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下的遐思—— 一把雙刃劍既為屏障又是藩籬


賈誼在《過秦論》中這樣敘述長城的“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評論客觀。的確長城好處,短期看是造了一條屏障卻匈七百餘里,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但從長遠看長城是一道藩籬 阻擋了外敵同時也封閉了自已。秦漢以後歷代君王都固守長城內的國土,安於龜縮在長城之內從未想拓展出去。僅有元朝、清朝非漢族的君王開疆拓土有大國視野。因為他們的根,原本就在關外。清朝不僅擴大了陸地版圖還有遼闊海疆: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滅亡前夕年縮水至1135萬平方公里。元朝大約有1300萬平方公里。而蒙古帝國的鐵騎曾到達過北貝加爾湖。因遊牧部落不能長住下去,僅算到此一遊。對長城讚美不曾讀到過。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卻在民間流傳很廣。它不是長城的讚美詩,而是詛咒它倒掉。字面上像是對失去丈夫的思念。孟姜女千里哭長城,終於哭倒長城而找到丈夫白骨的悽婉的愛情故事。骨子裡是長城內外希望解除藩籬自由交往人們共同的願望。大清王朝已經不再把長城視為屏障,拱衛國家的防線。道理很簡單,它們祖先的地方不能丟了,而是還要向北擴展拱衛龍脈發祥地。清王朝的邊垂應在更遙遠的地方。可惜滿清僅從遊牧走向農耕誇越了一步,就停留在守住了。小富即安農耕文化閉關鎖國的狀態,缺少越過海洋走出國門的大視野,即海疆也是國家的生命線。甲午戰爭的戰敗與這種立國策略埋下了失敗種子。這裡不展開談。有機會時再交流。透過時空立體看《長城》是一把雙刃劍,既是屏障拱衛邊垂,又是藩蘺捆住自已的手腳,從此失去了發展壯大的機遇與空間。屁股決定了腦袋,而不是腦袋指揮屁股。

長城下的遐思——   一把雙刃劍既為屏障又是藩籬


長城下的遐思——   一把雙刃劍既為屏障又是藩籬


長城下的遐思——   一把雙刃劍既為屏障又是藩籬


長城下的遐思——   一把雙刃劍既為屏障又是藩籬


長城下的遐思——   一把雙刃劍既為屏障又是藩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