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結束,“漫威宇宙十年”告一段落。現實世界裡,21世紀第3個10年開始,平行宇宙中,漫改電影新篇章也拉開帷幕。


英雄之火永不滅,那種帶著洗腦效應的超級英雄電影隨著鋼鐵俠的一個響指的結束,重新翻篇了。而打開新的一頁的,是出自DC的兩部作品,電影版《小丑》與劇版《守望者》。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小丑》之後,超級英雄的時代結束?

自從《小丑》意識流般地席捲了各大電影獎項並掀起一股有關內容映射的討論之後,許多人都在贊同一句評論:“隨著《小丑》的風靡,屬於超級英雄的時代結束了。”有人贊同,也有許多人不理解。作為超級英雄漫畫改編的《小丑》為何在為漫改電影帶來巨大榮譽的同時象徵著超級英雄的沒落呢?其實,從DC自己的視角出發來解釋最好不過。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上一次DC自家出品的漫改電影兼具口碑與票房的是諾蘭執導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說是漫改,但從內容上講,這三部曲其實是諾蘭用蝙蝠俠裡面的人物構建了一個新的起源與崛起的故事。雖然在風格方面與DC一貫的陰鬱黑暗相類似,但本質性的改變已經發生:在第二部,蝙蝠俠與小丑的交鋒中擔下罪責,逐漸脫離傳統超級英雄身上的個人英雄主義;蝙蝠俠開始將漫畫中的雙面義警形象承載的暴力化正義交還給真正由警察代表的執法者時,電影故事已經跟漫畫拉開了距離,而在第三部又將蝙蝠俠幻化為了一個希望的象徵。


通篇來看,諾蘭的蝙蝠俠依舊是架在社會之上,擁有理想化形象的超級英雄。他和美國在上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的黃金漫畫角色一樣,是戰爭之後人們對於生活處境的反思、對於美好的追求。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所以,諾蘭打破了此前固有的超級英雄定製套路——真正的超級英雄就應該是娛樂化、理想化的。而《小丑》和《守望者》的出現,強化了這一點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小丑》的情節對於現實的映射相當深刻,甚至可以說,“小丑”這一角色是真正存在於社會的,他是美國當下的種族衝突、社會問題、階級危機等的體現,“小丑”的偉大是通過這一本身字面上帶著笑料的角色矛盾地反應了一出完全可以在現實中復現的悲劇。他不光表面上充斥著黑暗,內核也是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於是,一部《小丑》能在漫威這樣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的娛樂式超級英雄的包圍中獲得這樣的成績,雖不能絕對地說結束了一個屬於超級英雄時代,可也是漫改電影開始現實化的一個里程碑。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不過,“小丑”畢竟是反派角色,要是真正想從超級英雄的角度出發去掀開這一頁,目光還是得聚焦在引發矛盾的本身上面,需要英雄去證明這個世界其實是反英雄的。在DC,恰好就有這麼一部漫畫完全符合這類要求,它就是《守望者》。

影版《守望者》:既忠於漫畫原著,又賦予人文深度

我們在提到漫改電影的神作時,除了諾蘭的《蝙蝠俠前傳》外,唯一繞不開的是扎克·施耐德的《守望者》。


與《蝙蝠俠前傳》不同的是,扎導基本上做到了完全忠於漫畫原著,並且巧妙利用《黑貨船傳奇》漫畫故事的穿插來表明英雄們在信仰追求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懷疑:拯救世人究竟是真的在堅守正義,還是為了人性中對於自我價值標榜的癲狂的追求?


在電影版的最後,法老王用犧牲幾百萬人的代價讓時刻陷入美蘇核戰陰影下的人們將矛頭對準了曼哈頓博士,而唯一恪守正義信仰去為那幾百萬人戰鬥的羅夏,卻被曼哈頓博士殺掉。不願保守秘密的羅夏是真正的英雄,但他無法改變世界,去拯救人類。而能拯救人類的法老王和曼哈頓博士選擇了無視生命,去構建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平衡。所以,電影便給了觀眾一個問題:超級英雄如何擁有現實存在的意義呢?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這個問題,在HBO出品的劇版《守望者》中似乎能尋找到一些答案。《守望者》劇版是一個不同於漫畫的全新故事,它的背景是原著事件發生過後30年,在這30年間羅夏的日記被人所知,法老王不知所蹤,美國面臨的問題也從虎視眈眈的外敵蘇聯變成了國內種族因為歷史文化等原因不可調和的矛盾,警察因為害怕執法報復而戴上了面罩,同時因為羅夏日記的公開,一幫人將羅夏的右翼思想極端化,成為了戴著羅夏面具與現存法制手段對抗的騎士團。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因為曼哈頓博士對於越戰的影響,越南變為了美國的一個州,並且,由於羅夏殺掉了即將報道水門事件的記者,劇中的美國總統尼克松連任了五屆,而之後的總統雷德福取消了總統任期,距離劇中時間線,他已經當了30年的美國總統。


所以,這是一個漫畫與電影版《守望者》故事的後續,如果說漫版與影版《守望者》是當時美蘇爭霸下人類對於核戰爭這一嚴峻問題在虛構世界的投射,那麼劇版《守望者》則是藝術性地誇張、映射當下美國社會問題的新故事。帶著這樣一種理解去觀看這部由原著作者阿蘭·摩爾的忠實迷弟導演——達蒙·林德洛夫所拍攝的《守望者》時,對於非漫畫粉和不瞭解漫畫人物的觀眾來說將會輕鬆許多。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是拯救者還是操控者?

導演達蒙·林德洛夫是為數不多敢於去嘗試翻拍《守望者》的導演,因為這部漫畫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自身的深遠含義上都很難用電影鏡頭去100%地表達出來。影版導演扎克·施耐德巧妙借用了穿插漫畫與羅夏日記的方式去較好的解釋了內核,而對於劇版來說,更多是與當下社會的互動性,譬如,主角選用黑人,連曼哈頓博士也是由黑人飾演的,在第一集剛開場就映射了美國曆史上的塔爾撒種族大屠殺,故事中也是各方力量陰謀論地在影響著世界,通過法老王維特用傲慢心理對世界該怎樣擁有愛與和平的犧牲論與曼哈頓博士神性當中對人生命的無感來探討超級英雄的意義。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超級英雄的特質在《守望者》中被放大,故事中既有一代守望者類似民兵的義警也有最後曼哈頓博士一樣“全知全能”的神。但真正意義上擁有超能力的英雄所擁有的思維沒有因為超能力而改變,反而失去了理解普通人類感受的能力。如同曼哈頓對人類的愛是源於他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和普通信眾期待的那樣,源自對普通人類感受的共情能力。而法老王則是作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而有著蔑視一眾普通人的性格,他的虛榮導致他想通過自己的計劃幫所有人做出“電車難題”,對於這一切而言,普通人在充滿危機的生活中該期待超級英雄的出現,還是在義警動用私刑打破規則的前提下默默保有希望呢?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在觀看這部劇集的時候,需要一些耐心,整個故事對於非漫畫迷其實並不友好,因為前五集一直是在鋪墊故事,你還需要了解前文所講述的《守望者》價值觀才行。說白了,劇版的《守望者》故事依舊在講述當超級英雄真正存在於世界上的時候,能夠對社會發生的影響,這更像是一個社會實驗


從前三集看,我們得知的故事是警察因為“瑞佛法”(一項保護種族主義受害者的法律)被迫戴上面罩執法,方便保護家人,而曲解羅夏信仰誕生的種族主義團體“第七騎士團”(後面的劇情稱為“7K黨”),則一直在展開暴力運動,在這之前,民族主義者發動了一起針對少數族裔和警察的“白夜行動”,眾多警察家中被襲擊,而主角“修女”也是其中一員,這次行動之後,她收養了倖存下來的警員孩子,並選擇了辭職,在暗地中充當一位蒙面義警。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與此同時,二代“絲魂”因為前男友曼哈頓博士的背棄,拋棄了自己的“絲魂”身份加入了反對義警的探員行列。兩人之間的交集,則是因為當地警察局長的莫名死亡,“修女”在局長衣櫃中發現了7K黨的衣服,證明他是一個種族主義者,為了暗中調查,修女隱瞞了這些。而絲魂則是收到議員的託付,調查局長被殺的案件,在這過程中發現了義警依舊活躍的證據。乍一看,前三集是一個種族問題牽扯的故事,烏托邦的味道非常濃烈。但僅僅是這樣,就太低估這部劇集。許多線索,比如:“烏賊雨”、法老王獨自生活的場景,以及在警長死亡現場出現的在種族大屠殺中倖存的老者威爾,這些謎題都在後六集才慢慢才揭開。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原來,在漫畫中的1988年,法老王為了平息美蘇爭霸,故意在紐約投放了一個基因改造的章魚,並用這隻章魚殺掉了300萬人,為了營造一個外星入侵的假象,多年以來法老王一直用傳送機在全世界各地下“章魚雨”。

劇版《守望者》:超級英雄謝幕,“超能力者”登場


整個《守望者》的故事更像是在告訴大家:這個世界的表象之後,有被人為操控的跡象。而操控者,很可能就是以前的那些“超級英雄”。這麼想,劇集的高度就不僅僅是歐美種族衝突那麼簡單,而是講了全人類都能感受到的一種“被超級英雄操控”的命運。


《守望者》告訴我們的一直是:脫胎於虛構故事的對人類的一種警戒。對於真正有思想的人而言,他們前半生看到的世界可能是黑暗的,他們在年少時疾呼著世界的不公,可最終都將昇華為對光明的絕對渴望。而對於愚昧的人而言,最悲劇的是他們習慣於身處黑暗之中,卻相信眼前的一切是光明。而當他們能夠辨別黑白時,卻又用餘生去痛斥黑暗,最終浪費掉了尋求光明的最後時光,只能在黑暗中永遠沉淪。


在“守望者”與“小丑”大放異彩的時代,超級英雄的時代似乎真的結束了:觀眾和時代需要的是那些能夠引出人們對於時代、對於現實處境有深入思考的亦正亦邪的超能力者,而不是奉獻自己拯救別人的爆米花式超級英雄。

這對於美漫、對於超級英雄電影來說,都是好事,因為:童話故事一般美好的超級英雄,終有走入現實的一天,接受了超級英雄多年的洗禮,觀眾也終究要直面現實。這對於增加漫改電影的思想人文內涵,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