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養殖戶不可不知的12個醫學常識

犢牛通常指出生0-6個月的小牛,這個階段的犢牛體質弱、抵抗力低,需要飼養人員要對它們的健康情況尤為注意。由於犢牛的健康情況關係到整個犢牛養殖產業的經濟效益,很多的養殖戶在照料時都是分外悉心,但在實際養殖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棘手問題,無法及時得到專業的解答。那麼,今天就跟著一起來看看犢牛的養殖過程中有哪些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吧。

犢牛養殖戶不可不知的12個醫學常識

1、吮臍癖

吮臍癖是群養犢牛群的一種常見惡癖,牛群中的患病犢牛通常營養不良並且間發疾病。被吮吸的犢牛臍部脹大,表明可能已經受到感染。臍部周圍被毛脫落,說明被吮吸的時間已經很長。耳朵、尾部和陰囊也可能被吮吸。

防控:犢牛要單獨飼養直到斷奶後1周。建議用橡膠奶嘴取代奶桶進行飼餵;同時做好對間發性疾病的防控。

犢牛要單獨飼養直到斷奶後1周。用橡膠奶嘴進行飼餵,不要用奶桶飼餵;同時做好對間發性疾病的控制。

2、犢牛普通腹瀉

犢牛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周,腸炎和腹瀉通常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兇。引發疾病的原因很多,有些病原引起腹瀉時或有或無脫水症狀,有些病原則可以導致明顯的全身症狀。

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天,引發腹瀉的病因常常是細菌(如大腸桿菌、產氣莢膜梭菌等)感染,這些細菌產生的毒素引起腸道黏膜的過度分泌,導致體液喪失,表現為腹瀉。病毒感染(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和隱孢子蟲感染常發生在出生後10~14天,這兩種病原被認為是引起犢牛腹瀉的主要元兇。

腹瀉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腸壁受到了損傷,阻礙了液體的再吸收。而由沙門氏菌引起的腹瀉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的牛群,其他引起犢牛腹瀉的病原的作用還不是十分清楚。

防控:注意牛舍的日常衛生、及時哺餵初乳,以及良好的飼養管理是控制犢牛腹瀉發生的關鍵措施。日前市場上已有預防大腸桿菌、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和沙門氏菌等病原引起腹瀉的疫苗產品。

3、輪狀病毒病、冠狀病毒病和隱孢子蟲性腹瀉

儘管大多數犢牛可能感染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和隱孢子蟲,但是隻有嚴重感染或三種病同時發病的犢牛才會出現臨床症狀。曾有臨床病例的犢牛精神良好,機敏,但是其尾部周圍沾染有黃色黏稠糞便。在其糞便中同時發現有輪狀病毒和隱孢子蟲的存在。

隱孢子蟲感染後,可能出現裡急後重的症狀,更為嚴重的病例可能出現脫水和其他的全身症狀,如眼窩下陷,鼻鏡乾燥,鼻黏膜充血甚至流出膿性鼻液。死後剖檢發現,結腸壁增厚、皺縮並出血。病原分離試驗中分離到隱孢子蟲、輪狀病毒、冠狀病毒和腸毒性大腸桿菌(此菌引起出血性的結腸炎)。

控制和治療:主要採取對症治療,如靜脈輸液防止脫水和酸中毒,口服腸道收斂劑止瀉,使用抗菌類藥物防止繼發感染等。

4、白痢

白痢是指腸管受到損傷時,部分消化的白色奶液由糞便中排出。犢牛腹脅部和尾部有明顯的白色糞便沾染。原來以為白痢是大腸桿菌病綜合徵的一部分,現在認為,引起白痢的病原有多種,其中包括輪狀病毒。暴發白痢期間,在飼餵犢牛的廄舍內可以看到犢牛排出大量的輪狀病毒陽性的白色糞便。

控制和治療:該病的治療原則是抗菌、補液、調節胃腸機能和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①抗菌:可用土黴素、鏈黴素或新黴素。②補液:5%葡萄糖生理鹽水或複方氯化鈉液,靜脈注射。③調節胃腸機能。④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如給犢牛服用促菌生,或配合乳酶生等。

5、腸毒血癥

產氣莢膜梭菌常常使出生後數天的犢牛發生腸毒血癥。患犢小腸發生暗紅色缺血性壞死。在其他腸段,可以看到由於腸管蠕動減慢,氣體形成引起的腸管臌氣。發病犢牛突然死亡,說明此病為C型腸毒血癥。

控制和治療:維持療法是靜脈補液,補充電解質和葡萄糖以緩解脫水。已發生過腸毒血癥的牛群可用產氣莢膜梭菌毒素進行免疫接種。

6、沙門氏菌病

該病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廣泛的接觸性傳染病,幾乎所有器官均可發病,可導致病牛發生腸炎、敗血症關節炎和腦(脊)膜炎等病症。以腸鼠傷寒血清型沙門氏菌最常見,也可以見到其他的血清型。瀕死的1周齡雜交海福特犢牛(臨床病例)排出痢疾樣糞便,其中混有血液、黏液和黏膜。死後剖檢顯示為白喉性腸炎,伴有腸黏膜增厚。但是並非所有患病犢牛病情都如此嚴重。儘管從患病的3周齡荷斯坦犢牛(臨床病例)痢疾樣的糞便中分離到了鼠傷寒沙門氏菌,但是該犢牛的病情卻十分輕微。其他一些病例顯示有輕度的腸炎,但主要的變化是肺充血,心外膜和腎臟出血。

控制和治療:口投補充液體和電解質溶液,嚴重病例應靜脈輸液。預防措施包括,隔離患病犢牛,提高飼養衛生條件,必須保證犢牛出生後6小時內攝入足量的初乳。母牛應該注射疫苗預防腸炎、敗血症和流產。注射疫苗也可以降低母牛和犢牛沙門氏菌的排洩率。犢牛也應該注射疫苗。犢牛更換廄舍時應採取“全進全出”的方式。

7、食道梗塞

原因及症狀:食道內腔突然被吞食過大的塊狀飼料,泡軟的餅類飼料所引起。突然發生食慾停止,頭頸伸直、流涎、咳嗽,不斷咀嚼伴有吞嚥而不能的動作,搖頭晃腦,驚恐不安。可分食道前部與胸部食道阻塞兩種情況。食道前部阻塞可以在頸側摸到,而胸部阻塞可從食道積滿唾液的波動感診斷。

治療:主要是及時排出食道阻塞物,使之暢通。包括:將阻塞物從口中取出法(將阻塞物向口腔推壓然後一人用手從口腔中取物)。送入法:將胸部食道阻塞物用食道探子向下推送入胃。打氣法:將胃導管插入食道內然後打氣或邊插邊達到推送阻塞物的目的。強制運動法:將牛頭與前肢系部拴在一起,然後強制牛運動20~30分鐘,藉助頸肌運動促使阻塞物進入瘤胃。

預防:主要是飼料加工規格化,塊根飼料加工達到一定的碎度可以根除本病。

8、牛的前胃胃壁收縮無力,興奮性減弱或缺乏。

原因及症狀:長期大量飼餵粗硬難消化的飼料;過食濃厚、劣質、發黴變質糟渣飼料;運動不足,維生素、礦物質缺乏;繼發於瘤胃積食、臌氣、創傷性網胃炎、生產癱瘓等。初期:食慾減退、胃蠕弱或喪失,反芻次數減少後期停止,間歇性脹肚。後期排出黑便、幹塊,外有粘液、惡臭、有時幹稀交替發生,呈現酸中毒症狀。久病不愈者多數轉為腸炎、排棕色稀便。

治療:為排出前胃內容物保用緩瀉止酵劑,如硫酸鈉、酒精、魚石脂或豆油1000毫升。為加強前胃蠕動可投吐酒石酸銻鉀和番木別丁,同時配合瘤胃按摩和牽引運動。當呈現酸中毒症狀時可用葡萄糠鹽水、碳酸氫鈉、安那加靜注。

9、牛採食大量的易發酵飼料導致大量氣體產生,噯氣受阻,引起瘤胃急劇過度膨脹。

原因及症狀:原發性的主要是由於採食大量易發酵飼料,如:早春第一次放牧或舍飼大量青嫩多汁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或食入腐敗變質飼料。斷髮於食道阻塞,瓣胃弛緩和阻塞、真胃潰瘍和扭轉、創傷性網胃炎等。一般起病急,腹圍迅速增大、左側肷窩最明顯,叩診呈鼓音,聽診瘤胃初期蠕動增強,以後轉弱,甚至消失。

治療:以排出瘤胃積氣和止酵為主,並結合輸液等全身療法。病輕時可將牛牽到前高後低的坡地上,高抬牛頭以手牽舌誘發噯氣和用拳按摩瘤胃相配合。病重時可施瘤胃穿刺放氣,放氣開始要慢慢進行,防止腦貧血的發生,術前可注射強心藥。放氣後0.5小時可口服止酵藥物。如:魚石脂、酒精、蓖麻油、茴香油、可用濃鹽水、靜注安那加,興奮胃腸機能。

10、瘤胃內過度充滿飼料,超過正常容積,胃壁擴張,神經麻痺,瘤胃運動機能消失,不能運轉所致。

原因及症狀:採食過量粗飼料,飼料突變適口性好、偷食、過度飢餓後採食過多,採食過急所致。繼發於前胃弛緩、瓣胃阻塞、創傷性網胃炎、真胃變位、扭轉等。初期食慾、反芻、噯氣減少或停止,精神沉悶,起臥不安,弓背踢腹等異常姿態。腹部膨大左肷充滿,觸診瘤胃內容物堅硬,以手壓之留有壓痕。如無併發症體溫不高,呼吸緊張而快,心跳加速,發生酸中毒時呈昏迷狀態,視覺紊亂。

治療:需絕食1~2天,但不限制飲水。待食慾、反芻出現後,逐漸少喂一些柔軟的飼草。促進瘤胃蠕動,一方面牽引運動,另一方面要按摩瘤胃,每日3~4次,每次0.5小時。配合藥物療法主要是下瀉;其次是促進瘤胃運動。硫酸鈉或硫酸鎂製成8%~10%水溶液灌服,每次量500~800克或蓖麻油。針對瘤胃酸中毒用碳酸氫鈉液靜注。

11、原發性胃腸炎與繼發性胃腸炎

原因與症狀:原發性者是由飼料質量不好(腐敗、發黴、變質、帶泥沙與霜凍的塊根)傷害胃腸粘厝所致。還有飼養管理不當,如:飼料變化突然、飢飽不均,飼餵次序打亂等,致使消化機能紊亂,消化液減少,胃腸內異常發酵。繼發性者多見於前胃弛緩、創傷性網胃炎、子宮炎、乳房炎等。多為突發,劇烈而持續腹瀉。食慾、反芻減弱、口渴增加,表現腹痛不安,皮溫不正,耳角根及四肢末稍變涼。病初體溫增高,腸音旺盛、後期變弱、排便失禁時眼窩很快下陷,脫水,四肢無力,起立困難,呈酸中毒症狀。

治療:藥物治療首先考慮用抗菌消炎藥(如果懷疑有傳染性應予以隔離),如氯黴素、 金黴素、黃連素、磺氨咪啶、人工鹽。同時使用心臟保護藥安那加或樟腦磺酸鈉。機體脫水時補葡萄糖、鹽水。必要時使用預防酸中毒藥物。

12、創傷性網胃炎的繼發症,異物經隔肌刺入心包所致

原因與症狀:初期基本與網胃炎相同,多由分娩後期及分娩努責促使異物向前刺入心包後發病。體溫升高在39.5~41℃,肋肌戰慄,肘部外展,心音淺快,一般在100~120次,高者達140次。心律不齊,雜音明顯,尤以摩擦音易分辨。頸靜脈很快怒張呈索狀。由於病情發展,血液循環障礙,肉垂及頜下等部位出現水腫。聽診時感到心音遙運聽到拍水音。

治療:目前無甚好的療法。唯一有效的是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疾病預防,清除飼料中異物,堵信可能的異物來源渠道,早期投入磁鐵捧或定期吸取異物(但對非金屬異物無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