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英國人竟然真躺了

今天本來準備在微博上開個小帖子講下英國的事,後來想想,現在總被洗稿,不如我自己洗我自己的稿,乾脆寫成長文發公號了。


現在正當疫情在全世界肆虐,各國都有點虛的時候(除了印度,印度淡定的一批,還在玩尿泥),英國突然爆了一個大新聞,首相今天發表了一個演說,核心是以下四點:


1、學習印度,不檢測就沒有病,放棄了對輕症患者的檢測;


2、如果有了症狀,那你自己在家呆一週,然後才能去醫院做檢查;


3、並且搞了箇中國人不咋熟悉的新名詞,叫“群體免疫”,啥意思呢?就是等著人群中絕大部分人都有了病,這個病就傳播不起來了。


4、大家勤洗手(沒提口罩的事,英國人是鐵了心不戴口罩)。


英國大概有6000多萬人,獲得群體免疫需要將近4000萬人被感染,如果按照WHO說這次肺炎的死亡率是3%,那可就是一百多萬人。


英國準備用一百萬人的死亡代價來換取這次徹底的勝利,看來前段時間英國人到處找墓地的謠言不是假的,再加上我這段時間聽說同事在德國美國的所見,有點感慨整個世界都“阿三附體”了,趟的一個比一個平。


面對疫情,英國人竟然真躺了


果然,英國首相言論一出,各方都驚訝於英國政府的決心和不作為,更驚訝於英國人民竟然認可了這個“奇招”,甚至有人建議英國應該儘快給老百姓接種病毒,立竿見影。


好幾個公知也一邊讚美英國牛逼,聲稱英國的做法非常科學,然後連夜買機票往國內跑。


不過英國人倒是非常淡定,博主寫文章的時候還跟英國表弟視頻了下,他感慨英國人果然見過大世面,除了超市裡東西吃的東西不太多,其他方面淡定的一批,都跟沒事人似的,學校也不停課,只有留學生慌得不敢出門。


如果長期看博主的文章,就知道英國搞這麼一出,實在是常規操作,這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英國啊,人口跟湖南差不多,卻能橫行世界三百年,靠的就是有勇有謀不怕犧牲草菅人命,而且臉皮超厚,啥事都能幹的出來。


英國這個國家非常邪乎,一個國家竟然誕生了馬爾薩斯,亞當斯密,達爾文,斯賓塞(社會達爾文的提出者,“社達”其實跟馬爾薩斯的觀念更接近),當然不是偶然的,這些東西都是他們民族文化的延伸。


我們知道,道家思想,馬爾薩斯,自由經濟,社會達爾文,其實是同一種思想在不同領域的表述和相互補充,講究的就是“放任”,“自生自滅”,讓“天道”來起作用。


啥是天道?補不足而損有餘,這玩意就是進化論的一部分,“進化”就是通過“補不足損有餘”來實現的。


儘管我國曆史上也誕生過道家思想,但是這玩意在中國從來也沒形成主流,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種人定勝天的激情,天塌下來要把它補上,洪水肆虐就去治理,而不是一小撮人上船跑了,剩下的人被水淹了,這就叫文化傳統,但是英國顯然沒有這方面的傳統,他們有的是馬爾薩斯。


那啥是馬爾薩斯觀念呢?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如果人口數量超過大自然資源承受能力,大自然就要來收割,也就是“損有餘”。當然了,馬爾薩斯在這個基礎上做了衍生,以下是馬爾薩斯原話:


地球上永遠有過剩人口,所以永遠充滿著窮困、匱乏和不道德;

世界上的人數過多,這是人類的宿命,是人類的永恆的命運;

因此,人們就分為不同的階級,有些比較富裕、受過教育和有道德,而另一些則比較窮困、不幸、愚昧和不道德。


看到了吧,馬爾薩斯們眼裡,貧窮和不幸愚昧不道德是掛鉤的所以死了活該,現在網上不少人依舊這麼想,歐美主流也非常流行,當然他們不會說出來。


大家記得《復仇者聯盟》裡的紫薯精“滅霸”吧?他就是典型的馬爾薩斯觀念的現實化,不過好萊塢編劇們的想象力不夠,沒意識到真正的馬爾薩斯的詛咒是每隔一些年來一次,滅霸消滅一半人口再過二十年不就又長出來了嘛,所以真正的滅霸應該定期打響指。


他們的這個觀念要比馬爾薩斯本人出現早的多,跟他們生活的那個倒黴環境也有關係。


英國跟印度有點像(像印度這樣歷史悠久的奇葩,跟誰都能找到共同點),印度歷史上遭到一輪又一輪的征服,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


英國也一樣,也是遭遇了一輪又一輪的入侵,最早島上有一些奇怪土著,然後來了凱爾特人,對,蘇格蘭有個足球隊,就叫“凱爾特人”,把土著給殺絕了;


這些凱爾特人也沒混太久,就來了盎格魯撒克遜人,把凱爾特人趕山上去了,現在的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那些破地方都是凱爾特人,盎撒人佔著最好的地盤,現在的英格蘭主體也是這群人;


盎撒人也沒混多久,大概我國北宋那會兒,來了一群“諾曼底人”,也就是住在法國諾曼底的維京人後裔,跑去把盎撒人的貴族殺了個乾淨,他們自己當上了貴族,盎撒人做農奴,大家一般說的英國貴族就是這群“打劫犯”諾曼底人的後代,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上層不是他們自己人,是北歐海盜的後裔;


再後來荷蘭人又入侵過一次英國,荷蘭資本家跟著軍隊跑來跟英國一起過日子,近代以來大家說的“英國紳士”,就是荷蘭資本家和英國貴族。


每次外族入侵,都對以前島上的人搞三光,所以英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冰冷也好,冷酷也罷,反正精明勢力,刻薄寡恩。歐洲其他國家人的諺語: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一生的朋友,只有他們自己養的那條狗。


這種文化氛圍下,英國人的東西基本都有一種冷冰冰的氣質,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馬爾薩斯,後來的達爾文,斯賓塞,這些其實都是在馬爾薩斯理論基礎上的演繹。甚至在《國富論》裡,也有馬爾薩斯的影子。


馬爾薩斯他一輩子有兩個主張:


一是窮人餓死活該,政府甚至應該給窮人絕育,達到消滅貧困的目的,所有降低人口數的行為都是對的,最好能把失業的loser都關起來絕育,英國19世紀那些駭人聽聞的惡行,都是以這個邏輯為支撐的。


這個觀念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強烈支持,當時英國人動手能力非常強,說幹就幹,就在鴉片戰爭前幾年的1834年,通過了”新濟貧法”,在自己的國土上搞集中營給窮人絕育。


新濟貧法廢除了“院外救濟”,取消對無業貧民的一切金錢和實物的救濟,只允許一種救濟方式,即把他們收容到“濟貧院”。貧民只有在進入“濟貧院”後,方可獲得食物救濟。而該院實際上是集中營。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住宿擁擠。人們按年齡性別分居,達到絕育的目的。


此外後來愛爾蘭和印度都爆發過大饑荒,英國人的態度也非常中立,就跟現在澳大利亞人看待火災似的,覺得上帝要燒掉森林,凡人管那玩意幹嘛?能管得過來嗎?


愛爾蘭和印度大饑荒中,英國人大部分時間在邊上看熱鬧,甚至表達過“愛爾蘭人生孩子就像耗子一樣,饑荒中死掉一部分對他們有好處”,穆斯林的蘇丹想給愛爾蘭捐款政府都不讓,最後愛爾蘭餓死了1/4的人口,跑了幾百萬,跑美國去了,現在愛爾蘭人是美國的主體民族,跟這次大饑荒強相關。


馬爾薩斯還意識到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生產出來的東西太多賣不出去,所以他的另一個主張是:


不要學美國人把牛奶倒河裡,而是給他們神職人員,地主,官僚消費掉。


對,馬爾薩斯是神父,大家都覺得神父是蛀蟲,出於階級感情,馬爾薩斯自己覺得神父非常高尚,而且比QQ黃鑽會員都尊貴,可以積極消費,還不生孩子,為國分憂,希望國家多給神父漲工資。
英國當時上層普遍支持馬爾薩斯,不然也不會有那個法律。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比如那個李嘉圖,學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人,也是個經濟學大佬。


李嘉圖與馬爾薩斯保持了長期的友誼和爭論,臨死還把自己一部分遺產贈送給馬爾薩斯。


友誼是因為李嘉圖贊成窮人餓死活該,“窮人餓死活該”這個觀念日後形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傳統,我們上文講美國也提到了,美國人講究自由,鄙視福利,講究個人奮鬥,鄙視吃救濟,美國的很多城市,城裡到處流浪漢,這在發達國家裡僅此一例。


不過李嘉圖不贊成馬爾薩斯提出的神職人員、官僚和地主對經濟的貢獻,李嘉圖自己是官僚兼股民,自我定位是半官半商,他覺得官僚地主商人海軍才是帝國柱石,馬爾薩斯他們神父群體是社會蛀蟲,何德何能,竟然敢跟官僚放一起,豈有此理,要點B臉不。


不過反對歸反對,英國人整體還是很信馬爾薩斯那一套的,並且據此搞出來了人類歷史上最瘋狂的一幕:


在18,19世紀,資本家把工資壓到極限,把工人榨取到最後一滴血,經濟快的不得了,沒社保,沒養老,資本家把所有高利潤都投入了再生產,英國經濟烈火烹油突飛猛進,英國普通人就是帝國大機器上的潤滑油,不服?不服抓起來送美國勞改,後來又送澳大利亞。


在想象力方面,大英帝國是那種天空才是邊界的國家。讀英國人的歷史,你不得不感慨,臥槽,這貨怎麼能這麼靈活,而且啥沒底線沒原則的事都能幹出來。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建交,沒錢的時候就給強盜發肆掠許可證,有點錢的時候就搞貿易保護,把黑人裝船賣到全世界,等發達了有錢了開始倡導自由貿易,宣稱比較優勢才是真優勢,加勒比人民世代種甘蔗,印度人民種鴉片,英國人收剪刀差,等到自己不需要販賣奴隸了,就宣稱販賣黑奴是不對的,誰販賣黑奴就是跟大英帝國為敵,其他國家都一臉黑線。
如果能殖民就把對方全佔了,比如印度,如果殖民不了就佔一小塊,比如大清,如果一小塊都佔不到對方又是刺頭,就貿易制裁,直到對方跪地叫爸爸,比如美國。


一旦接受了“死人是正常的而且不可避免的”,很多事就非常好辦。


你們聽說過的各種套路,什麼分化瓦解分而治之,什麼貿易制裁,各種軍事行動,black oper,僱傭印度人去打印度人,印度民族大起義中“炮決”起義頭領,在布爾搞三光政策,搶油田,賣鴉片,這麼說吧,啥事都幹過,基本上也都承受過,玫瑰戰爭期間自己在自己國內搞三光,光榮革命也沒少幹這事,大英什麼場面沒見過?


而且為了他們瘋狂屠殺落後地區野人,那時候給自己找理由嘛,說低等人不配活著,這種觀念對他們自己影響也非常大。殖民地的野人屬於低等人,那本國的窮人算啥?
英國人對底層老百姓一直的看法就是“活不下去就去死唄”,為了加速大家去死,提高進化速率,把大量的窮人,自由奴,清教徒送到美洲什麼地方去,凍死或者被印第安人吃掉都活該,活下來算進化,這種觀念對美國後來影響很大,美國作為發達國家基本沒福利,屬於一脈相承。
這種死馬當成活馬醫的思路對英國崛起影響很大,英國趕去海外人口是法國幾十倍,哪都有英國流放過去的犯人,所以英法爆發戰爭後英國很快就把法國幹趴下了。
但問題也很大,英國底層長期沒有義務教育,把人當驢養,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時候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英國提供不了,迅速就被美國德國給甩開了。而且美國這樣的國家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在英國活不下去才跑出來的,所以對英國很難說有多深的感情,這些國家後來都從英國分裂了出去。


整體而言,觀念或者文化這種東西是漫長曆史長河裡形成的,甚至有人認為,文化跟基因似的,人其實是載體,載體每隔幾十年換一茬,但是文化能一直存活下來。


既然存活下來了,一時半會就改不過來,尤其是英美兩國的“產權高於一切,人人自我負責”這種想法,更是根深蒂固,變成了文化裡的一部分,對大自然定期收割人口這種想法也非常淡定,覺得習以為常。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沒有人比特朗普,哦不,英國人更懂馬爾薩斯。


如今要在英國搞“群體免疫”,如果在別的國家早炸了,但英國人比較淡定,至少他們國家的老百姓能理解。可能也有一部分不能接受,接下來會鬧騰,只是不知道他們鬧騰有沒有用。


絕大部分事情都是這樣,本質都是“你能承受多大代價”,如果你說“很大”,那都好解決,幾乎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以前也講過,印度人打不過入侵的穆斯林,但是他們的生孩子速度比穆斯林的屠刀都快,都殺不過來,歷史上的大部分病毒都是硬抗過去的,現在英國再抗一次也沒啥問題,只是代價問題。


文末再補充一句,不少人說博主對其他國家有點刻薄,其實不是,我們說“印度佛系”,“美國自由”,“英國有馬爾薩斯傳統”,並不是在批評他們,我其實很少做道德批評,而是說他們的人民有這方面文化傳統,他們的優勢和劣勢都是由此而來。


正如日本的一些學者說的,日本最大的問題就是太仁慈,如果日本能甩掉巨大的老人群體,那日本經濟能重回巔峰,那個麻生太郎也有類似言論。


日本以前是可以把老人丟山裡的,現在顯然不能丟。搞不定老人就得承擔著“老人社會”的巨大壓力,當然了,日本現在政策還不明確,一直在那裡苟著,說不定也在動歪腦筋學英國,畢竟日本以前是英國的野兒子。


事實上在英國人美國人眼裡,中國政府給八十歲老太太花幾百萬治病才是有問題,不過這些咱們都不做評論,大家自己權衡吧,“值不值”這個問題往往是一種觀念,並沒有標準答案,各種文化氛圍下有不同的答案,也屬於正常。


我反正近期絕對不出國,鐵了心的呆在國內,前段時間剛回來,到現在都心有餘悸。而且這兩天正在想辦法把我英國留學的表弟弄回來,一群家長正在討論湊錢包機把孩子們接回來,我表弟的內心已經要崩潰了,因為留學生裡流傳說“再過一週整個英國要被世界隔離了”。他說他從來也沒像現在這樣覺得祖國那麼溫暖而且充滿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