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他們是誰?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15日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向他們和奮鬥在疫情防控各條戰線上的廣大青年致以誠摯的問候。

  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以“90後”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擔當奉獻,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就有1.2萬多名是“90後”,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95後”甚至“00後”。

  “感謝每一位武漢人民,我也將盡全力去打好這場戰鬥”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

  1993年出生的王奔,去年剛由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分配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完成了由醫學生到醫生的轉變。

  醫院第一批醫療隊出征武漢後,王奔義無反顧向醫院提交增援武漢申請,“希望能在國家急需的時候,上前線貢獻一份力量。”

  2月6日,剛結束兩臺急診手術的他,接到醫務處電話,通知他入選了第三批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來不及多想,王奔匆忙收拾行李準備馳援武漢。

  緊張的動員會、整理物資、防護用品使用緊急培訓及考核、熟悉工作環境……2月8日,醫療隊到達武漢的第二天,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療隊獨立接管的新病區正式開診。

  醫療隊用一流的診治水平、護理技術幫助越來越多的患者治癒出院,為武漢新冠肺炎患者帶去支持和力量。

  除了參與救治工作,作為北大醫學援鄂醫療隊第四臨時黨支部書記,王奔還注重在一線發展黨員,組織進行了沈寧同志與張佳男同志的發展工作。

  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作為此次寫信執筆人之一的王奔十分激動、備受鼓舞。他說:“我們‘90後’已經長大了,關鍵時刻,也是有擔當的。感謝每一位武漢人民,我也將盡全力去打好這場戰鬥。”

  “把用心、擔當和溫度帶給武漢人民”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

  1990年出生的吳超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外科的醫生,也是此次給總書記寫信的執筆人之一。

  1月28日,吳超主動報名支援武漢;2月6日,他接到醫院通知,立即準備第二天奔往武漢。真正出發前的他卻膽怯了,不是因為怕被感染,而是擔心面對一個未知的疾病,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應對。在受到同科室的老師和同事暖心鼓勵後,吳超信心滿滿地踏上了援鄂之路,在元宵夜正式開始了工作。

  在危重症病房隔離區收治危重病的日子裡,他經歷過氣管插管、有創無創呼吸機調整、動脈穿刺、中心靜脈穿刺、俯臥位通氣、休克搶救,工作緊張而忙碌,而他和同事們也不斷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他還擔任了臨時黨支部書記,發揮著黨員在抗疫前線中的帶頭作用。

  作為第一批“90後”,吳超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隨著‘90後’逐漸成長,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我們也在逐漸地成長、逐漸地強大。不管是這次抗疫的勝利,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覺得‘90後’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的生日願望是國泰民安,山河無恙”

  2月17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症科護士張佳男在武漢度過了28歲生日。這位在與病魔爭分奪秒的戰場上剛剛過完28歲生日的年輕姑娘,已經是危重科的“老人”,參與過多場急難險重病患的救治工作。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

(圖左一為張佳男)

  她是正月初一接到命令,正月初二到達武漢的。出發前沒有來得及多想,因為“救死扶傷是醫務工作者的職責”。

  “在武漢的每一天都是感動的,感動來自我的病人。”在張佳男的日記本里,有這樣一句話。曾經在給病人輸液時,一位年邁的老人給她“打氣”:“你們戴著防護手套,手會滑,不要害怕,多扎兩針沒有關係。”還有次給病人發藥,一位年輕的患者高興地跟張佳男打招呼,“我們都沒見過你們的樣子,但是很熟悉你們的聲音,謝謝你們來武漢!”

  她還在日記裡寫道:“如果有人問我有什麼生日願望?我會說:願國泰民安,山河無恙;願病人早日出院,戰友重逢故里。”

  1998年抗洪救災時,張佳男還是個孩子,在電視上看到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軀阻擋洪水時的她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名“戰士”。2018年12月,她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援鄂的一個多月以來,親眼看到身邊的共產黨員發揮著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這更加堅定了她入黨的決心。她再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和思想彙報,在2月25日成為一名預備黨員。“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現在,我是一名光榮的預備黨員了,我要將這句話落實到行動上。”

  “此去一戰,不勝不歸,盡我所能,不計生死”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

  走出隔離病房,脫下防護服,郭新月長出一口氣,瘦弱的身板上貼著汗溼的秋衣。

  大年初二,接到支援武漢的通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鏡中心的9名護士積極請戰,28歲的郭新月第一個報名。“此去一戰,不勝不歸,盡我所能,不計生死。”請戰書上,他言辭堅定。“我家有兄弟三個,如果我……家裡還有兩個哥哥,讓我去吧!”這句話,讓護士長紅了眼圈。

  最難的是如何向家人開口。2月6日,出發前一晚,郭新月撥通了電話。“爸,我要去武漢支援了,明早的飛機,您多保重身體!”電話那頭,是長久的沉默。擔憂、不捨、驕傲……父親郭建民的心裡五味雜陳。“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顧好自己!”父親略帶哽咽的聲音讓郭新月淚流滿面,半晌不敢回話。

  剛到武漢的時候,機場沒人、路上沒車,郭新月體會到了“逆行者”的感覺,甚至有想哭的衝動。第一天上班,厚實的防護服令人缺氧,他感到頭暈、噁心、想吐,但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在寒冷的武漢,郭新月卻感受到了溫暖:住的地方有電褥子、暖水袋,每天有很多人關心他,微信都回不過來。

  3月14日,郭新月在微博寫道:武漢已經是我除了北京和哈爾濱,待的時間最久的城市,期盼疫情結束,再赴武漢,共賞這座英雄城市的風貌。

  郭新月在前方奮戰,而他的兩個哥哥也加入到村裡的志願防疫崗。哥兒仨全是黨員,身在兩地,心意相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趙國利 沈東方 圖文綜合自新華社、光明網、北京大學新聞網、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