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古玉作偽手段下作,把玉扔進糞坑裡做沁,再天價賣出天價

自古以來陰陽相對,有真就有假。尤其是文物收藏行當,文物交易利潤堪稱暴利,這就引起了文物販子的注意,各種作偽手段是層出不窮。作偽手段有多高明,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家做不到。在此,筆者以古玉作偽為解說對象,來為大家分析一下文物作偽手段有多下作。根據馬未都的說法,古玉作偽手段更下作,把玉扔進糞坑裡做沁,然後再拿出來賣出天價。聽起來像天方夜譚,這種操作究竟是什麼操作?

古玉造假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為三類。一則,致殘。何謂致殘?做好的玉給敲下來一塊,做得很是逼真,以達到亂人耳目的目的;二則,做沁。何謂做沁?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人工的手段,做出自然形成的沁色,從而迷惑藏家;三則,改造。何謂改造?要麼改變大小,要麼改變形狀、總而言之,上述3種手段是古玉作偽的常用手段。

本文中主要說做沁,根據馬未都的說法,做沁色的手段是五花八門。玩玉的人都知道,最看重的就是沁色。馬未都表示,只要是自然形成的東西,一定能夠通過人工的方式來完成。比如某些廠家,會故意用吹風機往器上噴,想達到什麼年代就能達到什麼年代。馬未都用形象的說法,描繪了這種作偽的手段,師傅拿著吹風機吹,就說你看好了,過了那個年代就吹不回來了。可見,古玉作偽的手段很多。

馬未都所說這一種還是比較人道的,最下作的還是把玉扔進糞坑裡。這種方式有什麼依據呢?古玩界的說法是,目的就是為了讓玉長時間的浸泡在尿酸環境中,讓部分物質滲透到玉中,從而達到某個年代的特徵,顯得更有年代感,也更有欺騙性。這種操作方式確實是很下作,要知道玩玉的人都會盤玉,要麼把玉往臉上蹭,要麼把玉往嘴裡咬……

長時間放到糞坑裡之後,當火候到了的時候,就會取出來再賣出天價。此等掩人耳目的作偽手段,不僅十分下作,而且更具欺騙性,道行不深的藏家極有可能被欺騙,付出的金錢代價更是天文數字。如何識別這一作為手段呢?馬未都沒有做過多的闡述,以不想搶人飯碗為由搪塞過去了。這種作偽手段不是說不能識別,而是說識別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以及悟性才能識別真偽。

中國人都有玉的情節,可誰也沒想到古玉作偽會有這麼多的條條道道,實在是讓人防不勝防。真偽難辨,人心難測。這讓筆者想起了《古董局中局》的一句話:“鑑古易,鑑人難”,說的實在是恰如其分。馬未都讓我們見識了古玉作偽的手段下作,也生動的說明了一個問題: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此言不假,言之有理,謂之有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