白月光。A故事裡她的身份有三層邏輯:少年時的可愛同學、感情中的默默付出者、中年時的賢惠妻子。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夏洛》在講A故事的爽時,也沒忘了B故事的敘事。夏洛最終"回到現實珍惜眼前人"這條主線,在他"為了面子奮鬥成功"的爽劇情節裡共有四次被劇作巧妙地塞進觀眾的腦子裡。

第一次是馬冬梅纏著夏洛給她唱《一次就好》,夏洛脫口而出的"媳婦兒別鬧";第二次是夏洛保護馬冬梅捱了頓毒打;第三次是夏洛成功後得知"小樹林事件";最後一次則是馬冬梅在夏洛臨終前的告白。從劇作的角度來看,這四次"B故事的翻起"都符合A故事的敘事邏輯,並沒有為了最後反轉到B故事而讓A故事的敘事邏輯完全崩盤。

其實恰恰是因為A故事非常飽滿的敘事,讓我們相信了"馬冬梅是白月光"這個B故事,也影片主題最後反轉為"珍惜馬冬梅"有了合理的心理邏輯。

在兩條故事線的敘事方式上,也有非常巨大的差別。夏洛開掛人生逆襲的A故事,敘事是跳躍性的,夏洛的成功浮光掠影一般,既真實又幻滅;夏洛"珍惜馬冬梅"的B故事,敘事完全放慢下來,故事講得非常樸素真實。比如成功後的夏洛回去找馬冬梅那段戲(從大爺的)"什麼冬梅?"開始),運用了大量的臺詞和視聽語言,整場戲持續了十多分鐘,和夏洛如何成功的MV片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四.

將夏洛的成功講得虛偽荒誕,馬冬梅的美好講得真實樸素的敘事方式,是《夏洛》劇作的最高明之處。

觀眾會發現,在《夏洛》這個故事裡,成功的人生是那麼的悲哀,從而迫切的希望夏洛趕緊離開成功的世界,回到眼前人的身邊。

無形之中,《夏洛》的編劇團隊完成了這部片子最難處理的劇作矛盾:成功後有錢有名有女人,憑什麼還要回去守著那個眼前人?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要處理好這種矛盾,是需要耗費非常多的精力去打磨故事,錘鍊敘事的邏輯和角度,尤其是這種立意不堪又低俗的劇本(利用觀眾的酸葡萄心理)。這種用一個團隊的心血錘鍊的故事是遠超國產影片的,也是最值得觀眾掏錢去看的故事。

《夏洛》的成功,99%來源於話劇團隊數年如一日對劇本的錘鍊,它劇作層面的完成度之所以遠超國產類型電影,也恰恰是因為這個主創團隊是用了話劇的劇本來拍電影。

所以我們會發現,開心麻煩團隊出品的電影,在劇作層面的完成度都非常優秀,而電影視聽語言層面的缺陷也顯而易見。《驢得水》《羞羞的鐵拳》《李茶的姑媽》這一部部由話劇改編的電影,都在展現這個團隊非凡的劇作能力,同時也在殘暴露他們對電影本質的陌生。

為什麼說,《夏洛特煩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更是完全不同於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的藝術形式,在談電影的時候,我們不能去談"電影的文學性"、"電影的音樂性"……而是要談"電影的電影性"。

《夏洛》和開心麻花這個團隊值得成功,但是在電影的層面上,他們需要走的路還非常漫長。《夏洛》成功之後,開心麻花接著如法炮製的幾部話劇電影都是"慘淡收場",風評一部不如一部,也正是因為他們在電影本體層面的缺失所導致的。

也許,開心麻花這個團隊優秀的劇作能力結合其他團隊優秀的視聽創造,是非常不錯的一條破局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