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其伏氏消失之謎③:伏湛就任不其侯,八代傳侯貴戚家

半島記者 張文豔

不其縣始於秦朝。城陽文史專家陳博州告訴半島記者,雖然《辭海》稱不其始於漢朝,“現在通常的說法是以‘城陽區志’為準了,這一點是各方面的研究資料證實的,漢朝從秦制,漢朝的制度沿襲的是秦制。”那麼“不其”之名從何而來呢?原來其得名於不其山(今鐵騎山)。據史學家、考古學家王獻唐考證,古代有不族和其族居住在此,因而取名不其山,不其縣則也因此而得名。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主張,在膠州灣西岸設齊郡,並於公元前221年置不其縣。

不其伏氏消失之谜③:伏湛就任不其侯,八代传侯贵戚家

福兮禍之所倚,就是在被免官之後,伏湛與不其結下了不解之緣。

封侯是榮譽的象徵,王親或親信才能享此殊榮,而不其之地曾經數度封侯。據陳博州考證,公元前181年,太后呂雉的侄子呂種曾被封為不其侯,“他是首個獲封的不其侯,這是我在《史記·外戚傳》上查到的”。根據《城陽史話》記載,之後曾經有多個侯爵出現: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大司空何武為泛鄉侯,食邑千戶。

伏氏封侯是在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劉秀封伏湛為不其侯,封地中三千六百戶人家上繳的國家稅款,供伏氏消費用,並建不其侯署,傳了八世。之後,戰亂頻仍,不其“城頭變幻大王旗”。

不其伏氏消失之谜③:伏湛就任不其侯,八代传侯贵戚家

伏湛

接著說伏湛。後來南陽太守杜詩上書推薦召回伏湛,他認為說:“臣杜詩私下看到前任大司徒陽都侯伏湛,自從入學,品行終無汙點,誠實好學,恪守規矩,經學可做別人的老師,品行可算別人的表率。先前在河內朝歌以及在乎原,官民敬畏愛戴他,效法學習他……因小過失被貶斥,長期不再任用,有見識的人感到可惜,儒士覺得痛心,臣私下擔憂這件事。伏湛相貌堂堂,足國家的光榮;他的智慧謀略,是朝廷的智囊”。於是,在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天,朝廷徵召伏湛,光武帝命令尚書選拜官的日子,誰知還沒來得及到任,因為光武帝宴會召見時伏湛中暑,病重去世。光武帝賜給棺材,並親臨弔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墳,也算是對這位老臣的惋惜和敬重。

伏湛有三子:伏隆,伏翕和伏鹹。

伏湛去世後,兒子伏翕繼承了爵位,封不其侯。一般長子世襲,為何會落到次子身上?這與伏隆的傳奇經歷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