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裡的三種依戀關係,你屬於哪一種?


在許知遠的採訪裡,經常會提到一個詞叫“自我解釋”。


自我解釋是人安放自己的一種方式,只有解釋合理,才得以安心,而一個人的自我解釋往往和從小到大的經歷有關。


所以在心理學上,大多數的理論都會從嬰兒角度出發,依戀理論也是如此。

01

依戀理論的提出者是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 John Bowlby )


約翰·鮑爾比將依戀定義為“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


這個概念主要是用來解釋嬰兒與其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但後來的研究者們將之擴展到了成人之間,現在我們經常會在一些情感文章裡看到依戀理論的身影。


最初的實驗是針對 12 個月大的寶寶,在陌生環境下,父母會離開寶寶一段時間再回到他們身邊。觀察統計後眾多寶寶大概會出現如下三種依戀類型:


1.安全型:當父母離開房間時寶貝變得心煩意亂,但當父母返回時,他們會主動尋找父母,並很容易在安慰下平靜下來,這類寶寶是安全型的,大約佔 60%。


2.焦慮-抵抗型:他們開始會不安,在分離後會非常為痛苦。而當重新與父母團聚時,他們又難以平靜,並經常出現相互矛盾的行為,顯示出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懲罰"擅離職守的父母。這種類型的寶寶屬於焦慮-抵抗型,佔 20%或更少。


3.迴避型:還有一種寶寶,他們不會因分離而過於痛苦,並在重聚時主動迴避與父母的接觸,有時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地板上的物體,他們被稱為迴避型寶寶,約佔 20%。


瞭解這3種模式後,會發現不同的依戀關係決定了我們和親密之人的相處方式。


感情裡的三種依戀關係,你屬於哪一種?

02

人和人的相處真的是一件微妙的事情。


第一次看到依戀理論是在知乎週刊上面,週刊名字是《愛情的48個秘密》,一本關於秘密的書,看了標題,就忍不住點進去一看究竟。


週刊裡面解決的都是感情問題,但看到依戀關係這三種類型,我第一反應是想到了小時候和爸媽相處的場景。


第一個場景大概是4、5歲,只有一點點模糊的記憶。


我媽有一天要出遠門,知道我會哭鬧,沒有告訴我,但我還是知道了,小孩子好像有種天然的預感,那個下午就一直很警惕,不管我媽陪我玩,哄我睡覺,我似乎都有意識,但是我還是被哄睡著了。


醒來後,發現人走了,就開始哭,順著路去找,我爸撿了一根小棍子,跟在我身後,沒有打我,就是跟著我,然後哄回家了。


那是我記憶裡,關於分離最早的印象,我已經記不清我媽走之後,我是否有長時間的心煩意亂,但是媽媽回來之後,是覺得安全和開心的。


第二個場景大概是上三年級,有一次爸爸外出很多天回來,我在自己的房間,聽到爸媽,還有叔叔在客廳講話,我就不出聲,假裝睡著了,其實很想起來,開心地跟我爸打個招呼,但是即便聽到爸爸提起我的名字,我也不動,躺在床上默默地聽他們講話,假裝自己不存在。


看到依戀關係的三種類型,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這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可以看得出我和媽媽的關係是安全型,而從第二個場景來看,我和爸爸的關係是迴避型。安全型的關係對自己沒有很大影響,但迴避型的方式,在未來歲月裡多次出現,而且都是不好的記憶。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爸爸生了很嚴重的病,很多親戚來我我們家,大半夜我聽到了聲音,在被子裡偷偷哭,卻沒有起床去看一眼爸爸。


第二天早上,大姑說:“昨晚你爸生病你知道嗎?”

我說:“知道。”

“知道,你咋不去看下呢?”

我沒說話,後來大姑補了一句:“還是小啊”


到今天,再去反觀當時的自己,那並不是因為年齡的問題,而是依戀關係所決定的相處方式的一種自然反應。



親人之外,對外的依戀關係,除了絕對信任的人,自己很多時候都處於迴避的狀態,而這樣的狀態經常會顯得比較冷漠。


所以應該適當改變回避的這種反應,給不管是親人,還是周圍的人適當的反饋和互動,促進關係友好,而這需要自己在一次一次的場景中不斷改善。


意識到問題,是改善的第一步。


感情裡的三種依戀關係,你屬於哪一種?

03

看到依戀理論後,沒過幾天,小友就來和我傾訴他的情感問題。


小友去年考了公務員,現在在某鎮政府單位工作,經單位同事介紹,認識了在鎮醫院做護士的現任女友,交往差不多3個月左右。


剛開始,兩個人關係還很好,也挺聊得來,但是過年期間,總是發生矛盾,而且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小友送了一個禮物,女生覺得太貴重,死活不要,還怪小友,比如討論事情,小友講道理,女生說你別給我說太多大道理,接著就生氣了。


女生無緣無故地鬧脾氣,搞的小友非常苦惱。每次吵架結尾,女生都會說:“你別說了,我不想聽。”


而吵架和好後,小友試圖把事情掰扯清楚,解開矛盾,女友覺得事情已經翻篇了,不必再提。


更嚴重的一次,女生提了分手,小友就說那兩個人冷靜一下,結果小友不理她幾天,女生反而跑過來道歉和好。


後來發生矛盾,小友一般會先不說話,等著女生主動找過來。


當然在很多教人如何戀愛的寶典秘籍裡,會經常提到,一方如果想要佔上風,要學會欲擒故縱的手段。可是欲擒故縱的手段只能作為術的層次,我們想要在道的層次經營好一段關係,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就比如小友在跟我傾訴的過程中,他最關注的問題是他喜歡這個女生,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和她相處?
而我看到的問題是想要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要先清楚女生對小友的心意,以及這個女生是否具有可塑性和可溝通性,去積極面對和解開他們之間的矛盾,然後才是兩個人的相處模式問題。



遇到問題,一定不是一方解決,一方逃避,而是雙方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

感情裡的三種依戀關係,你屬於哪一種?

在知乎週刊《愛情的48個秘密》裡,裡面有一段話說的很好。


“大部分的情侶隔三差五都會有衝突,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每 5 次積極的互動就要衝突 1 次。而許多時候,男女雙方彼此爭吵並導致分手的原因也並不真的在於性格是相似還是互補,而在於男女性別造成的思考方式的不同引發的衝突,卻讓性格成了替罪羊 。


選擇合適的人的確很重要,但是愛情的成功根本上並不在於遇到了那個"王子"或者"公主",而是通過戀愛雙方為了維持愛情的共同努力,彼此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在相互磨合中得到甜美的愛情。”


和小友溝通後,小友逐漸確定女友是喜歡自己的,同時發現女友是典型的焦慮—抵抗型的依戀關係,開始理解女生的狀態,並尋找相對應的相處方式。


而女友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開始主動和小友溝通以前的吵架原因,雙方慢慢去磨合相處模式,感情逐漸走上正軌。


希望每一段關係都是兩個人的共同進步,而不是一個人的拼命挽回。


最後,讓我們再次回到依戀本身這個概念,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當我們對某人產生依戀時,我們會產生接近TA的願望(與其分離時感到焦慮),感到威脅時傾向於求助於TA,並且感受到被TA支持著去探索種種新事物。


在依戀關係中,親情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但我們可以在瞭解自己對父母依戀類型的基礎上,改善關係質量。愛人可以選擇,但我們要學會用感性和理性之光,把握好對的感情,不辜負每一份深情。


END

圖片/網絡

文字/絡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