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著說:“媽媽,我討厭你”…為什麼我跟孩子的溝通常常失敗

養娃最難的是什麼?是娃小時候的餵奶哄睡,還是長大後娃的哭鬧頂嘴?

很多家長說,小時候照顧娃的那些難事兒,一年多怎麼也都過去了。可是娃長大了能說會道能搗蛋了,想跟他好好說話簡直是未來永久的難題

的確,和成年人溝通都不是易事,更何況是孩子。但,我們依然有思路和方法可循,讓親子之間的溝通也能有更多好的結果。

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對話,要注意哪些方式和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討厭你”…為什麼我跟孩子的溝通常常失敗

01

如何與孩子溝通?

真誠為首要原則

在做親子溝通諮詢師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有些家長對於「親子溝通」的原則存在一種迷思。他們似乎傾向於把「溝通」作為一種軟性的「控制」,一種方法論。

比如說孩子跟家長為了吃不吃冰淇淋而較勁,對於溝通的結果家長的預期肯定是「孩子開心愉快的放棄了吃冰淇淋」,而不會是「我開心愉快的給孩子買一個冰淇淋」。

「能夠讓孩子更好說話」是很多家長學習親子溝通方法技巧的動機和目的。因為帶有這樣的目的,就會讓溝通不純粹,反而達不到「更好說話」的目的(因為家長自己也並沒有好好說話,而是嘗試用話術來控制孩子)。

這就首先違背了一個重要原則——真誠的溝通

真正的真誠溝通的目標不在於結果,而在於增加雙方的理解。你甚至可能看到溝通的過程是激烈的、有碰撞的,但它肯定不是虛偽的、有目的性的、控制式的、指責式的或結果導向式的。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討厭你”…為什麼我跟孩子的溝通常常失敗

02

5個溝通原則

助力互相理解

我有5個溝通原則分享給大家,就是建立家長的權威、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正面回應。

第一點,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

其實要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實際上就是要讓父母們去維護好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良好的溝通環境等同於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討厭你”…為什麼我跟孩子的溝通常常失敗

實際上就是雙向發展,既要保證你們的親子關係是一個穩定舒適的狀態,也要保證你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

第二點,理解孩子的想法

其實這一步裡所應用的原理就是換位溝通法裡面的換位思考的原理。這一步主要是為了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實際上就是為了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可以變得更加的高效。

第三點,建立家長的權威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老師和引導者,肩負著引導及教育孩子的重任,所以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我們要對我們講的每一句話負責。朝令夕改、胡亂說不、隨意妥協都是父母與孩子溝通中的大忌,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導致父母「說話不管用」。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討厭你”…為什麼我跟孩子的溝通常常失敗

家長要如何做到對自己講的每一句話負責呢?我的建議是充分與孩子溝通交流,不隨便表態,下定主意後就貫徹到底。到與孩子約定好的睡覺時間了,不管孩子想不想睡,我們都不適合再用商量的語氣詢問他「要不要去睡覺」。

第四點,尊重孩子的意願

把孩子當做平等的存在來溝通交流,是我們的初心,所以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要忘記這一點。我來模擬一個小對話:

媽媽問孩子「寶貝,你今天想吃什麼?」,孩子說想吃荷包蛋,媽媽說「荷包蛋有什麼好吃的,媽媽給你炒番茄雞蛋,又營養又好吃。」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涉及的也只是吃飯的小事,但這樣的對話日積月累,損害的就是孩子的話語權利,消磨的就是孩子的自我意志。

第五點,給孩子正面回應

溝通裡的正面回應,不僅有態度、表情上的正面回應,還有內容上的正面回應,這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相反總是負面回應孩子,也是打擊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討厭你”…為什麼我跟孩子的溝通常常失敗

我們經常能聽到已經成年的孩子這樣抱怨——


「我不知道跟我父母說什麼,說什麼他們都不會聽」

「我說什麼他們都會指責我說的不對,要按著他們說得來做」

「我不敢在我父母面前表現,我怕他們會批評我做的不好」

「我不想把這件事告訴父母,他們不會在意的,聽到也只會哦一句」

「我不想跟父母討論,他們不會採納我的意見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抱怨,就是因為孩子每一次拋出溝通的橄欖枝,都被父母無視忽略而造成的。現在,問問你自己,當孩子興致勃勃的用磕磕絆絆甚至不連貫的話語跟你表達他的想法時,你是否真正傾聽了,是否把他看做跟你一樣平等的存在來跟他耐心對話,告訴他你不僅在聽他說話,你還在思考他想法的可行性?

請記住,溝通的目的在於互相理解,而不在於互相控制。


在育兒的路上,你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可以關注【超人媽媽jojo】,我們一起探討寶寶成長路上的大小事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