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來源/ 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

撰寫/ 鮮寶

▼ ▼ ▼ ▼ ▼ ▼ ▼ ▼ ▼

疫情之下,各行各業如履薄冰。作為資金密集型和人員密集型行業,房地產業頭頂本就懸著一把“房住不炒”的達摩克里斯之劍,現在又面臨銷售阻遏,受到的衝擊尤其大,即便如“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也不能倖免。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2月,碧桂園連同其合營公司和聯營公司單月共實現歸屬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約209.2億元,較2019年2月同比減少49.97%,歸屬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建築面積約 252萬平方米,較2019年2月同比減少50.43%。

市場困難面前,自救還是他救?早一點行動就多一份希望,碧桂園先宣佈了一波人事調整。

01 碧桂園人事調整or變相裁員?

2月24日,碧桂園宣佈對多個區域和集團進行調整,包括總部投資、設計兩個中心合併,成立投資策劃中心;減少14個區域,調整後共剩下55個區域、指揮部;38位高管換防,總部職能高管和區域總裁出現輪換。

碧桂園對外傳遞的信息中,此舉是通過下放集團權責,精簡業務流程, 統籌地域管理,從而實現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不過,節點財經注意到,碧桂園此次合併的地方大區,不只限於業務規模小、偏僻的大區,諸如山東區域、魯北區域,豫北區域、豫西區域,湖北區域、武漢區域,滬蘇區域、上海區域,浙東區域、寧波區域,都是業務規模大,地處核心商圈的大區。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和大區合併隨之相伴的是碧桂園38名高管的職位變化,不少都是在原職責不變的基礎上,又被冠以其他職位,也就是身兼數職;同時另有34名高管被免職。

一般來說,組織架構的調整多和人員進退有關。碧桂園官方雖未公開此次人員變動總數量,但有媒體報道,一名接近碧桂園的知情人士透漏,“合併區域是真,裁員也是真,僅僅明面上被裁的高管便有34名。”

無獨有偶,近一年來碧桂園飽受“裁員”之困。

去年大概這個時候,一篇題為《碧桂園開啟大規模人員調整:有部門已確定裁員50%》的文章在網上發酵。該消息稱,自2月12日開工至今,碧桂園的員工即受“裁員”困擾,且與此前相比,“這一次涉及的範圍更廣,從總部到區域,幅度也更大”。

而後,創始人楊國強否定了這次裁員風波,“肯定不是裁員,我們把大家招進來不容易,不希望任何人由於市場情況變化在我們公司被裁掉。”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但沉默的數據卻證實了某些事實。碧桂園的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碧桂園的員工數量為11.6萬,較2018年底的13.1萬人減少了1.5萬人。

對於明顯前後不一的說辭,碧桂園總裁兼執行董事莫斌回應稱,“碧桂園不是裁員,是優化組織架構,做績效考核,員工也有進有退。”也就是說,這1.5萬人被“優化”掉了。

與此同時,碧桂園海外項目人員也在“優化”中。位於馬拉西亞的碧桂園森林城市,至今已陸續裁員近500人,相關媒體報道,春節後,碧桂園還將進行兩輪裁員。

屢屢被爆出人員“優化”,碧桂園這個一向以速度著稱的 “宇宙第一房企”在擔心什麼?

02 超萬億負債,碧桂園也缺錢?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碧桂園跑的是真快。

2013年,碧桂園成為地產千億俱樂部的新成員;2016年,碧桂園首次突破三千億,進入房企前三甲;2017年,碧桂園以讓市場的驚愕五千億銷售金額,榮登地產界銷售頭榜;2019年,據最新公告,碧桂園的權益銷售金額將在2018年5018.8億元的基礎上再創新高,達到5522億元。

眾所周知,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房企對負債的依賴非常深刻,融資借錢,然後拿地建房,再用利潤還貸,負債近乎是房企發展的源頭活水。隨著房企規模擴大,負債自然也水漲船高。

截止到2019年6月30日,碧桂園的總負債額達到了1.56萬億,其中,流動負債合計為1.31萬億,非流動負債合計為2480億。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這是個什麼概念?貴州省2018年全省的GDP才1.48萬億……碧桂園這槓桿真不是一般高。

和其他房企一樣,銀行借款和發債也是碧桂園主要的融資方式。截至2019年6月30日,碧桂園銀行及其他借款、優先票據、公司債券和可換股債券分別為2218.65億元、574.65億元、473.36億元和52.23億元,未披露2020年到期的債項情況。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對此,碧桂園在財報中提出,“面對房地產行業激烈競爭和持續整合、市場進一步分化的新形勢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公司將堅持穩健的財務政策和風險控制措施。”

不過,從相關財務指標來看,風險控制措施尚需加強。截至2019年6月30日,碧桂園資產負債率89.33%,和同在港股上市的融創、萬科、恆大相比,碧桂園負債率僅次於融創,比恆大多出近6個百分點;淨借貸比率為58.5%,較2018年底49.6%上升8.9%。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2020年1月8日,碧桂園發佈公告稱,擬發行5.5億美元5.125% 2027年1月票據及 4.5億美元5.625% 2030年1月票據,所得款項淨額將用於一年內到期的現有中長期境外債務的再融資。

稍稍往前回溯,去年12月前後,碧桂園剛剛完成四筆ABS融資,總金額為26.65億元。

面對危機,各大房企發債速度明顯加快,僅2月份的發債次數就達到2019全年發行量的一半。

除了發債,碧桂園如何破?實際上,從鬱亮提出“白銀年代”的趨勢判斷——房地產行業最黃金的年月已過去,到行業政策一步步收緊,碧桂園也在謀求轉型。

按照楊國強對碧桂園未來藍圖的描繪中,碧桂園應該是一家高科技企業,機器人搬磚,機器人蓋房子,機器人做漢堡……如今,快2年時間過去了,被楊國強寄予厚望,投入不菲的機器人產業究竟怎麼樣了?

03 楊國強和他的“機器人”夢

許家印有造車夢,王健林有好萊塢夢,宋衛平有足球夢……和大多數地產大佬一樣,楊國強也懷惴著一個夢想,造機器人。

2018年6月開始,碧桂園的機器人產業轟轟烈烈拉開序幕。6月,深圳機器人產業園揭幕;7月,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由曾經擔任日本發那科機器人研究所,機器人事業本部的技師長沈崗任職總裁一職;9月,宣稱5年投入800億元建設順德機器人谷;2019年5月,宣佈將在長沙投入500億元打造長沙湘江智谷項目。

截至2019年12月,博智林擁有超3000人的研發人才團隊,其中博士、碩士佔比超過31%。

碧桂園的速度和豪氣,果然非同一般。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至於效果,從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的2020年寄語中可以看到,目前博智林已研發出29款建築機器人樣機進入工地測試,遞交專利申請超過1500項,在研建築機器人項目59個,其中29款進入工地測試階段。

然而,據自媒體高工機器人報道,碧桂園內部員工透露:“去年下半年有幾個月,去工地用了下建築機器人都撤回來了,最後勉強有兩款產品留下來了,但全都出現問題,要麼撞牆、要麼趴窩。”

此外,就是不斷被詬病的管理混亂和組織架構頻繁變動。

2019年5月,一度被外界視為碧桂園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核心人物沈崗離職,由張志遠,朱劍敏改任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執行總裁、副總裁,他們之前都是從事地產業務的。

知乎和微博上,搜索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各種吐糟帖。“像管理農民工一樣”,“這些高薪高學歷的博士們,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寫PPT”,“博智林成立這一年多以來,沒有一款產品是可以上生產線的,換句話說沒有產生一點效益……”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是不是噱頭大於實用,只有碧桂園自己知道。但跨界這事兒真心不是那麼容易,智能製造不比蓋房子,牽涉眾多科學與工程學科,需要複雜系統性的智慧和耐性,更是一個長週期項目。

總之,要實現如楊老闆期望的“讓機器人像生產汽車一樣在工地生產房子”,任重而道遠;讓碧桂園真正成為一個“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為時尚早,碧桂園的印記依然是地產商。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房地產不僅開局不利,還是一個債務償還高峰年,監管依然定調要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和穩定性。

克而瑞研究報告顯示,95家典型房企年內到期債務達5000億元,較2019年上漲45%,3月份是今年第一個償債高峰期,待償總額達330億元。

這對一部分習慣了“高槓杆、高週轉”模式的房企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打敗LVMH,開雲難有第二次機會 | 奢華帝國①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38位高管換防,碧桂園怎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