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簡介

以太坊(英文Ethereum)是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臺,通過其專用加密貨幣以太幣(Ether,簡稱“ETH”)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虛擬機(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來處理點對點合約。

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至2014年間由程序員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幣啟發後提出,大意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臺”,在2014年通過ICO眾籌開始得以發展。

截至2018年2月,以太幣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

中文名以太坊外文名Ethereum

屬 性平臺創始人傑弗裡•維爾克

產生背景

比特幣開創了去中心化密碼貨幣的先河,五年多的時間充分

圖1.ETF檢驗了區塊鏈技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比特幣的區塊鏈事實上是一套分佈式的數據庫,如果再在其中加進一個符號——比特幣,並規定一套協議使得這個符號可以在數據庫上安全地轉移,並且無需信任第三方,這些特徵的組合完美地構造了一個貨幣傳輸體系——比特幣網絡。

然而比特幣並不完美,其中協議的擴展性是一項不足,例如比特幣網絡裡只有一種符號——比特幣,用戶無法自定義另外的符號,這些符號可以是代表公司的股票,或者是債務憑證等,這就損失了一些功能。另外,比特幣協議裡使用了一套基於堆棧的腳本語言,這語言雖然具有一定靈活性,使得像多重簽名這樣的功能得以實現,然而卻不足以構建更高級的應用,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等。以太坊從設計上就是為了解決比特幣擴展性不足的問題。

設計原則

簡潔原則

以太坊協議將盡可能簡單,即便以某些數據存儲和時間上的低效為代價。一個普通的程序員也能夠完美地去實現完整的開發說明。這將最終有助於降低任何特殊個人或精英團體可能對協議的影響並且推進以太坊作為對所有人開放的協議的應用前景。添加複雜性的優化將不會被接受,除非它們提供了非常根本性的益處。

通用原則

沒有“特性”是以太坊設計哲學中的一個根本性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以太坊提供了一個內部的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以供用戶來構建任何可以精確定義的智能合約或交易類型。想建立一個全規模的守護程序(Daemon)或天網(Skynet),你可能需要幾千個聯鎖合約並且確定慷慨地餵養它們,一切皆有可能。

模塊化原則

以太坊的不同部分應被設計為儘可能模塊化的和可分的。開發過程中,應該能夠容易地讓在協議某處做一個小改動的同時應用層卻可以不加改動地繼續正常運行。以太坊開發應該最大程度地做好這些事情以助益於整個加密貨幣生態系統,而不僅是自身。

無歧視原則

協議不應主動地試圖限制或阻礙特定的類目或用法,協議中的所有監管機制都應被設計為直接監管危害,不應試圖反對特定的不受歡迎的應用。人們甚至可以在以太坊之上運行一個無限循環腳本,只要他願意為其支付按計算步驟計算的交易費用。

功能應用

以太坊是一個平臺,它上面提供各種模塊讓用戶來搭建應用,如果將搭建應用比作造房子,那麼以太坊就提供了牆面、屋頂、地板等模塊,用戶只需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搭起來,因此在以太坊上建立應用的成本和速度都大大改善。具體來說,以太坊通過一套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Ethereum Virtual Machinecode,簡稱EVM語言)來建立應用,它類似於彙編語言。我們知道,直接用匯編語言編程是非常痛苦的,但以太坊裡的編程並不需要直接使用EVM語言,而是類似C語言、Python、Lisp等高級語言,再通過編譯器轉成EVM語言。

上面所說的平臺之上的應用,其實就是合約,這是以太坊的核心。合約是一個活在以太坊系統裡的自動代理人,他有一個自己的以太幣地址,當用戶向合約的地址裡發送一筆交易後,該合約就被激活,然後根據交易中的額外信息,合約會運行自身的代碼,最後返回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可能是從合約的地址發出另外一筆交易。需要指出的是,以太坊中的交易,不單只是發送以太幣而已,它還可以嵌入相當多的額外信息。如果一筆交易是發送給合約的,那麼這些信息就非常重要,因為合約將根據這些信息來完成自身的業務邏輯。

合約所能提供的業務,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它的邊界就是你的想象力,因為圖靈完備的語言提供了完整的自由度,讓用戶搭建各種應用。白皮書舉了幾個例子,如儲蓄賬戶、用戶自定義的子貨幣等。

發展歷史

2013年年末,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發佈了以太坊初版白皮書,啟動了項目。2014年7月24日起,以太坊進行了為期42天的以太幣預售。2016年初,以太坊的技術得到市場認可,價格開始暴漲,吸引了大量開發者以外的人進入以太坊的世界。中國三大比特幣交易所之二的火幣網及OKCoin幣行都於2017年5月31日正式上線以太坊。 [1]

自從進入2016年以來,那些密切關注數字貨幣產業的人都急切地觀察著第二代加密貨幣平臺以太坊的發展動向。

作為一種比較新的利用比特幣技術的開發項目,以太坊致力於實施全球去中心化且無所有權的的數字技術計算機來執行點對點合約。簡單來說就是,以太坊是一個你無法關閉的世界計算機。加密架構與圖靈完整性的創新型結合可以促進大量的新產業的出現。反過來,傳統行業的創新壓力越來越大,甚至面臨淘汰的風險。

比特幣網絡事實上是一套分佈式的數據庫,而以太坊則更進一步,她可以看作是一臺分佈式的計算機:區塊鏈是計算機的ROM,合約是程序,而以太坊的礦工們則負責計算,擔任CPU的角色。這臺計算機不是、也不可能是免費使用的,不然任何人都可以往裡面存儲各種垃圾信息和執行各種雞毛蒜皮的計算,使用它至少需要支付計算費和存儲費,當然還有其它一些費用。

最為知名的是2017年初以摩根大通、芝加哥交易所集團、紐約梅隆銀行、湯森路透、微軟、英特爾、埃森哲等20多家全球頂尖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成立的企業以太坊聯盟。而以太坊催生的加密貨幣以太幣近期又成了繼比特幣之後受追捧的資產。

項目爭議

以太幣在中國生根落地,引得市場紛紛側目,然而在價格已經創下歷史新高的時刻,以太幣的到來,國外的學者已經指出在整個以太幣的智能合約交易中,10%是龐氏騙局,也就是說有人在藉以太坊平臺發融資項目獲得資金,而以太幣則成為一種媒介,這些融資項目可能只是一個畫餅的計劃。看似公平的以太坊眾籌,其實是完全不等額的現實貨幣融資,別人的以太幣成本是300元,你的以太幣成本是1800元,然後抱團一起做一個項目。而所謂的30%盈利率其實是在莊家幣值盈利600%的基礎上的盈利,最後托盤的便是以高幣值入場的接盤俠。

市場人士指出,以太坊平臺上的眾籌項目還存在諸多風險,首先以太幣不是去中心數字貨幣,存在巨莊而且持有80%以上的幣值,一直未動,相當於每一個幣民頭頂都懸著一把利刃;其次以太坊的眾籌貨幣分4-5輪進行解禁,需要變現,所以眾籌的項目越多,解禁的壓力越大;第三眾籌基金的融資效應,每一次眾籌都需要十倍百倍的以太坊數字貨幣等待融資,而不是參與交易,眾籌結束後這部分貨幣重新進入市場進行打壓;第四眾籌基金的參與獲利,眾籌基金的目的便是獲利,融到以太幣不是積極參與眾籌而是拋售,然後等待幣值下降的時候購入再返還給用戶,這便是標準的“做空獲利”;第五以太坊所有的眾籌項目都沒有確立以太坊的貨幣地位,而是以積分、交易稅費的形式進行抵扣,也就相當於淘寶幣、天貓積分一樣的性質,可抵用但是永遠無法取代貨幣的功用。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7年6月美國科技股大跌的時候,以太幣在創下407美元/個新高之後,截至6月15日,其價格也跟隨美國科技股連續出現下跌,跌幅達到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