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古建築相關基本知識


關於中國古建築相關基本知識

建築,被稱為“凝固的音樂”,音樂家貝多芬、文學家歌德、雨果都很喜歡這一妙喻。如此說來,古建築也就是“凝固的古典音樂”。散佈在全世界不同國度的古建築群,宛若一個個音符一段段序曲,演奏著歷史的遺聲。那些清幽的中國古代園林,那些迥異的西洋古代建築,都記載著厚重的歷史,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成為了天地間無字的古籍。


中國古建築思想

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歷史滄桑的見證,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現。中國古代建築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無論是宏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思想觀念。同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築在材料、結構、佈局、空間及環境的選擇和處理上都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中庸和諧

“中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最高價值原則,是由孔子提出來的。這個的觀念體現在古代建築上就是建築的平面作對稱均齊佈置,佈局上必須有一條莊重的南北中軸主線,起著中樞神經作用。這一格局成為中國古代各類建築組合方式的縮影——如宮殿、王府、衙署、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


關於中國古建築相關基本知識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築上還體現為中國古代建築在發展中不追求房屋過高過大。因此,中國古代建築從造型和體量上看,無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傳統民居,總體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發展的,由間構成單體,由單體構成庭院,再由庭院構成建築群,形成一種連續綿延於大地的感覺。


《樂記》中說:“禮者,天地之序也……序,群物有別。”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禮制內容,說到底是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這一點在《禮記》有關建築功能的論述中表達得很清楚,即所謂“以降上神與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別”。中國古典建築只有充分滿足這些要求,才能最終與古代中國人傳統上按遠近、長幼、親疏,繼而按高下、尊卑、貴賤來處理社會人際關係的行為模式同步一體。因此,中國古代建築自覺地以建築形式區分人的等級,以維護階級社會的秩序。


就一座建築群體的組成而言,如北京故宮建築群,除了院落和軸線組合外,還必須對單體建築的等級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輔相成的局面。從宮殿的平面佈置上看也有嚴格的主次、內外等級,它的外朝和內寢是完全分隔的。建築的等級甚至在並列於大臺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來:太和殿級別最高,用重簷廡殿頂;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準備用房,就只用單簷四角攢尖頂;保和殿是宴請重臣和舉行殿試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於是用了重簷歇山頂。


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倫關係反映在平面佈局上。長輩住上房,哥東弟西,女眷居後院不邁二門等等。而房間的功能關係就是人際關係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動規律。一般在一組建築之內,正、倒、廂、耳、門、廳、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級,不得高於主。即使是人死之後的墳園佔地面積、墳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至棺槨祭器,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違背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如果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國傳統建築從整體佈局到細微的裝飾,都存在著很有規律的數字等差關係。比如,間數以九間(清代擴大到十一間)為最大,依次降為七、五、三、一;進深以十三架為最高,以下遞減至三架等這樣的等差規則。這些規則又多是通過朝廷的法典(如唐代的《營繕令》宋代的《營造法式》等)固定下來,直接用這些數字的差別表示出不同等級人的建築等級差別。 “外儒內道”。儒學是維護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中國儒家思想特徵最明顯的體現在中正、禮儀方面,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建築中,皇宮、壇廟、陵寢、寺院、宮觀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佈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佈置主要的建築物,兩旁是陪襯的建築物,陪襯的建築要整齊劃一,兩相對稱。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


古代宮殿建築更是最高統治者通過建築藝術來顯示帝國的實力和威嚴的,象徵王權的至尊和永恆,所以中國古代宮殿強調群體氣勢,群體的序列有助於渲染統治王朝的威嚴,群體的佈局有利於體現宗法等級的貴賤尊嚴。


儒教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但它過於束縛人性,不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國的古代建築雖然外觀是莊嚴雄偉,一切照倫理制度做事,但一般在建築的後部都是詩情畫意,形成中國古代建築前宮後苑的格局。這內外兩個完全不同的天地,就反映了中國人外儒內道的生命觀。它是與道家思想提倡修身養性、追求自由灑脫、講究氣韻生動相吻合的。此外,中國古代建築在造型藝術上形成的飄逸、流動的感覺,讓中國建築產生了翼角起翹、屋簷曲線流動狀態,即使是屋頂也呈現不同的弧面,這樣使建築的重量產生的壓抑感消失了,符合了道家的“氣韻生動”之說。

恆變兼容

關於中國古建築相關基本知識

古代中國人認為世界是悠久的、靜定的。《易傳》中所謂“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長地久”“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董仲舒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永恆觀反映在建築上,則導致“守常”意識的產生,所以我國古建築在建築立面形象上,從秦到清代的兩千餘年中,臺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頂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單體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擴展。樑柱組合的木構框架也從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事實上,對於木材的一些弊端,古人早有認識,而且隨著工具的改進,我國古代的石結構建築技術也並不亞於同期的西方國家,這點在中國許多寺塔、石窟和陵墓建築上可以得到見證。中國之所以習用木材是緣於陰陽五行的傳統觀念,所以到了明清時期,長期的採伐使中原地區的森林消耗殆盡,這時寧可將小料用鐵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這體現出了對傳統的嚴格恪守。


如果說中國傳統建築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標準是中國古人恆久思想的體現,那麼中國古代建築中榫卯結構的不同組合方式就是中國人善於變通思想的體現。中國人自古就有“窮則變,變則通”的思想意識,體現在中國古代建築斗拱結構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後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此外,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構架雖然基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鬥式兩種,但無論哪一種都可以在具體使用中不改變構架體系的情況下而將屋面做出曲線,並做出翹角飛簷、重簷、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這都體現出了中國古人恆變兼容的思想觀念。


尊祖敬神

中國人崇拜祖宗,對祖宗崇拜歷來得到高度重視。據說在三皇五帝時便有了祭天、祭祖的習慣,到商代就出現了稱作名堂的祭祀性建築。《周禮》對此作了記載並規定了王城規劃必然重視祖廟的地位,按“左祖右社”進行佈置。雖然古代社會通過宗廟的祭祖制度將人們分成了嫡子與庶子、大宗和小宗,體現了父與兄的權威,為鞏固宗法等級制服務。然而,祖先崇拜又強調了同宗同祖的親密性,給上下等級差異罩上了家庭般的和諧氣氛,這又具有穩定社會、凝聚血緣團體的作用。正是這種對祖先崇拜的思想觀念,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模式是許多房間組合在一起的群體,是以某一房屋為中心向前後左右伸展的多組單層建築群體。同時也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空間上都是以“間”為單位,各單體房屋之間存在有機聯繫。另外,由於中國古代以農業為根本,土地是宗族賴以發祥的根本,因此房屋必須立足於土,這也排除了建築向上發展的可能。


總之,中國建築在儒、道及佛家思想的影響下,既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體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又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佈局、空間處理上體現等級的倫理觀念,但在外在的莊嚴氛圍下,卻交織著浪漫的意韻,追求人工與天趣的統一、端莊與含蓄的統一、規格化和多樣化的統一,更追求理與情的統一,所有這些特徵使得中國古典建築形成一種飛動輕快、精緻典雅、舒適實用,富有鮮明節奏感和民族藝術特色的獨特風格而著稱於世。


中國古建築分類

中國古建築的類型按照建築物的性質與功能分類,主要有宮殿建築、民居、禮制性祭祀建築、宗教建築、陵墓建築、軍事防禦體系、橋樑建築以及古典園林等類型。


1)民居建築

關於中國古建築相關基本知識

民居建築主要包括木構架庭院式、四水歸堂式、一顆印式、大土樓、窯洞式、幹闌式等。中國古民居建築藝術除重視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外,還體現了尊卑之禮、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內外有分、等級、防禦等舊社會宗法倫理之規。具有極高的、獨特的遊覽、觀賞的審美價值。


2)宮殿與皇城建築

宮殿是帝王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皇權的象徵。在中國古建築中是形制最高,最富麗堂皇的建築類型。

宮殿建築具有規模宏大,裝飾富麗堂皇,陳設豪華的特點。金黃色的琉璃瓦,配以紅牆和寬大的漢白玉臺基,色彩絢麗,各種雕刻精緻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臺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豪華壯麗,建築裝飾中隨處可見龍的身影。因而也最能反映中國古建築高超的技藝和獨特的風格。我國目前保存較完好齊全的主要有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


3)禮制性祭祀建築

中國古代禮制性建築主要包括:壇廟祭祀建築和祠堂建築。現存的壇廟祭祀建築有北京的天壇、地壇、先農壇;祠堂建築有皇家宗廟--太廟,曲阜的孔廟、山西解州關帝廟以及各地的民間祠堂。


4)宗教建築

中國古建築中的宗教建築,有漢式的佛寺、佛塔和石窟、喇嘛教的宮室式木建築、碉房式的砧石建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式的建築和道教的宮觀庵廟。所有這些宗教建築由於其不同的教義和使用要求,而表現為不同的總體佈局和建築式樣。如少林寺的塔林、拉薩布達拉宮、北京的牛街清真寺、武當山古建築群。


5)陵墓建築

陵墓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建築中最宏偉、最龐大的建築群之一。中國古人基於人死而靈魂不滅的觀念,普遍重視喪葬,因此,無論任何階層對陵墓皆精心構築。中國陵園的佈局大都是四周築牆,四面開門,四角建造角樓。陵前建有甬道,甬道兩側有石人、石獸雕像,陵園內松柏蒼翠、樹木森森,給人肅穆、寧靜之感。明十三陵、清東陵、西陵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陵墓建築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產生了舉世罕見的、龐大的古代帝、後墓群;且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陵墓建築逐步與繪畫、書法、雕刻等諸藝術門派融為一體,成為反映多種藝術成就的綜合體,也成為今天尋古探奇的旅遊勝利,對旅遊者尤其是外國旅遊者極有吸引力。


6)古代城防建築

中國古代城防建築主要指城市城垣建築和長城建築。城牆上有城樓、角樓、垛口等防禦工事,構成一整套堅固的防禦體系。城垣建築多已不存,現仍保留完好的有山西平遙古城與西安古城牆。

7)古典園林


關於中國古建築相關基本知識

中國古典園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現存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園、北京的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現存的私家園林,以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獅園等為代表。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佈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8)橋樑建築

中國的古橋樑遍佈祖國江河,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戰勝大自然設置的障礙,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艱苦的勞動修建的,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江山,是中國古文明的標誌。著名的有趙州橋、虹橋、五亭橋。

中國橋樑主要包括浮橋、梁橋、索橋和拱橋。中國古代橋樑成就在東西方橋樑史佔有崇高地位。


中國古建築風格

一、基本風格

中國古代建築類型雖多,但可以歸納為4種基本風格。

1、莊重嚴肅的紀念型風格

大多體現在禮制祭祀建築、陵墓建築和有特殊涵義的宗教建築中。其特點是群體組合比較簡單,主體形象突出,富有象徵涵義,整個建築的尺度、造型和涵義內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規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壇,和佛教建築中的金剛寶座、戒壇、大佛閣等。


2、雍容華麗的宮室型風格

多體現在宮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觀中。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豐富,主次分明,群體中各個建築的體量大小搭配恰當,符合人的正常審美尺度;單座建築造型比例嚴謹,尺度合宜,裝飾華麗。


3、親切宜人的住宅型風格

主要體現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會館、商店等人們最經常使用的建築。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與生活密切結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築內向,造型簡樸,裝修精緻。


4、自由委婉的園林風格

主要體現在私家園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園林和山林寺觀。其特點是空間變化豐富,建築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調淡雅,裝修精緻;更主要的是建築與花木山水相結合,將自然景物融於建築之中。

以上4種風格又常常交錯體現在某一組建築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廟,就同時包含有宮室型、住宅型和園林型3種類型,帝王陵墓則包括有紀念型和宮室型兩種。


二、地方民族風格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地區間(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山區)的封閉性很強,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築都有一些特殊的風格,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8類。


1、北方風格

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龍江以南的廣大平原地區。組群方整規則,庭院較大,但尺度合宜;建築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頂曲線平緩;多用磚瓦,木結構用料較大,裝修比較簡單。總的風格是開朗大度。


2、西北風格

集中在黃河以西至甘肅、寧夏的黃土高原地區。院落的封閉性很強,屋身低矮,屋頂坡度低緩,還有相當多的建築使用平頂。很少使用磚瓦,多用土坯或夯土牆,木裝修更簡單。這個地區還常有窯洞建築,除靠崖鑿窯外,還有地坑窯、平地發券窯。總的風格是質樸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許多清真寺,它們體量高大,屋頂陡峻,裝修華麗,色彩濃重,與一般民間建築有明顯的不同。


3、江南風格

集中在長江中下游的河網地區。組群比較密集,庭院比較狹窄。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很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緻富麗,雕刻彩繪很多。總的風格是秀麗靈巧。


4、嶺南風格

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嶽丘陵地區。建築平面比較規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門窗狹窄,多有封火山牆,屋頂坡度陡峻,翼角起翹更大。城鎮村落中建築密集,封閉性很強。裝修、雕刻、彩繪富麗繁複,手法精細。總的風格是輕盈細膩。


關於中國古建築相關基本知識


5、西南風格

集中在西南山區,有相當一部分是壯、傣、瑤、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區。多利用山坡建房,為下層架空的幹欄式建築。平面和外形相當自由,很少成組群出現。樑柱等結構構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編席作為維護屏障。屋面曲線柔和,拖出很長,出簷深遠,上鋪木瓦或草秸。不太講究裝飾。總的風格是自由靈活。其中雲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間巨大,裝飾富麗,佛塔造型與緬甸類似,民族風格非常鮮明。


6、藏族風格

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廣大草原山區。牧民多居褐色長方形帳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為2~3層小天井式木結構建築,外面包砌石牆,牆壁收分很大,上面為平屋頂。石牆上的門窗狹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頂部簷端加裝飾線條,極富表現力。□嘛寺廟很多,都建在高地上,體量高大,色彩強烈,同樣使用厚牆、平頂,重點部位突出少量坡頂。總的風格是堅實厚重。


7、蒙古族風格

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區。牧民居住圓形氈包(蒙古包),貴族的大氈包直徑可達10餘米,內有立柱,裝飾華麗。剌嘛廟集中體現了蒙古族建築的風格,它來源於藏族□嘛廟原型,又吸收了臨近地區回族、漢族建築藝術手法,既厚重又華麗。


8、維吾爾族風格

集中在新疆維吾爾族居住區。建築外部完全封閉,全用平屋頂,內部庭院尺度親切,平面佈局自由,並有綠化點綴。房間前有寬敞的外廊,室內外有細緻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飾。總的風格是外部樸素單調,內部靈活精緻。維吾爾族的清真寺和教長陵園是建築藝術最集中的地方,體量巨大,塔樓高聳,磚雕、木雕、石膏花飾富麗精緻。還多用拱券結構,富有曲線韻律。


三、時代風格

由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功能和材料結構長時期變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時代風格的主要因素是審美傾向的差異;同時,由於古代社會各民族、地區間有很強的封閉性,一旦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或各地區民族間的文化發生了急劇的交融,也會促使藝術風格發生變化。根據這兩點,可以將商周以後的建築藝術分為3種典型的時代風格。


1、秦漢風格

商周時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國建築的某些重要的藝術特徵,如方整規則的庭院,縱軸對稱的佈局,木樑架的結構體系,由屋頂、屋身、基座組成的單體造型,屋頂在立面佔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築也有地區的、時代的差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文化不同,建築風格也不統一。大體上可歸納為兩種風格,即以齊、晉為主的中原北方風格和以楚、吳為主的江淮風格。秦統一全國,將各國文化集中於關中,漢繼承秦文化,全國建築風格趨於統一。代表秦漢風格的主要是都城、宮室、陵墓和禮制建築。其特點是,都城區劃規則,居住裡坊和市場以高牆封閉;宮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組群,其主體為高大的團塊狀的臺榭式建築;重要的單體多為十字軸線對稱的紀念型風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頂很大,曲線不顯著,但簷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裝飾很多,題材詭譎,造型誇張,色調濃重;重要建築追求象徵涵義,雖然多有宗教性內容,但都能為人所理解。秦漢建築奠定了中國建築的理性主義基礎,倫理內容明確,佈局鋪陳舒展,構圖整齊規則,同時表現出質樸、剛健、清晰、濃重的藝術風格。


2、隋唐風格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建築風格發生重大轉變的階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隨著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傳入南方,同時也影響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得到空前發展。隨之輸入的佛教文化,幾乎對所有傳統的文學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增加了傳統藝術的門類和表現手段,也改變了原有的風格。同時,文人士大夫退隱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園風景詩的出現,以及對江南秀美風景地的開發,正式形成了中國園林的美學思想和基本風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義的情調。隋唐國內民族大統一,又與西域交往頻繁,更促進了多民族間的文化藝術交流。秦漢以來傳統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異國風味,以及南北朝以來的浪漫情調,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格。其特點是,都城氣派宏偉,方整規則;宮殿、壇廟等大組群序列恢闊舒展,空間尺度很大;建築造型渾厚,輪廓參差,裝飾華麗;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規模、形式、色調異常豐富多采,表現出中外文化密切交匯的新鮮風格。


3、明清風格

五代至兩宋,中國封建社會的城市商品經濟有了巨大發展,城市生活內容和人的審美傾向也發生了很顯著的變化,隨之也改變了藝術的風格。五代十國和宋遼金元時期,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再一次得到交流融匯;元代對西藏、蒙古地區的開發,以及對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給傳統文化增添了新鮮血液。明代繼元又一次統一全國,清代最後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建築終於在清朝盛期(18世紀)形成最後一種成熟的風格。其特點是,城市仍然規格方整,但城內封閉的裡坊和市場變為開敞的街巷,商店臨街,街市面貌生動活潑;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風景勝地,公共遊覽活動場所增多;重要的建築完全定型化、規格化,但群體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豐富;民間建築、少數民族地區建築的質量和藝術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多種風格;私家和皇家園林大量出現,造園藝術空前繁榮,造園手法最後成熟。總之,盛清建築繼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調,按照建築藝術特有的規律,終於最後形成了中國建築藝術成熟的典型風格——雍容大度,嚴謹典麗,機理清晰,而又富於人情趣味。


秦漢、隋唐、明清3個時期相距時間基本相等,它們是國家大統一、民族大融合的3個時代,也是封建社會前、中、後3期的代表王朝。作為正面地、綜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築藝術,這3種時代風格所包含的內容,顯然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藝術範圍;建築藝術風格的典型意義和它們的反映功能,顯然也遠遠超過了建築藝術本身。


本文摘自:一得齋主人的博客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