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兩個月對GDP的影響有多大?

新冠疫情蔓延,威脅人們健康的同時,還波動我們的經濟。大家都在關心本次疫情對今年GDP增長帶來的影響,尤其是疫情終結後,經濟反彈是否有力?多大程度上可以彌補此前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在今後幾年,我們的經濟增長前景如何?以下是中歐經濟學教授朱天在中歐EMBA“雲思享”2月28日直播活動上帶來的分享。

失去的兩個月對GDP的影響有多大?

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我們講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首先要區分疫情在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影響。

宏觀層面指的就是疫情對GDP增長率的影響,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剩下的都稱作微觀層面,包括對企業、行業和個別地區的影響。我今天主要講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第二,我們要把疫情的影響分為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

所謂短期,指的是當年、當季;長期指的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

在分析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時,我們要分別從短期和長期這兩個角度來看。

經濟學家在講短期的時候,指的是在生產能力不變的前提下,生產能力的利用率是多少。經濟好的時候,生產能力的利用率高;經濟差的時候,則利用率低。

生產能力的利用率也就是在給定的生產能力下,一個企業生產多少,這個問題取決於兩方面。

一方面是需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這次疫情對我們的消費、投資和出口影響都非常大。另一方面是供給。疫情對供給也有影響,因為防疫抗疫,很多企業、商店不能開工或者開工不足。

所以短期來看,疫情通過這兩個途徑來影響今年第一季度和全年的GDP增長。

失去的兩個月對GDP的影響有多大?

經濟學家講的長期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生產能力的可持續增長。

生產能力的增長靠什麼呢?長期增長由另外一組“三駕馬車”來拉動:第一是投資,即物質資本的積累。第二是教育和培訓,即人力資本的積累。第三是技術進步,包括學習已有技術、研發新技術,以及各種類型的創新,如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等。

所以從長期來看,疫情在微觀層面對一些企業和個別行業的發展雖然會有顯著的影響,但在宏觀層面,疫情本身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長期的經濟增長取決於未來的投資、教育和技術進步,與這幾個月的疫情沒有太大關係。不過,如果疫情影響到國家的長期經濟政策,那就會對宏觀經濟有長期影響,但這是間接的影響,不是疫情本身的影響。

疫情對2020年宏觀經濟的影響

我們主要分析疫情的短期影響,即對今年GDP增長率的影響有多大。

這是要估算的,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比較官方一點的有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他們認為疫情對中國今年GDP增長的影響大概是0.5個百分點。也有經濟學家算出來跟他們很接近的數字。這個結果看上去偏低了。為什麼這麼講呢?

假設沒有疫情的情況下經濟增長是6%,每個季度貢獻1.5%。如果中國2020年一季度與2019年一季度相比,GDP沒有減少,但也沒有增加,這就是零增長。若後面三個季度的增長與2019年的增長速度一樣,那麼今年的GDP增長率就是4.5%,比去年少1.5個百分點。

我想如果說今年一季度增長率是0,應該不會算是低估,而是高估。今年一季度的增長大概率是負數,疫情對全年GDP增長率的影響取決於後面三個季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把第一季度的損失彌補回來。

有一些行業(如建築業和一些製造業)是可以補回大部分的損失的,有些行業(如餐飲、旅遊)的損失就很難補回來。根據疫情對各個行業增加值影響的評估,我認為疫情對全年GDP增長的影響大約是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疫情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率是7%,那麼今年實際的增長率因為疫情原因可能就是5%左右。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麼大的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怎麼才2%,感到不可思議。所以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2%是怎麼估算出來的。

做任何估算時都要作一些假設,要拍腦袋瓜,但也不能亂拍,要講點道理出來。

從產業上來講,國民經濟分成三大產業,三大產業所創造的增加值加在一起,就是我們的GDP。

失去的兩個月對GDP的影響有多大?

根據過去幾年的情況,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如上面的表格所示,大概佔到全年GDP的22個百分點。第一季度的產值在全年佔比略低一點,因為包括了春節假期。

在這22個百分點裡,第三產業佔比最多,有13個百分點,第一產業佔到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8個百分點。

我們看錶格最下面這一行,這是湖北省GDP在全國GDP裡的佔比,全年是4個百分點,所以湖北省第一季度增加值在全國GDP中的佔比是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如果湖北省第一季度的產值因為疫情比正常少一半,對全國GDP增長的影響就是少掉0.5個百分點。

接著我們看三大產業。

第一產業是農林牧副漁,第一季度增加值佔全年GDP的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分成採礦與公用事業(1個百分點)、製造業(6個百分點)和建築業(1個百分點)三大行業。

第三產業就是服務業,細分行業多一些。上表中紅字代表的是受到疫情直接影響最大的幾個服務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業。除此以外還有金融、房地產、信息、軟件、租賃、商業服務和其他(基本上是公共性質的服務,包括政府、科研單位、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

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服務行業中,批發和零售業的第一季度增加值佔全年GDP比重最大,有2.2個百分點,其次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佔1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佔0.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如果第一季度內,所有的餐館、酒店統統沒有營業,對全國GDP的影響是0.5個百分點。

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加起來是3.6個百分點。其他的商業服務和公共服務加起來是5.6個百分點。這是我們第一季度增加值佔全年GDP的22個百分點的構成。

這次疫情從1月下旬開始(其中包括了生產不活躍的春節假期),假設除了湖北,全國都可以在4月1日正常復工,那麼第一季度有大約兩個月(二月、三月)的增加值受到顯著影響,也就是說,兩個月總共是14.6個百分點的GDP會受到疫情影響。

那麼影響程度有多大呢?這就需要作些假設了,但假設要有點道理。

GDP裡頭有相當一部分受疫情影響較小,即使受影響,我們也假設這部分影響在後面三個季度可以補回來。這當然是相對樂觀的假設。

失去的兩個月對GDP的影響有多大?

比如,我們假設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受到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採礦與公用事業受影響也比較有限,水電氣還要繼續供應,我們也假設其受到疫情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疫情對金融業的增加值可能會有一點影響,但現在金融業都已經線上化,最近的股市成交還很熱,所以我們假設疫情對金融業增加值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大家要注意,我們這裡是說疫情對全年的金融業增加值影響不大,不是說疫情不會影響股價、其他金融資產的價格和銀行壞賬率。

疫情對信息、軟件、租賃等行業的影響也相對較小,所以我假設其對全年GDP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有些公司的業務如網上辦公、會議等還因為疫情而受益。很多商業服務現在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所以也假設它基本上沒受影響,即使有影響,在後面的三個季度也可以挽回。

政府、公立學校、公立醫院這類公共服務的增加值是按成本計入GDP的,所以也基本不會受疫情影響,甚至會有增加。

哪些行業受影響比較明顯呢?第二產業的製造業、建築業,第三產業的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還有房地產業。影響有多大,也是要作假設的。

製造業顯然受影響,因為只要不復工,或者開工不足,製造業增加值就會下降。但製造業復工以後,可以通過加班加點,部分地把前面的損失補回來。建築業的情況也類似。我們假設製造業和建築業有20%的損失是補不回來的,這個假設應該算是比較樂觀的。前面對一些行業假設疫情影響為0也都是相對樂觀的假設。這樣假設的目的是要說明,即使樂觀的估計也得不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樣的0.5個百分點的結果。

失去的兩個月對GDP的影響有多大?

倉儲、郵政應該影響不大,交通運輸受到較大的影響,飛機航班和高鐵班次都大大減少了,汽車客運線大都停掉了,但是像順豐這樣的物流企業還在正常運轉。我們假設這個行業有30%的損失是補不回來的。

批發、零售方面,線下的業務顯然下降很大,但是線上增加了,但不足以彌補線下的損失。我們同樣假設這個行業也有30%的損失是補不回來的。

住宿和餐飲業方面,基本上就是完全損失,我們假設有80%的損失是補不回來的。

房地產業當然也會受一些影響,但這些損失絕大多數在疫後應該可以補回來,我們這裡樂觀地假設有10%的影響是補不回來的。

我們將表格中第三列數字(第一季度兩個月行業增加值佔GDP百分點)與第四列數字(行業增加值受影響程度)相乘,就得到各行業增加值對全年GDP影響的百分點,加在一起就是1.95個百分點,也就是我說的2個百分點。

可以看到,影響最大的還是製造業的0.8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的影響不到0.3個百分點。疫情對住宿、餐飲行業本身的影響很大,但是對於全國GDP的影響並不大。所以,我們直覺感到的疫情影響與統計上算出來的影響不大一致。

當然這些都是估算,如果後面三個季度超常增長,那本次疫情對今年GDP的影響也有可能低於2個百分點。但因為我們剛才估算時做了相對比較樂觀的假設,所以實際的影響是可能高於2個百分點的。另外,從4月開始能否全面恢復正常生產和生活,以及海外疫情會蔓延到什麼程度,會如何倒過來影響中國經濟,都還有相當的不確定性。

失去的兩個月對GDP的影響有多大?

疫情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雖然疫情對GDP增長率的影響可能只有2個百分點左右,不算太大,但疫情對今年全年企業利潤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對GDP的影響。

為什麼呢?因為GDP也是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有一個分配的比例。中國的GDP裡大約有50%是工資和福利(包括社保),還有大約30%屬於政府稅收和固定資產的折舊,剩下的大約20%屬於企業盈餘。構成國民收入(也就是GDP)的這三部分受疫情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受影響最大的一定是企業盈餘。如果疫情對GDP的2個百分點的影響的一半是由企業盈餘來承擔的,那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就是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如果你的企業利潤本來有5%的增長,疫情會導致企業利潤的增長率降為0。

這5個百分點是一個平均數字,落到具體受影響的企業身上,就遠不止5個百分點,有些企業不僅不會有利潤增長,還可能會有大幅虧損。

但不管疫情影響有多大,這些損失都是沉沒成本,重要的是向前看,看經濟反彈是否有力,看在多大的程度可以把疫情期間的損失補回來,這才是我們要關心的。

股市的下跌與反彈

最近大家比較關心股市的下跌和反彈。疫情期間,中國股市只是在新年開盤的第一天跌了百分之八點幾,後來基本一路反彈。但2月28日受到海外疫情蔓延的影響,又出現了大幅下跌。之後雖有所反彈,但在海外多國股市大幅下挫的情況下,國內股市又出現了下跌。

股市的劇烈波動說明市場對疫情信息的反應是過度的,與長期的經濟基本面沒有必然關係。

失去的兩個月對GDP的影響有多大?

從理論上來講,股價反映的應該是股票資產的長期價值,也就是企業的長期業績,所以在劇烈下跌之後,自然會帶來後面的反彈。美股超跌除了疫情影響外,可能也與其長期牛市積累的泡沫有較大關係。與之相比,中國股市因疫情帶來的跌幅並不算大,可能是市場對寬鬆的宏觀政策有期待。因為疫情影響到GDP增長,這時國家會採取比較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政府事實上也釋放了相應的信號,部分的政策已經出臺。但由於海外疫情蔓延,全球股市還會繼續震盪。

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最後,我簡單講一下經濟反彈。疫情過去後,經濟在短期內自然會有反彈。第一季度損失的東西,可能會在之後的三個季度得到一些彌補。

當然我們除了關心今年,還會關心今後幾年的經濟增長。

今後幾年會怎麼樣呢?我認為如果政策恰當,今後幾年的經濟增長有可能超過之前幾年的經濟增長。

因為我們過去幾年的經濟增長率其實是偏低的,也就是說,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的增長率。

為什麼這麼說?潛在增長率究竟是多少?這個當然也要通過估算,我用一些跟中國經濟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東亞經濟體的經驗,來看我們的潛在增長率。

失去的兩個月對GDP的影響有多大?

圖中的橫軸代表東亞經濟體(在每一個五年期的第一年時)人均GDP佔美國人均GDP的百分比,每個點都代表某一個東亞經濟體(即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在某個五年期的平均增長情況。

當一個東亞經濟體人均GDP低於美國人均GDP的20%時,增長率最差也是4%左右,大多數的時候在8%以上。

當東亞經濟體人均GDP超過美國的20%時,經濟增長並沒有明顯下降。

當東亞經濟體人均GDP超過美國的30%時,東亞經濟體的平均增長率降到了7%。

只有當東亞經濟體人均GDP超過美國的40%時,增長率才有顯著下滑,大概降到4%左右。

我們現在屬於什麼階段呢?以2019年最新的人均GDP來看,我們是美國人均GDP的15%。按照正常東亞經濟體的經驗,我們的增長率是完全有可能達到7%-8%。但是在2019年,我們的人均GDP增長率是5.8%。

按照其他東亞經濟體的經驗,只有當人均GDP超過美國的40%時,增長率才會降到6%以下,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經濟增長率很可能沒有達到我們的潛在增長率,原因可能是我們過去幾年的宏觀政策偏緊,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欠佳。

所以,我認為在恰當的政策下,我們未來的增長可以更快。

有時候逆境下會催生出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政策,若如此,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就值得我們期待。

本文首發於筆記俠(ID:Notesm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