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專家出書,孩子哭泣時建議父母不要哄,網友吵開鍋了

對待孩子哭泣,不同的父母有著不同的觀點。有些人在孩子剛發出微弱哭聲時就慌忙安慰,而有些則更傾向於讓孩子哭泣,然後自己入睡。

來自澳洲,擁有兩個孩子的寶媽經濟學教授埃米莉·奧斯特(Emily Oster)認為:夜間讓嬰兒哭出來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入睡,而且這個做法也不會對之後的情感有傷害。她的書《嬰兒床》(Cribsheet)對此有詳細描述,這本書是她基於上千篇有關嬰兒哭泣好處的文獻所著。

澳洲專家出書,孩子哭泣時建議父母不要哄,網友吵開鍋了


她說:“並不是說讓每對父母都遵循這個觀點,個人有自己的選擇,提出的目的只是想給那些想要這樣做的人放心,這是有數據支持的。”

控制哭泣不意味著放任不管

很多專家同意讓孩子短時間(2-10分鐘)哭泣後再進行安慰的做法,2012年的一項研究也建議父母在沒發現問題前堅持下去。

西澳大利亞大學Telethon兒童健康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莫妮克·羅賓遜(Monique Robinson)在《對話》中寫道:“在一項涉及6至12個月大的媽媽和嬰兒的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嬰兒睡眠改善顯著 ,同時母親抑鬱發生率也大大減低。六年後對媽媽和嬰兒隨訪後發現,干預組和對照組在情感或行為問題,睡眠問題,依戀,養育方式或母親心理健康方面沒有差異。”

NHS說:“總而言之,很多研究表明,控制哭泣對媽媽和嬰兒短期都有好處,而且5年內也不會造成有害的影響。”

但並不意味著你不用去照顧孩子,而只是意味著不用第一時間趕去安慰。首席研究員安娜·普萊斯博士(Anna Price )就指出:“父母不能誤解這些研究的發現,以至於讓嬰兒整夜哭泣。”

“哭出來”類似於情感忽視

埃米莉·奧斯特教授說:”人們反對讓嬰兒大聲哭出來做法只發生在1980年代,因為羅馬尼亞孤兒院的場景後來慢慢被民眾知曉,人們看到那些孤兒夜間都不再會哭泣,十分安靜,因為“他們知道沒人會來”,但幾個晚上幾乎不會有這樣的破壞性影響。”

澳洲專家出書,孩子哭泣時建議父母不要哄,網友吵開鍋了

她告訴《郵報》:“在對比使用和未使用此方法的父母后,他們發現經過睡眠訓練的嬰兒睡眠更好,許多研究也發現,接受訓練後的嬰兒父母比以前更快樂,此外,還可減少母親的沮喪感和提高婚姻滿意度。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獲得睡眠和隱私權力,比起沒有父母哄的夜晚,面對兩個精疲力竭和沮喪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更加不利。”

莫妮克(Monique)解釋道:“如果讓嬰兒整夜哭泣,這就是屬於“情感忽視”了,長期會引起了大腦發育的長期變化。但是每個嬰兒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需求,沒有一種神奇的解決方案可以讓他們都整夜入睡。”

反對的聲音

當然,也有父母不同意埃米莉·奧斯特教授的養育方式,認為她是經濟學教授,而不是兒童發展或心理學專家。但也有不少人同意她的理論,堅持認為當嬰兒哭泣時,只是為了引起注意,應該忽略他們。

(陳雲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